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国漫发展历史

如题所述

1935年,中国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也是万氏兄弟的作品。1941,中国的第一部长篇动画来啦!和上面的《舒振东华文打字机》一样是万氏兄弟制作的《铁扇公主》,甚至还传到了东南亚与日本。

1953年中国有了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到1955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出世;接着就是很多带着中国特色的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等等等等。

直到1960年,也是小编小时候看过的印象最深的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横空出世,虽然很想吹一下,但是并不是专题,水墨风的动画,真的是一个经典。

1961-1964年中国动画公认的巅峰制作-《大闹天宫》,根据中国四大名著改编而来,在当时国内动画条件和人才都充足的情况下,这部动画片几乎简直就是代表了中国动画。

但是紧接着,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导致中国政局变动,带来许多经济和文化上的损失,处于大好时期的中国动画也陷入了低谷,也是一大遗憾吧,中国动画整整损失了十年的时间。

文革结束之后,在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做出了一部《哪吒闹海》,在动画中对于小哪吒的角色塑造也十分丰满。但是制作水平和设计还是在效仿《大闹天空》。

不过从此中国动画开始慢慢走向一个复兴的时期。像以前一样,很多新动画又开始慢慢多了起来,但是文革带来的影响是在巨大,导致很久一段时间里中国动画的制作水平一直处于世界下游,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就是整个中国动画的代表。

尽管文革后的国漫在制作上面非常有特色,水平也处于前列,但是,并没有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以及商业化。加上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国外的动画被引进中国电视上面播放,比如,《变形金刚》,《蓝精灵》,《一休》......

中国动画市场在这样的冲击下,中国也能够尽力拿出一些能够与其较量的作品, 如,上海电影美术制片厂制作的《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等优秀的动画,这些动画人设丰满,剧情细腻至今仍是我国80后或者90后的童年记忆。

但是,中国动画当时并没有太多资金的注入,动画制作周期推迟、人才流失、导致技术的落后,渐渐导致中国动画难以去和外国商业化动画较量。渐渐的中国动画开始失去自己核心的文化,所有的动画都被国人普遍认为是低龄幼稚的产物,再次走入低谷。

反倒是许多外国的IP被中国拿出去制作动画,并进行大量魔改。其中以小川悦司的《中华小当家》以及鸟山明所著的《龙珠》为代表,不仅展示了外国强大的动画制作水平,同时也说明了中国文化具有它独特的魅力。

在这里小编有一部很好很好的作品要推荐一下《虹猫蓝兔七侠传》,剧情跌宕起伏,人设丰富,当时可是激起我浓浓武侠情,现在想来看还是老泪纵横。

新时代一开始,中国动画在制作上是远远比不上大国日本的,日本的模式是原作者加上几个画师一直画,平均每一集长度在22到30分钟左右。而日本从漫画到动画就很麻烦,在这样的情况下,制作不如日本精细,均集长度也只在5到12分钟。

例如《尸兄》这样的作品。当然因为这样的萌芽,中国动画开了第二春。许多同期作品崭露头角:如《十万个冷笑话》这样口碑出众的作品,后面接踵而至的《狐妖小红娘》、《从前有座灵剑山》,《罗小黑战记》,都是在制作上有许多新的突破,也让国人去追去期待的好作品。

扩展资料:

中国的传统漫画内蕴十分丰富,由于中国特定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使中国漫画别具一格,与西方的漫画、卡通以及新兴的动漫(Animation&Comic)形象均有区别。

首先,中国漫画的大部分作品产生于近代变动不安的中国社会,严峻的民族危机使中国漫画以直接的手法表达了争取民主自由与和平的渴望。与此相应,多年的反侵略、反分裂战争使中国漫画充满战斗力和反抗性,它们自觉地承载着深重的救国救民责任。

这与以娱乐为主的卡通(Cartoon)、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在本质上已迥然不同。

其次,中国漫画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善从中国文学中挖掘素材,借用典故和风俗习惯表现当前事物和现象;并引用其中的人物角色,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手法来表现,所以很易为读者接受,就算文化水平参差不等的读者,也容易领会。

