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出自庄子《齐物论》。这是庄子的名言,后来的人因这两句话悟道的也很多。庄子归纳“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表达心物一元的观念。“心物一元”绝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但可以说是纯粹的唯心(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唯心”)。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全篇由五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连珠并列组成,故事与故事之间虽然没有表示关联的语句和段落,但内容上却有统一的主题思想贯穿着,而且在概括性和思想深度上逐步加深提高,呈现出一种似连非连、若断若续、前后贯通、首尾呼应的精巧结构。

"齐物"的意思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并且在不断向其对立面转化,因而没有区别。需要说明的是,庄子的这种见解是抓住了事物的一个方面加以强调,具有片面性。

文章中有辩证的观点,也常常陷入形而上学观点之中。但是,在他的论述中常常表现出深刻的思考和智慧。文中涉及很多宇宙观方面和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对中国古代哲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12
此句出自庄子的齐物论,要知道齐物论的主旨,改参阅原文。大体意思是说世界万物具有对立性和统一性,世间所说不存在什么对错。此句应该说的是世界万物,万物的对立即无此即无比,即相互依存的关系。统一性即可理解为世界是物质的,万物都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不存在什么差异。

另外,应该知道此句是针对名家公孙龙所说。公孙龙有《白马论》和《指物论》两文章。《白马论》著名论断为白马非马,以物体的特指掩盖了物体的泛指属性。《指物论》论述了万物名与实的关系。这就是说庄子这里的指,指的是事物的概念,是泛指或特指之指。意思是说天差地别,也不过都是概念而已,也不过就是物质世界而已,也就是齐物论的中心思想。这里的马,用的是公孙龙的马。公孙龙甚至认为白马非马,庄子则认为万物皆可为马,万物皆为一物质存在而已。实际上是以物质的共同性掩盖了物质的特殊性。
要真正理解这句话,应该去读一读公孙龙的两篇文章,再对照庄子的齐物论,可能会有你新的发现,人们多把指理解成手指,把马理解成马像宇宙一样拥有各个不同的组织部分,这都是望文生义罢了。
第2个回答  2023-05-19

这句话是庄子所说的“大一统”的思想。它的意思是说,天地万物都是整体,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各自独立的,但其实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不同的形态下,它们都是统一的世界和统一的生命。也就是说,万物都是马,即都归于神、道。
第3个回答  2018-01-16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这是庄子的名言,后来的人因这两句话悟道的也很多。庄子归纳“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表达“心物一元”的观点。“心 物一元”绝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但也可以说是纯粹的唯心。(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唯心”。)

这个“天地一指”的“一指”,并不是一个手指,而是一个东西, 是一体的意思:“万物一马也,”是以宇宙万物不过是一匹马来作比方,整匹的马,有马头、马脚、马尾、马毛……等等。所有天地间的万物,就好象马的头,马的 脚,马的毛……等等总合起来,才叫一匹马。离开了马的头,不是完整的马,离开了马的尾巴,也不是完整的马,离开了马的任何一样,都不是完整的马。由众归到 一,由一散而为众。

所以明朝憨山大师有两句著名的诗:“天地蜩双翼,乾坤马一毛”,他这个名句的观念,也就是应庄子的“天地一指,万物一马”来的。

我们知 道,南北朝一个著名的年轻和尚僧肇说过这么一句话:“会万物于己者,其惟圣人乎。”僧肇只活了三十几岁就死了,但他的著作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他的名著《肇 论》,融和了儒、道、佛三家。他这话是真正的圣人境界,修养不是理论到物我同体。人与物是一个来源,一个本髓,只是现象不同,好比在这间屋子里,我们都同 样是人,但相同中又有所不同。因为你是你的身体,你的样子,我是我的身体,我的样子。但是虽然各人不同,却又同是人类,“乾坤马一毛”就是这个道理。

庄子为什么用逻辑的道理讲这一段呢?当时一般讲逻辑论辨的这一帮人,惯用的这些比喻,庄子拿来批判一番,但是,庄子用的比喻,它影响后世很大。比 方,中国产生大乘佛学,到唐代有十宗的不同。唐武则天时,是华严鼎盛的时代,华严宗第三代祖师贤首大师,法名叫法藏,他有一篇很著名的影响中国哲学思想的 文章《金狮子章》。庄子拿马来比方,他就用狮子来作比方。贤首大师用《金狮子章》,说明天地一指,万物一狮子,这个宇宙万物等于一个狮子,狮子的头、狮子 的尾、狮子的脚、狮子的毛,分析起来,狮子全身无数的毛,每一根毛代表了这一个狮子,每一根毛也都不是这个狮子,由此而说明华严境界是玄门,所谓帝纲重重 无尽的道理。那么,贤首大师“万物一狮子”的观念同庄子“万物一马”的观念是一样的道理。

庄子用逻辑的道理讲到这里,跟着还是在批判逻辑,是非观念和一个人观念的认定。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庄子说:是非观念所产生可以不可以,是从我们的主观来的,我们的认识,你认为可以就可以,你认为不可以就不可以,宇宙间没有一个真正的离开身心以外 的是非观念。他提出了一个结论:“道行之而成,”我们要想成道,要想返回到形而上道体上,只有实行。

在这里,我们看到庄子偏重于经验论,讲实验,只有真正 去行道而成道,不是讲空洞的理论。拿论辩思想来当道,完全错了。现在讲道、讲佛学,都变成一种思想学问,那完全错了。“物谓之而然。”“物”就是宇宙万 物,我们认定对了就对了,你认定这个东西叫什么,这个就叫什么,一切唯心作用。所以,形而上的道要修行就到,即“行之而成”;形而下的万物是人为的,你认 为什么就是什么,“物谓之而然。”那么,讲对了或者不对?他又引用:

“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恶乎然?”怎么叫对了呢?“然于然”,怎样一定认为对了?还是唯心的作用,你观念认为对了,它就对了。“恶乎不然?”怎么认为不对呢?“不然于不 然。”你的观念认为不对就不对。这是庄子的文章,狂放恣肆。白话翻译过来很简单,庄子这么一写,让人眼花缭乱,就像戏台上跟人打斗一样,上面来个花样晃一 下,花枪东一挑,西一挑,实际上他一刀从中间就打过来了,他的文章就是这样,我们不要被庄子的文字骗过去了。“物固有所然,”天地万物它有它的所以然,既 然宇宙形成了万物。电就是电,电通过灯时,它发亮;通过录音机收音机时,它发声。这个物体有它所以然的特别的性能。“物固有所可。”

所以万物有它适宜应该 的本位。有它适宜应该的立场。但是在现象界来讲,各有各的性质,水跟火两个就不同水有水的用途,火有火的用途,“物固有所可”,形而下的是这样。形而上来 讲呢,“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归到道体,两个东西都变成原来的能量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