清末为平定太平天国不少督抚掌控重权,为何没有人篡权?

如题所述

由于历史的原因,清朝从崩溃到灭亡的过程与历代王朝截然不同。比如东汉时期汉光和七年和中平五年的黄金起义造成了极大的动荡,而为了彻底平定黄金叛乱汉灵帝宗室刘焉的建议改刺史为州牧。州牧的由宗室或重臣担任拥有地方军、政之权;次年汉灵帝驾崩主少国疑,外戚何进与十常侍争权引西凉董卓进京引发天下大乱。大权旁落、主少国疑、群雄并起,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基本特征。而清朝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清朝末年慈禧牢牢着把控着清朝的政权。无论此时是否是君王都赢得了刘坤一、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重臣的拥戴。虽然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发生过东南互保的尝试,但是战争结束后很快慈禧的分化瓦解。所以直到辛亥革命以前,清朝并没有陷入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乱局。

清朝时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黑暗腐败的王朝末年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无论是按照正常的历史发展规律还是制度替代的需要,大清王朝都应该被摧古拉朽地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但是清朝末年在慈禧的掌控下居然进行了长达35年牢固统治,李鸿章、曾国藩等最有希望改朝换代的汉族重臣都向慈禧效忠。这种稳固避免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惨烈,到慈禧、光绪同时去世后的第四年,主少国疑的清朝再也无法抵御革命浪潮和野心家袁世凯的讹诈宣布退位离开了历史舞台。

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禁锢和慈禧高超的分化,并没出现曹操之类的野心家。

清朝时一个儒家治国的封建王朝,所以才被文人当作正统王朝效忠。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崛起的湘淮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刘坤一基本都是科举出生,深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束缚。巅峰时期曾国藩的手下几十万自己组建的湘军骄兵悍将打垮了太平天国,应该是初步具备了权臣的条件。但是后勤一会被朝廷控制,且军队调动和和官员晋升都需要朝廷审批。并且在太平天国平定后迅速裁撤湘军,通过扶植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制约湘军。

几大重臣相互制约即便是手中掌控重兵但是没有赋税等收入来源怎么割据?除非学习张献忠、李自成那样的流寇,但是这些重臣本来就没有强烈的割据念头所以制衡之下并没有出现曹操之类的野心家。

慈禧牢牢把持着清朝的权力,即便是出现东南互保这种分裂趋势也被慈禧迅速瓦解分化。

这些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初露锋芒的忠诚,在战后迅速成为地方上的洋务派。这些地方大员身居高位,掌控的都是富庶的地区。加上洋务运动带来的海量财富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实力派,甚至成为清朝政府的财税的重要来源。在对外战争屡屡失败后,清政府也意识到不能阻止洋务运动。因为这不但能增加朝廷的赋税,而且确实可以增强清朝的国防能力。

在义和团运动时慈禧出于抵制列强的目的开始支持义和团,但是英国为了防止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各省被波及,便策动各省不服从清朝命令抵制义和团。当慈禧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组成东南互保联盟。他们通电声明这不是清政府真实意图,是在义和团胁迫下做出的决定。所以拒绝执行向列强宣战的决定,这显然体现了清政府对地方督抚控制力的严重下降。

这种分裂苗头的出现大大震惊了慈禧,于是迅速出手分化瓦解逐步收回朝廷大权。慈禧在兵权、财权、管理任免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通过成立练兵处剥夺地方督抚练兵特权,统一收归清政府;李鸿章、刘坤一去世后张之洞上调军机处,地方督抚势力大减;而作为军火生产基地的江南制造总局在李鸿章去世后,也重新被朝廷控制在手里。这样财权、兵权、人事、军火生产均被清政府控制,东南互保彻底瓦解。

东南互保是清末最接近东汉末年的一次,但是被迅速平定。洋务运动的开启虽然大大增强了东南督抚的力量,但是客观上也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增强了续命能力。尤其是被清政府收归国有后,这些基础为维持清政府最后十多年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列强需要一个腐败、懦弱的政府,不希望强大的新政权更新换代

对于西方列强来说最希望出现一个稳定、腐败、听话的政府才能获取最大的利益。之所以扶植东南督抚也是为了防止自己利益受损,《辛丑条约》的签订从国家层面上满足了他们最大的利益,所以不可能支持一个新的强大国家替代腐朽的清政府。所以从这个方面说,清末也不具备群雄并起的条件。

北洋时期列强扶植军阀混战是因为北洋政府已经没有作为统一政权的号召力,所以列强才会扶植地方军阀进行混战。奉系、皖系、直系等等军阀背后都有列强的支持,但是大清亡国已经多年不是清末了。

小结:

清朝末期确实处于一个与众不同的历史周期,慈禧的存在客观上稳定了清末的政局。重臣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加上列强崛起利益最大化的需要,客观上让清末避免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