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够给我提供一篇六年级的高质量的读后感?

首先是因为寒假作业实在太多所以不得已才想出这个办法的。希望文章在500到600字之间,原不原创不强求,但只要不把朱自清啊鲁迅啊从古至今的作家的文章拿来就行,符合6年级。虽然悬赏不高,但希望过路的好心人帮帮忙,老师布置作业的实在太多太多写不完啊

老人与海读后感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老人与海》这本书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被别的渔夫看做失败者,可是他坚持不懈,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大马林鱼将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他用尽了一切手段来反击。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尽管鱼肉都被咬去了,但什么也无法摧残他的英勇意志。圣地亚哥是个可怜的老头。海明威以自己精炼的语言塑造了这个形象,可以说,海明威并没有给予老人成功,却赋予老人在压力下优雅而坚韧的形象。海明威的这部小说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奖。这个骨头里留有几百块弹片的硬汉作家,恰当地写出了生命的强度,告诉我们怎么去面对生、老、病、死,告诉我们心该有多宽。老人是孤独的,他是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的旅人,但他又是不孤独的,因为他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强。 看了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位普通而又可敬的老人使我深深的懂得了:做人不应该被任何困难所屈服,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圣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就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以前,我做什么事只要有一点不顺利,就会退缩,有时还会说上几句垂头丧气的话。在学习上,我只要有几次考试不是很理想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考不到好成绩。《老人与海》中,主人公与鲨鱼搏斗,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他就把小刀绑在桨把上。刀子折断了,他就用短棍。短棍也丢掉了,他就用舵把。这种充满信心、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正是我所缺少的吗? 自从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学习上不再因为一两次不顺利而失去信心,而是越考不好,就越要考好。 今后,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信心十足地去面对,坚持到底,决不退缩。我要感谢这本书,感谢它让我学到了那么多知识,感谢它让我懂得了那么多道理,感谢它让我知道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使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妨将鲨鱼看作打击,吃掉我们的成功和幸福。但正如那孩子说的:“它没有打败你,它没有。” 一个真正的强者,只能被摧毁而不能被击败。 永不言败,这就是《老人与海》告诉我们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2-20
读完了我国著名的四大名著,我从这四本书里发现了一些重要的东西:
《三国演义》: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诸侯兵分四起,除黄巾、灭董卓、伐吕布,在多次征战中,刘琦、刘璋、刘表、袁绍、袁术、公孙瓒、马腾、马超、张鲁、孔融、陶谦等各个势力皆被消灭,魏国(曹操)、蜀国(刘备)、吴国(孙权)这三个国家脱颖而出,从而像诸葛亮所预言的那样,形成“隆中对”中所说的三国鼎立之时。这正可谓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水浒传》:南宋末年,朝廷腐败,盗贼四起,在这些种种盗贼中,也有一种“义贼帮”——梁山泊,虽说他们是盗贼中的一种,但他们从不祸国安民,而是专门向朝廷作对。当时,皇帝腐败,而且还宠信坏大坏蛋太尉高俅、奸贼童贯,高俅是个贪生怕死的小人,还很贪财,童贯也具备这样的特点,而且他还是一个标标准准的超级大奸贼。他们处处与梁山泊作对,在皇上那儿尽说梁山泊的坏话。梁山泊本是由三个头领占领的地盘——王伦、宋迁、杜万。后“豹子头”林冲投奔,只因晁盖带着宋江、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三雄前来投奔,但寨主王伦不愿留下各位好汉,装出一副无奈的样子,口里说的是:“我很想留下众豪杰,但山上房稀粮少,不好让你们留下。”而林冲是个真正的豪杰,惺惺惜惺惺,好汉识好汉,林冲很想留下众豪杰。后来,王伦被林冲火并了,晁盖成了新的山寨头领。可惜,英雄短命,不久之后,晁盖被箭射中,受了重伤,宋江成了新的头领。宋江一次次的率领军队击败了朝廷,后来破高俅时,竟然幸运的抓到了高俅。头领宋江一心希望朝廷能招安,便把高俅放了。最后,依宋江所愿,朝廷招安了梁山泊。
《西游记》:这本书讲了唐僧这个和尚,肩上背负着东土大唐所有百姓的期望,还有大唐皇帝的信任,前去西天拜佛取经。观音菩萨找来了四个可以帮助唐僧完成使命的“人”——孙悟空、小白龙、猪八戒、沙僧,嘱咐他们一定要等到前往西天取经的僧人,这个僧人就是唐僧。唐僧在五指山遇到了孙悟空,并将山上的条幅取了下来,救了悟空性命。孙悟空见此人就是唐僧,连忙跪下来,拜他为师。八戒、沙僧、小白龙就不那么乖了,都是先跟孙悟空斗一会儿,然后悟空去请观音菩萨,菩萨亲自出手将他们一一劝降.。唐僧师徒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这本书极受小读者欢迎。
《红楼梦》: 这个故事讲述了“四大家族”——贾家、薛家、王家、史家这几个豪门贵派从繁荣昌盛一直到落败衰亡的故事,同时讲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发生的一连串的感情细腻的爱情故事。
我国的四大名著,真是太棒了,使人回味无穷。
第2个回答  2010-02-21
鲁迅自转有感
鲁迅先生的大半生是复杂坎坷的,《鲁迅自传》仅用千余字就浓缩了先生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为我们展示了一段真实而精彩的人生。