再者,中国漫画还多以中国独有的传统水墨技法创作,其特点是变幻无穷、意境悠远,表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独特的审美价值。

纵览中国漫画史,由古代漫雕(即具诙谐、幽默趣味的雕刻类作品)如汉代石刻画像追源起,至清末民初的报刊讽画,可说是经几千年历史沉淀而形成;在紧贴政治气候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记录着当时的社会状态和人民的生活态度,由此组成一部奇特的中国近代历史图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以1926年诞生的中国第一部动画《大闹画室》来试图阐述中国国产动画的起源并不为过。该片的制作人是万氏三兄弟受到了美国麦克斯影响制作出了中国第一部动画,这之后万氏三兄弟又陆续制作了《一封书信寄回来》等等一系列的动画影片。至1941年《铁扇公主》的摄制完成,确立了中国早期动漫在其亚洲的地位。同时该片也成为第一个在日本国内上映的中国长篇动画。

至1949年的时候,新中国成立,而最新组建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皇帝梦》等动画作品。这之后关于国产动画我们就不得不提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了,但是这之前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实际上氏50年代东北电影制片厂美术组迁至并和上影厂合并成立的。

1956年由《骄傲的将军》和《神笔》奠定了中国学派的动画电影,这之后中国动画在1958年又拍摄了《猪八戒吃西瓜》这种剪纸动画,可以说这种动画充分的表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根基。但是同时这种太过强调艺术和教化的动画片风格,也为之后国产动画逐渐没落给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可以说这些中国学院派动画的艺术性是丝毫不容置疑的,这之后他们又制作了《渔童》、《济公斗蟋蟀》、《金色的海螺》等等全都是以民间艺术为代表的动画作品。可以说这个时期中国动画还是有着充分的民族性的,艺术层次来讲如果单纯的从画面来说也的确是高水平的制作,而且当时制作的动画作品都有着极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可以这样说当时的美术电影的确是充满了艺术性。不过这些艺术性在这之后就会变得难以控制,艺术越来越难融入商业的机制。

这之后很多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都被搬上了银幕,《小蝌蚪找妈妈》在世界上受到了极大的肯定。1963年瑞士第41届洛迦国际电影节获得短片银帆奖,随后又获得了别的奖项的认可。之后水墨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席卷了各国的评奖机制,但是却并未形成一个广泛的市场认可。不过不得不承认当年的动画片艺术性的确是非常好的。但是以前的辉煌并不代表现实生活中的失败。中国动画太注重艺术性,或者说是只注重画面的风格,并没有注意到剧本的刻画,很多动画都有着鲜明的教化性,甚至是一个三国演义、一个西游记就足够了,几乎没有别的故事了。这也为后来欧美日本等国动漫作品的进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80年代中期大量的具有高度成熟工业机制所制作出来的国外动画开始进入中国内地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在本国以及国外收回了成本,当这种具有完善的工业机制的创作程序所制作出来的动画,吸引了大量人群的眼神。国产动画的危机开始出现了。先前的过分强调艺术性和没有完善的工业机制做后盾的弱点彻底的暴露在了日本以及欧美动画的眼前。工业机制的失败首先就在于对于动画定位的不理智,动漫作品的定位有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单纯的强调获奖的艺术性不可能保证其在市场的竞争力。长期以来我国的动画艺术家一味的强调国产动画的艺术性,却忽略了动漫受众的定位问题(我们的动画受众始终将受众的主体放在儿童,而实际上动漫的受众应该是多个角度的,他可以是成年人也可以是老年人的,动画的受众完全可以是一个多层面的受众)。信息传媒爆炸的时代很少有人能够允许别人这样做,先前累积的教化功能在这里成为了弱点,大量的艺术家认为这只是给小孩子看的,这种认识实际上是证明多年来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动漫受众的扩大,这当然与不完善的工业机制有关,但是这也是从制作者本身的想法切入的。实际上这是一个历史的延续性的表现,就好像我们在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的时候,实际上大部分人的父母就是中国人。而做为国产动画的缺点在原先看来是完全的优点,现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已经很难让人接受了。

