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是汉人是金庸编的吗?

乾隆是汉人是金庸编出来的吗?

也不能算是编的,只是一些野史在传说而己,最早这个故事来自清末的一个文人叫天嘏(ɡǔ)的所著的《清代外史》中,书中有《弘历非满洲种》一段,写道:

浙江海宁陈氏,自明季衣冠雀起,渐闻于时,至(陈)之遴,始以降清,位至极品。厥后陈诜(shēn)、陈世倌、陈元龙,父子叔侄,并位极人臣,遭际最盛。康熙间,胤禛与陈氏尤相善,会两家各生子,其岁月日时皆同。胤禛闻悉,乃大喜,命抱以观。久之,始送归,则竟非己子,且易男为女矣。陈氏殊震怖,顾不敢剖辨,遂力秘之。未几,胤禛袭帝位,即特擢陈氏数人至显位。迨乾隆时,其优礼于陈者尤厚。尝南巡至海宁,即日幸陈氏家,升堂垂询家世。将出,至中门,命即封之。谓陈氏曰:“厥后非天子临幸,此门毋轻开也。”由是,陈氏遂永键其门。或曰:“弘历实自疑,故欲亲加访问耳。”或曰:“胤禛之子,实非男,入宫比视,妃窃易之,胤禛亦不知也。”或又曰:“弘历既自知非满人,在宫中尝屡屡穿汉服,欲竟易之。一日,冕旒袍服,召所亲近曰:‘朕似汉人否?’一老臣跪对曰:‘皇上于汉诚似矣,而于满洲非也。’弘历乃止。”

此文大概意思就是说:

陈世倌是浙江海宁人,康熙年间入朝为官,与雍亲王家常有来往。有一年,雍亲王的福晋和陈阁老的夫人在同一天生下了孩子,雍亲王让陈阁老家把夫人生的男孩抱进王府看看。陈家把男孩送去,当天王府把孩子送出来,陈阁老回到家中一看,自己原来的那个男孩已经变成了女孩,陈阁老知道事关身家性命,不敢声张。那个抱入王府的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弘历。弘历即位为帝以后,知道了真相,便六下江南,探望亲生父母,并且六次南巡之时,有四次住在陈阁老家的安澜园,以便和父母相聚。
并且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自己是否像汉人。

这段文字是最早出现流言的原因,当然乾隆帝也确实常在宫中穿着汉服,也成了流言的理由之一。
而金庸本人刚好是海宁人,这段流言传的最出神的地方就是海宁当地了,所以金庸就拿来写进了小说中,而至于陈家洛此人,由金庸先生本人曾亲口承认说::“陈家洛这人物是我的杜撰。”他还声明:“历史学家孟森作过考据,认为乾隆帝是海宁陈家后人的传说靠不住。”

所以乾隆是汉人这个传言是野史,而金庸的书中有这样的内容只是为了小说服务,并非属实,但也不是金庸先生自己编的,而是借来用了而己。

至于这段流言的真假,已经有史学家考证过,靠不住,只是那个叫叫天嘏(ɡǔ)的自己编的,至于他为什么这样写,就不太清楚了~可能和大清皇族有仇吧。

史学家说这段野史靠不住的原因呢,有以下几点:

其一,四至海宁为海塘。乾隆帝六度南巡,四至海宁,每次都有驻跸陈家私园——原名隅(yú)园,后经乾隆帝改名的安澜园中。乾隆四至海宁,主要为修海塘。海潮北趋,海宁告警,一旦冲破海塘,浸淹苏、松、杭、嘉、湖等全国最富庶之地,则严重影响政府赋税和漕粮的征收。我去海宁作过考察,海塘工程,雄伟壮观,大功告成,厚惠于民。

乾隆帝为什么每至海宁必驻陈氏私园“隅园”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乾隆帝爱此园景致,且居园中即可闻潮声,而偏僻小县海宁也确实没有比这“三朝宰相家”更体面的地方可以迎驾。

