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小品《捐钱》有哪些低级错误?

春晚过会,好多人都指责赵本山的小品里面有好多错误,到底有哪些呢?越详细越好!

赵本山小品《捐助》的三大败笔四大败因

吴其伦

今年除夕,因故没能看春晚,本不想论及春晚相关话题,可今天一上网,便看到几篇炮轰小品《捐助》的文章。看后文章,在惊诧更兼好奇的心态驱使下,笔者花了21分钟耐心看完了小品《捐助》的视频。

看完小品后,尽管笔者不尽赞同媒体对于赵本山的批评观点,尤其是垄断文化一说,可对于本山团队的表现却深感失望,笔者认为小品《捐助》是非常失败的。其失败之处在于:

一、情节不合情理。给上不起学的大学生捐款的地点不可能设在银行,因为银行的营业网点大多都是很繁忙的;捐款刷卡时不可能不经捐赠者确认;捐款三万帮助一个大学生显然太多;受赠大学生母亲不可能买国窖酒作为礼品;受赠大学生母亲和捐赠者显得太过亲热……

二、丑化弱势群体。小品《捐助》极尽丑化弱势群体之能事:受赠大学生母亲以送高档酒、下跪、暗示以身相许等方式向捐赠者表示感谢,显示出这样的农村女性严重自卑、不懂自爱、不思进取等思想实质,并且还一再被强调为寡妇。此表现形式严重丑化农村妇女形象,严重丑化弱势群体。

三、节目时间过长。小品《捐助》耗时21分钟19秒,此节目或为春晚最长节目,抑或为历年小品最长节目。据笔者身边很多朋友说,他们根本没有耐性看完这个小品。笔者看来,21分钟的小品是在挑战观众的耐性极限。

赵本山在红了这么多年后,为什么会晚节不保向观众现出如此失败的小品《捐助》呢?笔者看来,原因如下:

一、创作团队不力。从小品《捐助》的情节及演员选择来看,赵本上缺乏强有力的创作团队。首先,编剧缺乏对善良人性的深度了解及深入挖掘。捐赠原本是善举,理应得到社会的推崇,可整个小品演下来却难以给人美的享受,只能给人以低俗、恶搞的感受;其次,小品《捐助》的演员中,除王小利表现较为突出外,其他人皆流于平常,女演员的表演甚至令人心生厌恶。

二、本山急功近利。坦白说,对于赵本山的成功,笔者是持肯定态度的,他从一个二人转演员,能够成长为小品王、成功企业家确实非常不容易。可从本届春晚来看,赵本山显然是急功近利。首先,赵本山急于推其弟子。可能是由于年龄抑或是身体的原因,近两年春晚本山都刻意地推自己的弟子,今年尤甚。或许在赵本山看来,即使某一天他离开春晚舞台,其弟子的身影也能唤起民众对他的回忆;其次,植入广告显得太重利。小品《捐助》成功植入了搜狐网、搜狗输入法、国窖 1573等广告。赵本山团队可能因此获利颇丰,可从效果来看,极不自然的广告植入严重降低小品的表现力。笔者看来,此举得不偿失。

三、观众期望过高。自赵本山小品走红电视荧屏以来,很多观众对赵本山小品都持期待的态度,对其小品的质量、效果大多抱过高的期望,这样,期望值越高,失望的可能性就越大。其实,赵本山只不过是一个小品演员而已,其成功的作品是由于有了好的剧本、有了好的搭档、有了好的状态,如此而已。我们不必对其抱太高的希望,中国小品界,若没有赵本山,亦应会出现钱本山、孙本山、李本山等。

四、央视责任缺失。央视的春晚,是央视在除夕之夜献给中国民众乃至全球华人的一席大餐。既然如此,央视就应该从准备这席大餐开始就注重质量把关,就应该对每一个节目进行严格的把关。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捐助》这样的小品能在春晚出现,播出后招来骂声一片,对于这样的结果,央视难辞其咎。春晚制作团队或过于注重明星效应、或过于给明星面子、或过于低估观众智商、或过于疏忽社会责任而将《捐助》这道令人恶心的菜摆在全国民众面前,并强令民众吞咽,足以彰显其责任缺失。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9713f60100hale.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2-24
情节不合理;1,刷卡时银行工作人员不可能不像他确认钱数;2,自己都不晓得捐了好多,记者又从何而知;3,小品中洋溢着浓浓的封建气息,作品中孩子母亲的行为,颇有一股封建社会女子卖身葬父的意味。
第2个回答  2010-02-23
没突出小沈阳,可以说这次的小品是赵本山在春节联欢晚会里最差的咯!!

参考资料:我自己想的,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2-24
广告多啊,公众影响不好
第4个回答  2010-02-24
没多大意义 只为一笑而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