一、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鲁迅先生十三岁时,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由富家公子到“乞食者”急剧的变化,使少年鲁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过早的体会到了人情冷暖,看透了上流社会人物的虚伪与堕落,对于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罪恶有了切身的感受。

这是一段痛苦而真实的人生经历。为了生存和发展,少年鲁迅不得不更多的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奔波,虽然这其中的许多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对此,鲁迅先生并不讳言。

也正是由于这一段痛苦的人生财富使得少年鲁迅迅速成长、成熟起来。当先生被亲戚称为“乞食者”时,“我于是决心回家”,“决心”二字包含了少年鲁迅无限辛酸和强烈的自尊;当学费也无法筹措时,少年鲁迅宁愿流离他乡也不愿做幕友和商人,“自强自立,有强烈反抗精神”精彩人生必备性格初见端倪。

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之所以选择上水师学堂、矿路学堂,一是因为这两所学校免交学费,解决了当时经济困难,二是这些是“新学”,有自强救国的希望。可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这是由于少年鲁迅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水师学堂,虽然水师学堂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所以,为了求学,少年鲁迅又改进矿路学堂。

在南京的 4年间,中国经历了怵目惊心的剧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义和团运动遭到镇压,八国联军蹂躏国土,这促使鲁迅更加急迫地寻找新鲜的知识和救国的真理。1902年1月,鲁迅在矿路学堂毕业。旋赴日本留学。

二、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通过“看电影事件”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

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则完全把自己的学业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是为民救国的赤子。如果说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士,开始了他更富有传奇色彩的精彩人生。

工作以后,鲁迅从浙江杭州到绍兴,又从北京转到厦门、广州,最后定于上海。由普通中学教员到教务长、教育部员、大学教授,每一次波折都是一段精彩人生!都是因为宣传进步思想,揭露政府劣行和帝国主义列强罪行而受到排挤、迫害!而这些也正是他为人民奔波,同敌人作战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写照。

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奔波表现得极为平淡,用 “走出”“又走出”“被拒绝”“到底被拒绝”,较详叙述的只是从北京到厦门的一次,这表明鲁迅先生对个人奔波毫不介意,而对反动政府的迫害则不屑置辩,不以为然。由此可见,在文章朴实平缓的语言之中,包含了先生对民族、国家的挚爱,也有对反动者的气愤与不耻。“到1926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被政府通缉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但鲁迅先生却以轻描淡写的语气表达出来,将那种欲置自己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充分体现了先生蔑视反动政府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与反动军警不两立的坚定立场。而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则不无调侃嘲弄之味。

先生很简单的介绍自己的作品,还提到“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其实,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为世人所推崇。他的这种写法,恰恰表现了他谦逊质朴的人品。

我们从《鲁迅自传》中看不到一丝先生对个人命运的慨叹惋惜,却能感受到他为祖国不惜一切、无悔奋斗的精神和谦逊平易的高尚风范。总之,先生光辉的一生,无愧于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宣誓,是一段真实感人、精彩纷呈的人生。
第3个回答  2010-02-18
旅行杂记