隅园地处海宁城西北角,到陈元龙居住时,规模益备。乾隆帝南巡,陈元龙已死,其子陈邦直又增设池台,作为驻跸之地。隅园有百亩之广,入门水阔云宽,园内有百年古梅、南宋树木。当时著名诗人袁枚咏该园诗有:“百亩池塘十亩花,擎天老树绿槎(chá)枒(yá)。调羹梅也如松古,想见三朝宰相家。”乾隆皇帝在数十首题咏其园的诗中,发出了“似此真佳处”的感慨。乾隆帝初幸隅园后,赐其名为“安澜园”,以志此行在使海水安澜。后乾隆帝又在圆明园内建“安澜园”,并写《安澜园记》。乾隆帝六次南巡,四至海宁,都驻跸陈氏家园,但每次连“三朝宰相”陈家子孙都未召见,更谈不到“升堂垂询家世”,至于说他张黄幔以偷祭死去的父母,更属天方夜谭。

其二,“春晖堂”为康熙书。海宁陈家有清帝御书“春晖堂”匾额。“春晖”用唐孟郊的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春晖”两字的出典。有学者说:“春晖”喻慈母恩,乾隆帝若不是陈家之子,为何题写这样的匾额?但是,经孟森先生考证:陈家确有“春晖堂”匾,但此匾是康熙帝赐书,而“非高宗所书也”。

其三,胤禛抱子理难通。有人说,胤禛做皇子时,生育不蕃,出于争储的目的,所以不择手段抱来陈家之子冒充自己的儿子。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乾隆帝降生时,海宁陈氏在北京做高官的陈元龙,由吏部右侍郎改吏部左侍郎,八月又改广西巡抚。胤禛时为雍亲王,他的长子、二子虽早殇,第三子弘时却已8岁。且当时胤禛34岁,正当壮年,在雍邸格格钮祜禄氏生下弘历(乾隆帝)后三个多月,另一格格耿氏又为雍正生下第五子弘昼,后雍正帝又有过五个儿子。所以说,雍正帝因“生育不蕃”而抱养他人儿子,于情于理,实难说得通。因此,孟森说:“世宗(雍正)亦安知夺位之必胜?又安知陈氏之子必有福?”此说无据,不攻自破。

其四,没有蒋氏“公主楼”。海宁冯柳堂写《乾隆与海宁陈阁老》一文,认为常熟人蒋溥的陈姓夫人为帝女,就是说那个被换走的雍亲王之女,后来由陈家嫁给了蒋溥。蒋溥之父名廷锡,被康熙帝赐进士,授编修,为内阁学士,官户部尚书、兵部尚书,拜文华殿大学士。蒋溥,雍正进士,直南书房,官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蒋溥甚得皇上恩宠,蒋溥的陈夫人在常熟所居之楼,当地称“公主楼”。此说也靠不住:一则,常熟人都说不知有“公主楼”;蒋氏后人也不知有“公主楼”。二则,冯氏举证蒋溥去世时,乾隆帝曾两次亲往视疾,以此作为蒋溥为帝女的证据。其实,蒋溥久居相位,得了重病,帝往视疾,死后亲奠,是为常例(《清史稿》卷二八九《蒋廷锡传附子溥传》),不能以此证明蒋溥是尚主之婿。冯柳堂所谓证据,不足凭信。

其五,迭出名相非眷顾。有清一代,海宁陈家名相迭出,宠荣极盛,有人以此说明是受到乾隆帝的特别关照。我们不妨追述一下海宁陈家的历史。海宁陈家原出渤海高氏,到始祖高谅时,游学到海宁,不小心落入水中,被一卖豆腐的店主救了上来,这位救命恩人陈明遇,老而无子,便以女妻高谅,高谅生子,遂承外祖姓陈氏,后出了举人。万历朝,陈家出了进士、布政使、顺天巡抚等。顺、康、雍时,陈家“位宰相者三人”。可见,海宁陈家的仕宦隆盛从明万历朝即已开始,清康熙、雍正两朝达到高峰。后来乾隆帝革陈世倌职时说:“自补授大学士以来,无参赞之能,多卑琐之节,纶扉重地,实不称职!”乾隆帝一点面子也不给陈世倌,这哪里像“父子”关系呢!

