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在什么地方当过县长

15岁时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222年在金陵称王,229年称帝,建立吴国,即东吴,史称孙吴。222年—252年在位。父孙坚,兄孙策。

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秀才,任阳羡(今江苏宜兴)长,代行奉义校尉,随父兄征战。200年孙策死,孙权袭职,在张昭、周瑜等协助下,很快就稳定了局面。东汉王朝封他为征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从此,他实际上成为江东统治者。208年,孙权领导的东吴军事集团联合刘备集团于赤壁打败曹操军队,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213年正月,曹操再次亲率大军南侵,据《三国志》记载:“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谓‘生子当如孙仲谋’”。219年10月,击败驻守荆州地区的关羽军团,成功收复被刘备集团占据多年的战略要地,封闭了蜀国的东南出口。222年,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亲自率领的复仇大军,使蜀国的精锐部队受到重创。此战役后,蜀国停止了与东吴争夺东南出口的战斗,两国的边境地区恢复和平。魏国立国后,向魏文帝曹丕称臣,被曹丕拜为吴王,受九锡。229年称帝。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平定山越,设置郡县,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230年,他派卫温等航行到达夷州(台湾),这是大陆和台湾联系的最早记载。242年,他又派聂友等航行到海南岛,加强了这里和大陆的联系。此外,他还派人到朝鲜、越南、柬埔寨和南洋群岛等地,共100多个国家,扩大了吴国的政治影响。在晚年的孙权“多嫌忌,果于杀戮”,使本已凸显的内部矛盾更加复杂化,其身后的吴国最终沦落为党争剧烈、暴政盛行的黑暗王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28
根据《三国志》(正史)原文:
“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行奉义校尉。”
孙权十五岁时当的是阳羡(今江苏宜兴)长,行奉义校尉。

以下是相关的正史原文:

《三国志》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
吴书二
◎吴主传第二

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行奉义校尉。汉以策远修职贡,遣使者刘琬加锡命。琬语人曰:“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
第2个回答  2006-09-28
阳羡

他的官途如下:
阳羡县长-孝廉茂才-行奉义校尉-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孙策死后曹操推荐)-行车骑将军徐州牧(收南郡后刘备推荐)-骠骑将军假节荆州牧南昌侯(得荆州后曹操推荐)-吴王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荆州牧(曹丕称帝)-皇帝-大皇帝(谥号)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09-28
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秀才,任阳羡(今宜兴)长,代行奉义校尉。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515638.html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