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兵权交给李严的刘备,怎么不直接交给诸葛亮?

如题所述

对于蜀汉政权来说,从关羽、张飞之死到夷陵之战战败这个时期是“走背字”的时间段,创立基业的大将不该死的死了,值得信任的收关将领畏罪叛逃到孙吴和曹魏,刘备也含恨而死。可以说是元气大伤,对于刘备之死更多的人关注的是白帝城托孤,而忽略了一个事情,那就是当时蜀汉的兵权并没有交给诸葛亮,却给了从益州刘璋集团投降过来的李严呢,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吗?



首先,李严能够掌握兵权体现刘备认可其军事能力,给予极大的信任。

建安十八年,(刘璋)署(李)严为护军,拒先主(刘备)於绵竹。(李)严率众降先主,先主(刘备)拜(李)严裨将军。成都既定,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时先主(刘备)在汉中,(李)严不更发兵,但率将郡士五千人讨之,斩秦、胜等首。枝党星散,悉复民籍。又越巂夷率高定遣军围新道县,(李)严驰往赴救,贼皆破走。加辅汉将军,领郡如故。章武二年,(刘备)先主徵(李)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



这是三国志中有关李严的介绍,透过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李严的军事实战能力,也能看出在其投降后刘备对其能力的认可和充分信任。作为一代枭雄的刘备不会把国家最重要的权力交给别人,能交的人必须是能力方面值得肯定,忠诚方面值得信任。否则的话,拥兵自重,对皇权的威胁非常大。



其次,诸葛亮并不是全才,军事方面不是其强项,且治国任务本身就很繁重。

(陈寿)评曰: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从上面的评价看,对于诸葛亮的治国能力是普遍认可,但对其军事才能和战争带来的后果的评价是负面的,对于君臣相处多年的刘备和诸葛亮,刘备深知诸葛亮的能力和业务专长,且蜀汉政权内忧外患重重,存在的问题繁多,让卧龙先生本就已经难以抽身,因此安排一个得力助手来负责军事方面,更有利于诸葛亮大展身手,实施治国方略。

第三,李严掌握军事大权,有利于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刘备集团的人员组成比较负责,尤其是军事人员组成更加复杂。有刘备自身人员,有原益州刘璋集团人员,还有马超这样的降将。



第四,随着关羽和张飞的先后非正常死亡,蜀汉政权难以有服众的军事领袖,而现在出身刘璋集团降将的李严掌握兵权,有利于缓和“先主”去世,避免激化内部矛盾,使大量的降将更有归属感。

也可以避免诸葛亮掌握军政大权,实现权利的相互节制,也确保万一诸葛亮尾大不掉,成为曹操式的人物,不会出现辛辛苦苦获得的江山被外人窃取。因此刘备的选择更理性,更符合权力分配规则,也可容易获得人心。



最后,从一般观点看,大部分史家认为刘备对诸葛亮是绝对信任的,增加一个托孤人选是迫不得已的。

对于托孤说法历来不一,一般史家的观点都认为刘备是绝对信任,比如陈寿在评价刘备时是这样说的:

及其举国讬(托)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如果确认刘备的绝对信任,增加一个托孤人选就是受形势影响的。在刘备去世的时候,蜀汉的局势非常不稳定,随时有崩溃的可能,而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来自于原刘璋集团。作为刘璋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的李严当时也掌握着大量军队,如果当时李严反叛,蜀汉政权就会被消灭。



刘备的托孤之举,可以彻底稳住军心和人心,作为一个臣子能成为托孤之人,无疑是荣光无限的。从后来诸葛亮借故罢免李严的行为看,当时托孤也有可能是一个权宜之计。

综上,刘备在行将就木之际增加了“黑马”李严来托孤,既是对其军事能力的认可和信任,也是蜀汉政权内部权力制衡的需要,也可能是当时形势下,不得已采用的策略。确实也起到了稳定局面,实现权力平稳过度的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6
刘备之所以不把兵权交给诸葛亮是怕诸葛亮造反。毕竟诸葛亮很有智慧,因此不敢交给他。
第2个回答  2020-12-06
因为当时诸葛亮已经掌握了蜀国的政治大权,所以说如果把兵权也交给诸葛亮,可能让诸葛亮一家独大。
第3个回答  2020-12-06
因为古代是采用政权和兵权分开的政策,刘备已经把内政大权交给了诸葛亮,如果再给他兵权,就会引来别人的嫉妒,所以他才给李严。而且刘备也很清楚,给李严就等于给诸葛亮,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第4个回答  2020-12-06
因为诸葛亮擅长治国而不擅长军事。将军权交给一个门外汉是很不妥当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