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游戏思维?

游戏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

  确立数学教育新理念,转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对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和反思中,我体会到:以数学知识自身独特的魅力,能让教师在激情和享受中教,让学生在欢乐和入迷中学,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说明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课标”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得到了很好地落实。下面结合新课程理念,浅谈我对学生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一些做法:

  一、非信息技术参与下学生的数学学习

  数学学习应该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的学习活动应成为主要的学习形式,“自主、探索、合作”应该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我们应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基本内容和探索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活动过程,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让学生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通过动手实践学习数学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动手操作,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成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的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方法与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综观我们的教材,在各个内容的领域都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⒈“做”中获知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数学在哪里吗?其实,数学就在你们的手指间,不信?我们来试试。出示一个圆形纸片,让学生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操作感悟出要对折以后才是平均分成两份。教师又说:刚才,我们表示了一个圆的二分之一,其它图形上也能找到二分之一吗?试试看! 学生拿出准备的图形纸片操作,折出了各种图形的二分之一,并展示交流。之后,教师进一步追问:你能折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吗?试试看!学生操作,很快折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

  ⒉“做”中得法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师提出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地,怎样来计算它的面积呢?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把它分割成几个正方形小块,一块一块计算面积,再加起来、有的说把它转化成一个我们会算的图形。教师又说: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学生开始独立思考,并尝试操作。教师给予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探索,过了一段时间,学生陆续举手了。是这样操作的:生1:我在这个平行四边形上画了许多大小相等的小方格,每个小方格是1平方厘米,边上不满一格的,2个合起来,这样,一共有72个方格,就是72平方厘米;生2:我是沿着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再重新组合拼在一起,发现它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与原先的平行四边形是有联系的。我通过比较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它们的大小是一样的,由此,我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 教师进行评价学生不仅会动手,也非常会动脑!其他同学也发现这个规律了吗?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呢?且都有这种关系呢?同学门来验证一下。学生很快地进行探究并发现用割补—平移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教师再一次激励学生:“转化”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时,可试着,把它转化为我们己学过的知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操作中,割补—平移也是很好的方法……

  ⒊“做”中长能 如“按比分配”有这样一题:学校组织五、六年级学生到300平方米的学农基地参加劳动,将总面积按2:4分配给两个年级,两个年级种植的面积各是多少?学生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讨论五年级与六年级种植面积大小的关系是什么?六年级种植面积与总面积的关系是什么? 通过作图、思考、讨论,学生的解题思路活了,争先恐后说出了多种解法。在学生兴致正高时,教师紧跟节追问一句: “300平方米的劳动基地还可以怎样分配给两个年级进行学农劳动?”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划分,然后小组讨论,结果又出现了将300平方米平均分成3份、5份、10份、15份等按任意比分配的不同情况。

  二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索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活动是努力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获得的感受、经验与人类积累的数学知识以沟通的活动。因此,数学学习不应当是单纯的知识经受,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自己意义的认知建构,并发展探索和创新的意识。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在丰富的具有现实背景的研究活动中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索有关的数学结论。如教学“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特性“时,让学生回忆身边的自动伸缩门、衣架和活动护栏等例子,触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这种特性,学生主动性很强;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课,是学生在课堂上第一次接触百分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百分数一无所知,其实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认识了百分数。所以在执教时首先让学生看一张刚结束的大运会各国家金牌分布情况统计图(略),教师说: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百分数?学生说了很多,如:在牛奶瓶上见过,在零食包装上见过,在羊毛衫上见过,在天气预报中见过等等,由此去探索新知识;再如学生学习平面图形面积推导和立体图形体积推导的过程,都是建立在“转化图形—建立关系--推导公式“这一方法思想基础之上的。学生由原来图形的推导获得的知识经验,迁移到一个新图形的探索中去,这样的学习学生很主动。从而表明学生能够根据对现实情景的感受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去进行研究和探索,使问题得到很好解决。

  三让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互动的过程学习数学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数学学习的过程又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和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通过互动体验认识数学和数学思想,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中,我多次设计合作与交流的内容,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的知识与经验,思想与发现,获得自己反思和修正的机会与体验。例如学生学习“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这一知识时,我提出一个小小的课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呢?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通过学生的研究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有的说沿高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有的说斜着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平行四边形;有的说随便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不规则的图形,对于学生的上述说法教师给予肯定并进一步提出这三个图形能否归纳成一个图形呢?再一次引发学生的讨论交流。圆柱的侧面因学生剪的方法不同,位置不同,展开的图形也就不同,但各展开图都可转化为同一个图形----长方形。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悟方法,并作出合理的解释,互动的方式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二、信息技术参与下学生的数学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计算机及网络使数学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应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的数学学习。