当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大量的动画虽都具有鲜明艺术性,也确实给大量的人群带来过美好的记忆 。但是回首看逝去的国产动画,其实大量的都是短片。很多的国产动画甚至就没有一个良好的剧本,没有一个可资长期制作的成本。仅仅只是靠着中国传统的一些故事吃饭。当然不可否认短片是每一个年轻导演应该有的一个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长期以来国产动画一直就没有形成一个对动漫的理性认识之中,很少有那种长篇的引起轰动的长篇动画。没有一个良好的商业运行体系,大量的动画拍出之后并不能收回投资,这也使得很多制作动漫的人不可能再次将资金投入到国产动画之中。

而另外一个因素则造成运营的不良,由于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不能给投资商带来丰厚的效益,而动画本身又没有形成真正的工业机制,没有一条良好的流水线做支撑,只是一味的制作,并不知道将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列入其中。这其中当然有原因是因为国产动画首先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没有一个受众中的良好的效应。试想如果《西游记》一片可以做成像变形金刚式样的玩具并不一定就不赚钱,相反实际上玩具和动画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如何利用各种空间立体的看待中国动画的发展才是一个最为重要的事实。可以这样说,首先要完善的就是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业机制,有了完善的工业机制才会有一些很好的作品出现。我们不能总是盼望着投资商的钱还没有收回,又盼望着投资商去投第二部。作为中国动画首要的任务应该是大力完善工业机制,要把动漫当成一种商品来操作,不需要将动漫永远放在一个固定的情节下进行操作,更不应该将动漫的定位完全放置在儿童的角度。因为这将丧失大量的观众。中国动漫应该学习日本和欧美的工业机制,受众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一部动画当然可以是儿童看的,另一些动画当然也可以是成人看的。总而言之动画应该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艺术,各个年龄段都应该能在动画里面找到自己。追答

以1926年诞生的中国第一部动画《大闹画室》来试图阐述中国国产动画的起源并不为过。该片的制作人是万氏三兄弟受到了美国麦克斯影响制作出了中国第一部动画,这之后万氏三兄弟又陆续制作了《一封书信寄回来》等等一系列的动画影片。至1941年《铁扇公主》的摄制完成,确立了中国早期动漫在其亚洲的地位。同时该片也成为第一个在日本国内上映的中国长篇动画。

至1949年的时候,新中国成立,而最新组建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皇帝梦》等动画作品。这之后关于国产动画我们就不得不提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了,但是这之前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实际上氏50年代东北电影制片厂美术组迁至并和上影厂合并成立的。

1956年由《骄傲的将军》和《神笔》奠定了中国学派的动画电影,这之后中国动画在1958年又拍摄了《猪八戒吃西瓜》这种剪纸动画,可以说这种动画充分的表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根基。但是同时这种太过强调艺术和教化的动画片风格,也为之后国产动画逐渐没落给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可以说这些中国学院派动画的艺术性是丝毫不容置疑的,这之后他们又制作了《渔童》、《济公斗蟋蟀》、《金色的海螺》等等全都是以民间艺术为代表的动画作品。可以说这个时期中国动画还是有着充分的民族性的,艺术层次来讲如果单纯的从画面来说也的确是高水平的制作,而且当时制作的动画作品都有着极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可以这样说当时的美术电影的确是充满了艺术性。不过这些艺术性在这之后就会变得难以控制,艺术越来越难融入商业的机制。

这之后很多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都被搬上了银幕,《小蝌蚪找妈妈》在世界上受到了极大的肯定。1963年瑞士第41届洛迦国际电影节获得短片银帆奖,随后又获得了别的奖项的认可。之后水墨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席卷了各国的评奖机制,但是却并未形成一个广泛的市场认可。不过不得不承认当年的动画片艺术性的确是非常好的。但是以前的辉煌并不代表现实生活中的失败。中国动画太注重艺术性,或者说是只注重画面的风格,并没有注意到剧本的刻画,很多动画都有着鲜明的教化性,甚至是一个三国演义、一个西游记就足够了,几乎没有别的故事了。这也为后来欧美日本等国动漫作品的进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