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对健康的定义就是“阴平阳秘”,对疾病发生的解释就是“阴阳失调”。对死亡的理解就是“阴阳离决”。导致阴阳失调的因素就是致病因素,就是邪气,维护阴阳平衡的力量就是抗病能力,就是正气。邪正相搏是发病的基本原理。
发病的基本原理
正气,是指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总称,简称“正”,即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及维护健康的内在动力,包括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御病邪的能力和康复自愈能力。正气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的正常形体结构和脏腑器官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正常功能。正气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不断完善起来的,同时也伴随人体壮老已而逐渐减弱,同时正气可以通过人体锻炼和调节得到提高,也因人体消耗和破坏而导致削弱。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包括六淫、疠气、外伤、虫兽伤、寄生虫、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宿食、痰饮、瘀血、结石、药邪、医源损伤等。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正气的强弱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中起着主导作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正虚感邪而发病正气不足,抗邪无力,外在邪气乘虚而入,疾病因之发生。如《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另外,正气不足,适应和调节功能低下,也易对外界的情志刺激产生较为强烈的反应而发为情志病。
2、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不足,对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推动和调节能力下降,脏腑经络功能失常,精血津液的代谢运行失常,可产生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内生五“邪”而发病,或导致痰饮、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的产生而引起新的病变。如《灵枢·口问》说:“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
3、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邪气侵入,若正气充盛,奋起抗邪,邪正相搏剧烈,多表现为实证;若正气虚衰,不能敌邪,邪气深入内脏,多发为重证和危证。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精血津液代谢输布失常而发病,多表现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