  一激发学生乐于探索数学的动机

  《标准》明确指出:“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快乐的,也是没有生命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情感的“生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深刻地理解《标准》理念的内涵,把教学植根于对学生深厚的“爱”之中。努力创设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在探索数学的乐园里。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的情境之中,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启迪思维。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计算机,为学生提供形象逼真、色彩鲜明的画面,配以悠扬悦耳的音乐,充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运用多媒体演示,先让学生看到画面中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的车轮都是圆的,接着将它们的轮子换成三角形或正方形等形状,学生观察后议论纷纷,个个笑得前俯后仰……最后画面又把轮子换成椭圆的,同学们看完后都说:“这也不行,坐上去谁受得了?”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圆形的轮子就行,其它形状的轮子都不行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唤起了学生探究的愿望,诱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这样,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弄清了道理,深刻地认识了圆的特征。
  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严整、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提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景和材料,并不是要求学生完全到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由于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所以,教学中所提供的实际情景或材料多数是相对真实或生活情景的一种模拟 。在常规的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无法满足教学内容的创作及呈现。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够创设集图、文、声、色及网络、交互于一体,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地模拟和呈现实际生活情景,有利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联系,从而丰富数学教学的内容,促使学生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应用数学,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简单的整理与简单统计表》以后 ,可以用计算机分别模拟街道某处不同时间内各种车辆经过的情景,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描述所获得的有关车辆信息,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帮助交通部门提供合理的设计方案。让学生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探索充分认识到统计与概率的广泛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之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皆数学及数学对生活的重要影响,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作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多媒体计算机能有效地展示新知形成的过程,不仅能辅助教师的教,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运用多媒体,首先展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利用动画将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启发学生思考:我们能不能把圆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某种图形,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想象:(1)把圆按照相互垂直的直径4等分,能拼成右图。(2)把圆8等分、16等分,按照上面的方法能拼插成一个什么图形。(3)把圆32等分、64等分……继续拼插,得到的图形接近了什么图形?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体会出把一个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插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从而使学生能直观、形象、具体地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当学生认识掌握了圆面积计算公式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把圆等分16份后能不能拼插成我们熟悉的其它简单图形,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让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索,从而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为探究教学插上了翅膀,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培养了小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四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中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地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自主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选择、合作交流和亲身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要素。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一个极大优势,就在于能围绕四要素服务,改变静态、被动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交往合作的环境,实行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网上交流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发挥网络教学作为激发学生交流互动的合作学习方式。

  例如,在教学物体体积后,布置给学生一个课题—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师可引导学生到网上查阅资料,进行网上搜索信息。学生通过自已去探究这个问题,并能从自身的认识角度去分析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合作交流。

  通过这样的设计与安排,势必对学生数学的学习起到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14
是对游戏的理解程度和对这个游戏的爱好。怎么说呢 只有爱玩游戏的才会有这样的思维方式 要是对这个游戏一点不懂的话就不会理解!~
回答者:Iva豆豆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0-14 11:26

