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仙岩溶湿地的水质评价与水化学循环

如题所述

一、水化学特征
会仙湿地及周边补给区共设置了55个水化学监测点,开展了湿地水化学的现场调查、监测和研究,并定期进行取样分析。其中10个点进行了枯水、平水和丰水3个不同时期的监测工作,检测内容包含有机物和无机物两个方面的主要指标。检测结果表明,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
二、水质评价
1.地表水水质评价
本次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进行,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5类。水质评价方法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结果显示,湿地各点地表水体均未达到Ⅲ类水体标准,都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超标因子主要是总磷。
2.地下水水质评价
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将地下水质分为5级。本次评价按该标准对会仙岩溶湿地地下水水质分别进行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会仙岩溶湿地地下水水质评价分值在0.74~7.20之间,水质有好有差。
3.有机污染分析
对湿地内主要水体进行了有机污染检测和取样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地表水的大部分单个水质指标达到国家I类水的标准,未达标的地表水体主要为鱼塘、村庄附近的水体。地下水体单个指标评价多为Ⅲ类水质,但总大肠杆菌群和细菌总数均超标。
三、湿地水化学循环
水化学循环与水循环或水文过程密切相关。在湿地“三水”转化的过程中,由于地形、地质和水生物的影响,通常湿地水动力条件、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水中化学物质的迁移和重组。会仙湿地及周边地区为典型岩溶区,主要水化学作用是碳酸盐岩的溶解与沉淀(重结晶)。此外,岩石、湿地沉积物吸附作用和生物生态过程在水化学物质的转化中也发挥着重大作用。
四、湿地生物生态过程对水土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
大多数水生植物具有吸收水、土壤(污泥)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和吸收水、空气中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调节气候的功能。但是,不同水生植物(群落)在生态过程中的吸收能力有较大差异。
1.水生植物群落与水中溶解氧的关系
测试结果显示,沉水植物群落水域的水中溶解氧值最高,挺水植物群落水域的水中溶解氧值次之,无水生植物水域的水中溶解氧值最低。
2.水生植物与电导率(矿化度)的关系
二者关系不明显,尤其是挺水植物水域,与无水生植物的水域一样,在中午以后电导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3.几种主要水生植物(群落)的水质净化功能
浮水植物与凤眼蓝群落湿地水生植物在吸收重金属离子能力方面差异较大。一般说来,吸收重金属离子能力具有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的规律。但一些浮水植物,如凤眼蓝、紫萍(Spirodela polyrhiza)、喜旱莲子草、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等有较高的吸收水体中重金属的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