当然,还有另一种说乾隆是汉女所生的说法是,弘历是雍亲王胤禛的儿子,可是却非钮祜禄氏所生,弘历的生母不是满人,而是汉女。

这种说法说,雍亲王在热河打猎时,射中一头梅花鹿,雍亲王喝了鹿血后欲火中烧,难以忍耐,附近又无王妃妾媵(yìnɡ),就抓住山庄中的一个汉人女子上了床,后来这个汉女生下了弘历。

这个故事虽然生动,但一则这是野史所云,传说所述,并且这些野史、传说还是清亡以后形成出来的。既是时间很晚的野史、传说,如果找不出早年的文献碑刻档案等等可靠的史料予以佐证,是不能当作事实来对待的,难以令人信服。

再则,避暑山庄乃天子所居,规画之密,守御之严,禁令之多,山庄之内及其周围,岂容民女进入?更不可能让民女在此长期居住,耕田过活,这个汉女从何而来(宫女也不可能,满清皇宫内的宫女只能是满人,不可能有汉女)?

还有一些传说,也与此类似,时间晚,破绽多,难以相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1-02
当然不是,《书剑恩仇录》里乾隆和陈家洛是汉人亲兄弟的描写,是金庸根据家乡的传说改编的,别忘了,金庸是浙江海宁人,和他笔下的陈家洛是同乡哦。你看看《书剑恩仇录》这本书的金庸写的后记就知道了。
孔庆东等金庸研究者对此也有相关的论述,你可以在网上搜索到,我就不必给你粘贴了。
第2个回答  2010-01-02
乾隆是不是汉人,其实历史上有疑问的,但关键不在他是不是陈家洛的兄弟,而是他的生母是谁?是不是汉人?
根据清朝的《玉牒》(宗人府的皇亲国戚的家谱)《清史稿-后妃传》和《宪宗起居注》(雍正日常生活记录)记载乾隆的生母为钮祜禄氏、满族,潜邸的侧福晋,初封为熹妃,后来晋为熹贵妃。
但是《宪宗实录》(雍正朝大事)记载乾隆的生母为钱氏,汉族,也是潜邸的侧福晋,初封为熹妃,后来晋为熹贵妃。
这几个记录都是官方权威记录,不可能有两个不同的妃子册封为同一名份。
所以历史学家怀疑,乾隆的生母本来是汉人,后来可能发生了三种情况:1、钱氏受宠,改籍入旗,雍正赏赐了满姓;2、雍正要立乾隆为太子,觉得他母亲是汉人不合适,所以让人把钱氏的出身改动了;3、乾隆登基了,觉得自己有个汉人母亲不足以服众,自己动手改了母亲的出身。
但是不管这三种情况的哪一种,百密一疏,官方的文件太多了,无意漏掉了几本,导致了乾隆生母的身份有出入,引起了后世的种种传说。
后来文人为了文学艺术性,添枝加叶,添油加醋,演绎出了一段段乾隆的离奇身世啊!

其实,不管是雍正还是乾隆,都没有必要这么改,清朝的好几任皇帝都是汉人所生的,满汉一家,有什么可改的啊。
康熙的生母顺治的孝康章皇后(佟妃)佟佳氏就是汉人,本姓佟氏,家里军功显赫,改籍入旗,改为佟佳氏。
嘉庆的生母乾隆的孝仪纯皇后,就是有名的令贵妃,本姓魏氏,汉人,由于非常得乾隆喜欢,所以改籍入旗,为魏佳氏。
第3个回答  2010-01-02
不是金庸编的,这个问题是清朝四大疑案之一,当时就有很多人怀疑,不过正史上找不到依据,有待以后证实。
野史上有很多记载,你可以看看
第4个回答  2010-01-02
金庸采纳了民间传说,不是他编的,我个人觉得这种说法几乎不可能,看清朝历代皇帝的画像就可以知道都是那种长长的脸,要是汉人的话怎么就那么巧没变呢?
而且我更讨厌这个说法,汉人不是想着团结起来打败人家,而是编这种无聊的东西,真让人汗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