确立数学教育新理念,转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对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和反思中,我体会到:以数学知识自身独特的魅力,能让教师在激情和享受中教,让学生在欢乐和入迷中学,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说明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课标”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得到了很好地落实。下
第2个回答  2006-10-14
幼儿思维游戏特色课程研究
内容提要: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为核心理论基础,同时吸收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思想,分析我国3-7岁儿童思维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特别是幼儿在思维活动中所运用的各种基础能力,即认知、记忆、评价、聚敛思维、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和规律,采用行动研究法在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四十多所幼儿园进行了两年多的实施实验,设计了一套旨在培养幼儿基础思维能力的游戏活动方案,同时研发了配套的游戏材料,从而建构了一套以操作性探索游戏活动为基本形式的结构化的幼儿思维游戏特色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学前期是人的思维能力奠基的重要时期,探索有效地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课程是一个意义重大的研究课题。目前我国大部分有关思维培养的研究多集中在某一个学科领域如何培养大、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者对大、中、小学的学科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关注,但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还不太重视;另外,研究者对具体学科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较多研究,但对思维能力培养的整体教育方案,特别是幼儿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研究还比较缺乏。鉴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幼儿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我们决定进行幼儿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这个课题,从而帮助孩子在幼儿期为今后的思维能力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过程和方法
1.研究过程
幼儿思维游戏特色课程(以下简称“思维课程”)是以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为核心理论基础,同时吸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儿童教育思想,围绕促进幼儿基础思维能力发展为目标,以操作性探索游戏活动为基本形式的结构化的课程方案。课程研究从设想到目前基本成熟已经走过了十年的研究历程。
1995年,东方之星幼儿教育研究所开始对幼儿基础思维能力的培养予以关注并进行研究。1997年陆续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家庭教育,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幼儿设计个性化的思维游戏活动。2001年开始为幼儿园设计思维游戏课程方案,课程设计完成后,首先在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四十多所幼儿园进行了两年多的实验性实施,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又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多次重点修改,使之更符合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更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
2.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为了探索幼儿思维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的一个研究课题,它根植于教育实践,服务于教育实践,其中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来自于幼儿园基层。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同时采用了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经验法、思辨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是根据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设计了一套结构化的课程,包括游戏材料,因此主要是一个应用开发的研究。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思维课程是以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为核心理论基础,同时吸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儿童教育思想,围绕促进幼儿基础思维能力发展为目标,以操作性探索游戏活动为基本形式的结构化的课程方案。我们认为,思维课程作为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一种载体,是幼儿园课程概念的下位概念,它的形态类似于国外某些早期儿童“课程方案”(program)。思维课程不能替代幼儿园的全课程,但可以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种有益补充,嵌入或融合到幼儿园已有的课程体系当中。
(一) 课程的理论基础
1.课程目标内容体系的理论基础——吉尔福特“智力结构模式”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运用因素分析法,吸取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研究成果,对智力的能力组成部分进行研究,提出了“智力结构模式”(Structure of Intellect model)。它区别于传统的智力理论有以下几个明显的发展和进步:
(1)肯定智力的个别差异和多元化
吉尔福特认为“没有一个人在所有的智力方面都是同样强的”,而加德纳在八十年代推出他的多元智能理论时也表明类似的观点“个体的智能的强项和弱项的剖面不一样”。吉尔福特和加德纳的理论都不满足于传统的智能概念只集中于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在吉尔福特的120个智力因子中同样涉及了语言、逻辑、数学、空间、艺术、人际和自我控制等智能的多个方面,只是没有像加德纳那样将它们突显出来。
(2) 思维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考
吉尔福特认为培养有规则的信息结构即一种思维的方法很重要,它能促进解决问题所需要观察、组织、转变和推断能力的发展,“这样我们的知识才能永远超越那些当时所给予的事物”。
他还认为创造力有四个决定因素: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和精进性,这些因素在智力结构模式中都有相对应的智力因子,发散思维能力与思维的创造性密切相关。同时,他还分析了影响思维创造性的诸多因素:环境、动力、信息贮存、灵活性、群体思想、批评以及态度和情绪。其中特别肯定了好奇心、兴趣、创新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吉尔福特非常重视他的理论对“智力的普遍教育”的作用,这使得他的理论比较容易地运用于教育实践。他指出在教育中存在“严重忽视创造性思考能力,过于强调认知和记忆的现象”。他对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培养的独特见解恰好符合当代幼儿教育所提倡的让儿童“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的理念。
吉尔福特的一位学生Mary Meeker博士看到了智力结构的潜力。她成立了一个世界性的教育科研机构SOI,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利用“智力结构理论”来探索评价智力和发展智力的方法。SOI不仅将SI应用于评估,更进一步将SI应用于教学。本研究也同时借鉴了Mary Meeker的研究成果。
2.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理论基础——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
虽然吉尔福特理论在帮助我们建构课程目标和结构体系方面起到核心理论作用,但在课程设计和实施方面却显出它的不足。“智力结构模式”只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维能力的静态结构模型,然而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必须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的动态过程。因此,我们将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中关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活动理论和认知冲突理论的有益思想作为课程活动设计和实施的理论依据。
根据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幼儿期的儿童思维结构正处于从前运算阶段向运算阶段发展的时期,幼儿的思维主要是表象思维,思维的过程主要是象征性符号系统的形成和应用过程,而不是概念的运算过程。因此,我们根据幼儿不同阶段思维发展特点设计了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的培养目标和内容结构。
根据活动理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儿童作为活动主体与活动对象相互作用“同化建构”的结果,游戏可以是“纯粹的同化”或“同化大于顺应的活动”。⑹因此,适合幼儿阶段最好的活动形式就是游戏。在课程设计上我们采用以丰富的操作材料为中介的游戏活动,在游戏内容的选取上也与幼儿的生活和兴趣密切相关,让幼儿通过它们喜爱的游戏活动,动手操作游戏材料主动建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系统。
皮亚杰还主张通过认知冲突促进儿童思维结构的转换,动手操作和社会情景都是认知冲突发生的有效途径。根据杜易斯等新皮亚杰主义者(Doise & Mugny, 1984)对认知冲突理论的发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主张在注重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游戏材料的同时,教师引入游戏情景,对幼儿有目的地提出问题,造成“学习任务”,从而帮助幼儿产生在个人操作活动中所不可能产生的更高水平上的认知冲突。在游戏活动中教师给出情境、任务并示范玩法和规则,促使幼儿产生认知冲突,伴随着教师的支持性教学,幼儿借助对游戏材料的操作自己去探索、尝试错误和最终解决问题。
(二) 课程的目标
思维课程的目标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三个层次,课程目标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基础思维能力共包括20类目标:

图形认知能力 符号认知能力 语义认知能力 行为认知能力
图形记忆能力 符号记忆能力 语义记忆能力 行为记忆能力
图形聚敛思维能力 符号聚敛思维能力 语义聚敛思维能力 行为聚敛思维能力
图形发散思维能力 符号发散思维能力 语义发散思维能力 行为发散思维能力
图形评价能力 符号评价能力 语义评价能力 行为评价能力

(三) 课程的内容
课程内容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小中大班上下学期共36个单元;每个单元一般都包含4-5个游戏活动,并由一个主题情境贯穿始终,幼儿在前一个活动所获得的经验是后一个游戏活动的基础,后一个游戏活动又有助于幼儿建构前一个活动所获得的经验。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结构安排上考虑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关注幼儿兴趣,贴近幼儿生活和经验,课程内容具有形象性、情境性和活动性,使幼儿通过以游戏材料为中介的操作活动,在愉快的游戏中逐步建构自己的经验;游戏所制造的挑战性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幼儿通过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 课程的游戏活动设计
整个思维课程包含36个游戏单元,每个单元游戏活动的目标分别是在图形、符号、语义、行为四个方面的感知、记忆、评价、发散、聚敛等五种能力上。下面以大班的一个游戏单元《图案乐园》为例,来阐释一下游戏的设计思路和实施方法。
图案乐园是大班上学期幼儿的游戏,目标是图形感知,也就是培养幼儿在图形方面的理解能力,具体到本套游戏主要是培养幼儿对图形系统的理解能力。图形系统指的是由一些图形按一定方式组成的体系,在本游戏中指的是有一定排列规律的图形序列。游戏中涉及了对两种排列规律的理解:从左到右和从中间到两边的排列规律。在活动设计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的30组有规律的图形序列。每一个有规律的图形序列里都有一个画着问号的空白区,让幼儿观察每行图案的排列规律,在提供的贴画中选择合适颜色的圆点或图形,把缺失的小圆点补充上。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学会寻找规律的两种方法:从左到右和从中间到两边。另外,我们还设计了“规律接龙”的活动,让幼儿按照图案原来的排列规律继续接龙,通过规律接龙的让幼儿形成对规律的感知和理解。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一些设计图案的游戏活动,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设计有规律的图案。这种规律可以是从左到右或从中间到两边或其它规律。通过设计有规律图案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排列规律的理解。总之,在《图案乐园》这套游戏活动中,我们通过循序渐进的活动设计,增进了幼儿对两种规律的认识,同时引导幼儿利用这两种规律进行想象和设计。
(五)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1.组织与实施
课程组织采用小集体游戏合作式教学、幼儿主动操作、幼儿间合作学习和亲子互动等多种方式,使得幼儿可以通过与教师、家长和同伴三种方式的互动,建构更为丰富和深刻的经验,更有效的发挥游戏活动的教育作用。
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始终是积极的探索者,他们通过与材料的主动作用进行试误式探索,从而获得经验,建构自己独特的思维系统。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需要扮演观察者、引导者、启发者和支持者的角色,敏锐的察觉幼儿的能力结构的个体差异和兴趣,为他们自主的探索活动提供适宜的支架;教师还要不断地创造认知冲突,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学会思考,而不是代替思考;同时教师还要以幼儿的兴趣、需要和思维发展水平为基础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鼓励和支持幼儿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进行创造性的思维。
除此之外,在课程实施中还要注意通过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模仿、交流和观点冲突,激发和扩展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师应帮助幼儿形成“学习共同体”,促进幼儿之间的经验分享、合作和交流。
最后,通过家庭游戏活动使幼儿在更自由轻松的环境中主动探索,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考,达到家园共育的教育作用。
