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壮豪迈的进行曲龚自珍的诗句

如题所述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人材 一作:人才)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古诗文网APP客户端立即打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注释
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shì):依靠。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喑(yīn),沉默,不说话。
天公:造物主。抖擞:振作,奋发。
降:降生,降临。▲

有用没用完善
参考资料:

1、钱仲连 钱学增.清诗三百首:岳麓书社,1985:393-394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万马齐喑”,比喻在清朝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这里用了一个典故。苏轼《三马图赞引》:“时(宋元祐初)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风骨,虎背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齐喑。”对于“万马齐喑”的局面,用一“哀”字,表明诗人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诗人于1810年到北京做官,满怀经世之志、治国之略,但是仕途的失意。政治主张的破灭,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他处在“平生进退两颠簸”(《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的境遇中。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运用移花接木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天公”,即玉皇,亦即世俗所谓老天爷。诗人揭露时弊,忽然就劝起老天爷来了,诗末自注云:“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数万,道士乞撰青词。”这个自注说明了诗人写这首诗的具体环境,看出了诗人是借“道士乞撰青词”之机,用民间迷信活动来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不拘一格”,充分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远大的目光,具有战略性的设想。当时的清政府,腐朽无能,内忧外患,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者,虎视耽耽,奴役中国民族、灭亡中国国家之心不死,瓜分风潮,迫在眉睫,要拯救暴风中破船似的中国,非有各方面的大批人才,是无济于事的,所以诗人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而降大批人才,共挽即倒的狂澜,将倾的大厦。“劝”字,颇具积极意义。它是奉劝,而不是乞求,表现了诗人处于踞离临下的地位,也显示出诗人变革的信心。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3
《己亥杂诗》是龚自珍晚年用七言绝句形式(其中有少量是古绝)写成的大型组诗。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诗人怀着难言之痛辞官南归,离开了居住二十余年的京师。七月抵家,九月又北上接眷,腊月将家属安置在海西羽琌山馆。在“往返九千里”的旅途生活中,诗人“以逆旅鸡毛书于帐薄纸,投一破簏中”,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这组诗是作者对前半生生活经验的形象总结,自述家世出身、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应科举的经历、仕宦生涯、师友交游、个人著述等,形象地、有机地反映了诗人一生的梗概和当时的社会风貌,有强烈的现实感。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诗原列第八十三,写夜闻纤夫劳动呼声后的内心感受。诗末自注云:“五月十二日抵淮浦作。”“淮浦”,今江苏省清江市,旧称清江浦,自古为淮、扬、徐、海间的重镇,当时是黄河和运河相交的地方,北方漕船必经之路。河上水闸很多,船只过闸都靠人力拉纤。加之水利失修,泥沙淤塞,运输十分困难。

漕运是清王朝的一项大政,每年都从南方各省运大量粮食到京师,称“漕粮”。诗人途经淮浦,看到运河中北上的粮船,深夜听到纤夫们沉重的劳动号子,不由得产生深切的感触,对承担着沉重赋税和徭役的广大农民群众充满同情。更想到自己不久前为官时,除弊救民的政治抱负未得到施展,反躬自省,深愧白白耗费了从国库中领来的俸米,不禁涕泪滂沱,潸然不已。此诗即景生情,感情真挚沉痛,把同情人民苦难和反躬自省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带有思辨色彩,以理助情。诗的开头,先不写耳闻号子声的感性认识来源,而先从诗人的一项逻辑思考写起。首二句,诗人算了一笔账: 运河上十名船夫拉一条粮船,屈指细算,千艘粮船,该花费多少人的劳动呵! 从“一缆”“十夫”到“千艘”,由点及面,扩大至无穷,写出了眼前纤夫拖着沉重艰辛的步伐缓慢行进的悲惨场面,更让人想到成千上万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生存而挣扎的厄运。没有描写,没有议论,从“只筹”到“细算”,写出了诗人痛苦的思索过程,进一步启发读者想得更深更远。

下二句,诗人调转笔锋写自己。“太仓”,封建王朝设置在京都的粮仓。语本《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典故的暗用,使人联想唐代大诗人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而且曲折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血汗贪得无厌的榨取。一个“糜”字,写尽了达官贵人的穷奢极欲和挥霍无度。
第2个回答  2020-10-13
己亥杂诗
作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jiàng)人才。
译文
  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第3个回答  2020-10-13
 1、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醉卧美人漆,醒掌杀人权。

  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4、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自古多情空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6、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7、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8、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9、只觉苍天方溃溃,欲凭赤手拯元元。

  10、征衣风尘化云烟,江湖落拓不知年。

  11、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12、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搞朴而震天下。

  13、蛰龙已惊眠,一啸动千山。

  14、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15、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16、与生俱来人中首,惟我与天同齐寿。

  17、用舍由人,行藏在我。

  18、一生思破红尘路,剑藏庐轩隐迷踪。

  19、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挡百万师。

  20、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21、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

  22、一剑平生恨,气短英雄胆。
第4个回答  2021-04-10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