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这个道理是怎样在嵇康身上体现的?

如题所述

文人多傲骨,但大都是傲在骨子里,傲于心而不傲于形,表面上你是看不出来的。换句话讲,我虽然看不起你,但我不会当面表现出来。毕竟人都是要脸面的,做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当然,那种傲于形的人不是没有,咱们的诗仙李白就算一个,让贵妃研磨,使力士脱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而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也是这样的人,甚至于更加的没有拘束。人家李白好歹有着功名之心,也懂得谦卑之礼。而嵇康却是不懂谦卑,不拘常俗,唯有自我。总之一句话,看不惯的事,我就要说出来。看不起的人,我绝对不搭理。

当初曹魏名将钟会,仰慕嵇康之才,想要与其结交,可嵇康就是不搭理他。钟会可不是什么一介武夫,他身出名门,父亲是曹魏名臣钟繇,钟繇位列曹魏三公,不仅位高权重,还是一代名士,书法堪称一绝。有着良好家庭出身的钟会,自然也不差,从小博学多才,史载“敏慧夙成,少有才气”。钟会年少成名,弱冠入仕,历任要职。十九岁为秘书郎,二十二岁为尚书郎,二十九岁时就已经是关内侯。可以说是当时曹魏年轻一代的领军人物。

而且钟会也不是什么骄奢之人,他对嵇康非常敬重。曾经钟会写过一篇《四本论》,想给嵇康看看,但是走到嵇康家门口又担心自己水平太低,嵇康看不上。纠结半天,居然将书从院墙外扔进去,自己则跑掉了。

“于户外遥掷,便回怠走”。

完全就是一个学生见老师,粉丝见偶像的表现。然而对于嵇康来说,管你钟会身份如何高贵,态度如何谦卑,看不上就是看不上。他宁愿在一个人在树下打铁打发时间,都不愿和一旁静待的钟会打个招呼,完全不将钟会放在眼里。

这样一个人,想不得罪人都很难,虽然许多人都在称赞其才气,但更多的人是看不惯他的孤傲。但是嵇康毕竟是当代名士,在当时文人圈子里地位极高,而且他还是治书侍御史嵇昭之子,娶了曹操的曾孙女,背景不算差。只要嵇康自己不惹事儿,别人还真不好动他。

比如当初毌丘俭在淮南起事,嵇康准备响应,后因听从山涛的劝阻而作罢。钟会因此进谗司马昭,但是因为没有充分的证据,也无法将嵇康治罪。

但是,像他这样的人,又怎么不会去惹事儿呢?

嵇康有位好朋友叫做吕巽,也是个放荡不羁之人,是少有能和嵇康玩到一起的人。吕巽的弟弟吕安有一位非常美貌的妻子,吕巽对弟妹的美色垂涎已久。一日趁吕安不在,将弟妹灌醉,并且借机与其发生了关系。

吕安被戴了帽子,自然是大发雷霆,要将吕巽告上府衙。不过嵇康却将他劝了下来。一方面是帮朋友吕巽解围,一方面也是在帮吕安。毕竟家丑不可外扬,吕巽更是冀州牧吕昭长子,实力远强于吕安。吕安贸然发难,吃亏的多半是自己。于是,吕巽对嵇康许诺只要不见官,以后不再发生此事,永不加害吕安,吕安虽然气愤,还是表示听从嵇康劝导,亦不再追究。应该说,至此一场家庭纠纷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只是嵇康没想到,自己这好不容易当回和事佬,却被好朋友吕巽这个当事人给坑了。吕巽眼见自己和弟弟已经闹掰,于是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来个恶人先告状,告弟弟吕安不孝。

当时掌权的司马家,正在大力推行以孝治天下,吕安无疑是撞到了枪口上,加上吕巽在朝中势力颇深,吕安就被下狱了。嵇康得知消息后,非常后悔自己交友不慎,于是写下了《与吕长悌绝交书》,和吕巽绝交。吕巽心想,我连亲弟弟都不要了,还在乎你这个酒肉朋友?

吕安入狱后,为了说明真相,将嵇康调停之事全盘托出。随后在流放途中,还给嵇康写了一封告别信。信中原本只是意在和嵇康告别,顺便发泄一下自己因被陷害的不满,结果却被曲解成了谋反之词。

这让之前被嵇康看不上的钟会抓住了机会,这次的钟会当然不是当年在嵇康家围墙外徘徊良久而不敢叩门,最后掷书而去的小青年了。他借机中伤嵇康,将其牵连进吕安一案。

当然,仅仅是吕安,还不足以至嵇康于死地。所以钟会又点了一把火,煽动三千太学学生齐请愿,请求司马昭释放嵇康。与之同时,一些豪俊之士则义形于色,赶至廷尉衙门,自愿陪嵇康一同入狱。这下可把司马昭惹恼了,原本嵇康屡次拒绝征召就已经让司马昭很不高兴,如今代表着国家未来的太学学生更是为了嵇康而其一同请愿。虽说只是请愿,但在司马昭眼中却与逼宫无异。

如果自己妥协,权威何在?日后还有谁能制得住嵇康。况且嵇康不愿出世的性格本就不是当时朝廷想看到的,若是太学学生都向他学习,养成一股避世之风,那么魏国就没未来了。而钟会又向司马昭进言,称嵇康上不臣服天子,下也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愿为时所用,且又伤风败俗。所以现在诛杀嵇康正是清洁王道。

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关于嵇康之死,得罪了钟会只是外因,而真正的内因是,嵇康独立于司马集团之外,这才是致死的根本原因。

所以,司马昭以嵇康“言论放荡,害时乱教”为由,判其死刑。同时,以“不孝”和“谋反”之罪,将吕安处死。并且当着学生们的面,立斩嵇康,已树立典型。正是因为嵇康之死,为那些和她一样有着避世之志的文人才子敲响了警钟。所以我们看到,嵇康被诛之后,怀有箕山之志的向秀敲响了司马昭府的大门,像是一个始作俑者般,竹林七贤的其他人也和向秀一样走出了竹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