课程组织实施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的课程建构过程,这种建构包括教师自己主动调整教学活动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过程,也包括研发机构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方案本身的过程。这种课程实施的发展观使思维课程作为一种预成形态的课程方案同时具备了生成性的特征。
2.课程材料
课程的材料非常丰富,包括教师用大教具、幼儿的操作材料、教师用《游戏活动设计》和《课程指导用书》、家长用《家庭游戏活动指南》和《家长手册》以及后期为支持教研搭建的教师交流互动网络平台(www.yejs.com.cn)、示范活动光盘、教学活动案例和幼儿游戏动画片。在研发课程材料时我们的出发点始终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激发他们对游戏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同时站在教师的角度,尽可能地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并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材料提供空间。
(六) 课程评价
1.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
思维课程在课程评价方面采用的是“造型性评价”,课程评价在课程发展过程中进行,目的是调整和改进课程方案,思维课程的研发过程本身已经历了十年的反复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而且现在仍旧处在发展过程之中。因此,课程评价作为一种反馈——矫正程序,畅通于课程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只有这样才能使思维课程方案不断完善。
2.有关课程效果的评价研究
为了对课程的效果给予客观、科学的评价,进一步开发智力结构理论的应用价值,我们正在进行该课程对幼儿思维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目前研究数据正处于整理之中。我们还将根据有关课程效果的评价研究对思维课程进行不断的修订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吉尔福特著,黄懋颐、何文潮译:《聪明有道》,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
[2]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年》.《人民教育》,2003年第17期.
[3]吉尔福特著.黄懋颐、何文潮译.《聪明有道》.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
[4]吉尔福特著.黄懋颐、何文潮译.《聪明有道》.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
[5]SOI system, SOI Compendium, May1995, by M&M System,PageTD1-12,TM1-18.
[6]Piaget, J, 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New York, Free Press, 1962.
第3个回答  2006-10-14
是对游戏的理解程度和对这个游戏的爱好。怎么说呢 只有爱玩游戏的才会有这样的思维方式 要是对这个游戏一点不懂的话就不会理解!~
第4个回答  2006-10-14
创造循环-个人游戏思维
游戏核心-玩家通过游戏提供的 原始材料 基本规则 原始工具来打造自己理想的规则世界

游戏系统大体分成五大部分(策划部分)

一)游戏基本规则-原始规则-恒定整个游戏世界的原始规则-

1)人物

2)材料

3)工具

4)玩家规则

二)游戏原始工具-玩家通过游戏基本规则利用原始材料缔造新的玩家规则-

三)游戏原始材料-组成游戏世界最基本物质-(NPC 建筑 经济 其他)

四)游戏玩家规则-可变的规则-游戏发展循环 玩家交互部分(途径-和游戏玩家材料相互制约 互相发展)

五)游戏玩家材料-衍生的游戏材料-(金钱 建筑 雇佣NPC 整体可控 玩家主要目标)

有待优化

1 )-游戏目的是什么?
2 )-网状系统如何牵制 如何融合?
3 )-如果给游戏创造安逸创造情感的交流?
4 )-游戏的等级 装备 技能 属性如果分化到其他系统?
5 )-战斗生活如何表现?快乐如果缔造?
6 )-如果把单机游戏的元素融合到网络中?
7 )-世界各种资源系统如何变化循环?
8 )-经济 生活 战斗 如果平衡?
9 )-游戏本身扩展空间如何发展?
10)-玩家是否接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