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平仄规律

如题所述

对于五言格律诗来说有如下句式:

(a)平平仄仄平

(b)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的特点是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就变成了:

(c)平平平仄仄

(d)仄仄仄平平

五言格律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a)仄仄平平仄仄平

(b)平平仄仄平平仄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格律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记住上面这八种基本句型,你的格律诗就起步啦!

大家注意没有?既使基本句型也可以一步一步导出来。只要记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最基础的二句,其它的均可导出。掌握规律就不用死记硬背了。

这些句型还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的平仄相反,第六字的平仄又与第四字的平仄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看每一句的二、四、六字,你就会知道一个慨念,即“仄平仄”和“平仄平”,只有这两种。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很重要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5
作为近体格律诗产生的时代的唐诗,格式上承六朝宫体诗,四声标注诗词格律,官方定韵后,提出简化四声的平仄概念,宫体诗人依据平仄创造了近体格律诗的概念,成为科考项目和高层文人创作主流。

同时,非格律的古体诗依旧大行其道。古体诗不遵守平仄基本格式,歌行体依旧按照乐府旧调,随着旧乐府音乐散佚,歌行体也逐渐以四声韵为基础开始创作,但是相对于平仄格式来说,要自由得多。

唐朝实际上是古体诗(古风)和近体诗(格律诗)齐头并进,各领风骚的大时代。

同时,在格律诗规则的制定和规范的过程中,也有大量诗人的创作不一定遵守格律体,但是都在向平仄格式靠拢。有些诗句子可能是律句,但是整体出律;有些整体合平仄,但是首句和尾句押邻韵,而且《唐韵》分韵较细,有些诗的韵脚可能在当时不是一个韵部,到了宋末的《平水韵》大合并,有可能反而合韵了。

我们要清楚,所谓合韵合律,只是后人按自定标准进行的划分工作,其实与唐朝创作者关系不大。到了格律体完全成熟之后,才会出现按照平仄格律亦步亦趋的写诗方法。

这其中按照今天的标准,也还有大批的“半律体”的唐诗存在。

那么,唐诗中的平仄有什么规律?

我们知道平仄是近体格律诗才需要使用到的音调划分规则。所以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把古体诗排除在外了。也就是说,我们只是在讨论近体格律诗的规则。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排律。三者体裁大小有不同,但是平仄规律是一样的。

第一,平仄两两交替。

平仄知识我们这里不详解了,大家大概知道汉字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即可。唐诗肯定是以当时的古韵为主,四声中“平”为平,“上去入”为仄,我们可以根据南宋末的平水韵大致分析。具体的知识和原因另外有文章细说,这里就不展开了。

这个我们用俗话“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来更容易解释。格律诗平仄关系正格中的“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格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起句,我们排列出来,大家就可以看清楚:

仄(仄)平(平)仄。 仄、平

平(平)仄(仄)平。 平、仄

平(平)平(仄)仄。 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平

七言的平仄基本格式的关键位置也是一样: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仄

我们可以任意找一些近体格律诗的句子来看,百分之九九都是这种结构。随便举例:

白日依山尽, 仄、平

黄河入海流。 平、仄

欲穷千里目, 平、仄

更上一层楼。 仄、平

如果关键位置的平仄出现问题,比如五言“平、平”,七言“平、平、仄”之类的,统称为“失替”。

另外百分之一的特殊情况就是变格和拗救,那是规律之外的事情,这里就不讨论。

这是单个律句的用字规则。

第二,出对句平仄相对。

这个规则适用于绝句的上下句,律诗和排律中一联中的上下句。还是看刚才的例子:

白日依山尽, 仄、平

黄河入海流。 平、仄

欲穷千里目, 平、仄

更上一层楼。 仄、平

我们会发现,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平仄规律。第一句是“仄、平”,则第二句为“平、仄”,第三句为“平、仄”,则第四句为“仄、平”,相互之间是平仄对应的。

我们称这为格律诗的平仄“相对”的规则,有了这个规则,我们在创作近体格律诗的时候写了第一句,自然就知道第二句要如何用相对应的平仄的字词来写了。

如果出现平仄不相对的情况,称之为“失对”。

大家可以自行寻找绝句或者律诗来印证。

第三,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平仄要相粘。

这个也简单,其实就是为了保证音调的承续性,如“黄河入海流”为“仄、平”,那么“欲穷千里目”的关键位置平仄要完全相同,所以也是“平、仄”。如果出现平仄不同,我们称之为“失粘”。

“失替”、“失对”、“失粘”就是近体格律诗平仄的三大错误,出现了这三种情况,一般就会把诗作划入古风范畴。但是“半律体”中,失粘是允许存在的,比如《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平、仄、平

客舍青青柳色新。 仄、平、仄

劝君更尽一杯酒, 平、仄、平

西出阳关无故人。 仄、平、仄

这就是典型的失黏但不失替又不失对,这种情况称之为“折腰体”。

肯定有朋友会说,这是因为王维是名人,所以区别对待。

其实并非如此,这只是我们对他们诗作的一种归类而已,你硬要说这是出律,是古风,也没有问题。这种“半律体”在唐诗中的存在,其实是从古体诗向格律诗平仄上的进步,只是不符合近体格律诗的一个规则而已。

而“折腰体”在音律上也确实不如“相粘”的格律诗,所以在格律成熟之后,这些“半律体”就逐渐消失了。除非是有人喜欢剑走偏锋,去故意创作拗律体,如黄庭坚。

这也是没有问题的。

​写诗本来就是为了抒情言志,规则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表达内容。
第2个回答  2020-10-15
五言律诗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五言律诗的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三角,所谓三角是指押韵,押韵不仅是平仄合辙,而是要严格遵守一套谱式,初学者可详见《平水韵部》。

  七言绝句

  【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为韵脚,必须用平声)

  七言律诗

  第一种格式: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说明: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

  第二种格式:首句平起仄收式
  为第一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三种格式: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四种格式:首句仄起仄收式
  为第三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五言排律

  近体诗排律中的一种,它是由五言律诗扩大而成的,一般在十句以上。五言排律最短要有十句(往往是两句押一韵),可以有六韵十二句,八韵十六句的排律等。唐人的排律多用整数,如十韵、二十韵、三十韵、四十韵、五十韵等。平仄跟五言一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