--------------------------------------------------------------------------------

这次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南京开第三届年会,我也想观观光;故“不远千里”的从浙江赶
到上海,决于七月二日附赴会诸公的车尾而行。
一 殷勤的招待
七月二日正是浙江与上海的社员乘车赴会的日子。在上海这样大车站里,多了几十个改
进社社员,原也不一定能够显出甚么异样;但我却觉得确乎是不同了,“一时之盛”的光
景,在车站的一角上,是显然可见的。这是在茶点室的左边;那里丛着一群人,正在向两位
特派的招待员接洽。壁上贴着一张黄色的磅纸,写着龙蛇飞舞的字:“二等四元A,三等二
元A。”两位招待员开始执行职务了;这时已是六点四十分,离开车还有二十分钟了。招待
员所应做的第一大事,自然是买车票。买车票是大家都会的,买半票却非由他们二位来“优
待”一下不可。“优待”可真不是容易的事!他们实行“优待”的时候,要向每个人取名
片,票价,——还得找钱。他们往还于茶点室和售票处之间,少说些,足有二十次!他们手
里是拿着一叠名片和钞票洋钱;眼睛总是张望着前面,仿佛遗失了什么,急急寻觅一样;面
部筋肉平板地紧张着;手和足的运动都像不是他们自己的。好容易费了二虎之力,居然买了
几张票,凭着名片分发了。每次分发时,各位候补人都一拥而上。等到得不着票子,便不免
有了三三两两的怨声了。那两位招待员买票事大,却也顾不得这些。可是钟走得真快,不觉
七点还欠五分了。这时票子还有许多人没买着,大家都着急;而招待员竟不出来!有的人急
忙寻着他们,情愿取回了钱,自买全票;有的向他们顿足舞手的责备着。他们却只是忙着照
名片退钱,一言不发。——真好性儿!于是大家三步并作两步,自己去买票子;这一挤非同
小可!我除照付票价外,还出了一身大汗,才弄到一张三等车票。这时候对两位招待员的怨
声真载道了:“这样的饭桶!”“真饭桶!”“早做什么事的?”“六点钟就来了,还是自
己买票,冤不冤!”我猜想这时候两位招待员的耳朵该有些儿热了。其实我倒能原谅他们,
无论招待的成绩如何,他们的眼睛和腿总算忙得可以了,这也总算是殷勤了;他们也可以对
得起改进社了,改进社也可以对得起他们的社员了。——上车后,车就开了;有人问,“两
个饭桶来了没有?”“没有吧!”车是开了。
二 “躬逢其盛”
七月二日的晚上,花了约莫一点钟的时间,才在大会注册组买了一张旁听的标识。这个
标识很不漂亮,但颇有实用。七月三日早晨的年会开幕大典,我得躬逢其盛,全靠着它呢。
七月三日的早晨,大雨倾盆而下。这次大典在中正街公共讲演厅举行。该厅离我所住的
地方有六七里路远;但我终于冒了狂风暴雨,乘了黄包车赴会。在这一点上,我的热心决不
下于社员诸君的。
到了会场门首,早已停着许多汽车,马车;我知道这确乎是大典了。走进会场,坐定细
看,一切都很从容,似乎离开会的时间还远得很呢!——虽然规定的时间已经到了。楼上正
中是女宾席,似乎很是寥寥;两旁都是军警席——正和楼下的两旁一样。一个黑色的警察,
间着一个灰色的兵士,静默的立着。他们大概不是来听讲的,因为既没有赛瓷的社员徽章,
又没有和我一样的旁听标识,而且也没有真正的“席”——坐位。(我所谓“军警席”,是
就实际而言,当时场中并无此项名义,合行声明。)听说督军省长都要“驾临”该场;他们
原是保卫“两长”来的,他们原是监视我们来的,好一个武装的会场!
那时“两长”未到,盛会还未开场;我们忽然要做学生了!一位教员风的女士走上台
来,像一道光闪在听众的眼前;她请大家练习《尽力中华》歌。大家茫然的立起,跟着她
唱。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有些人不敢高唱,有些人竟唱不出。所以唱完的时候,她
温和地笑着向大家说:“这回太低了,等等再唱一回。”她轻轻的鞠了躬,走了。等了一
等,她果然又来了。说完“一——二——三——四”之后,《尽力中华》的歌声果然很响地
起来了。她将左手插在腰间,右手上下的挥着,表示节拍;挥手的时候,腰部以上也随着微
微的向左右倾侧,显出极为柔软的曲线;她的头略略偏右仰着,嘴唇轻轻的动着,嘴唇以
上,尽是微笑。唱完时,她仍笑着说,“好些了,等等再唱。”再唱的时候,她拍着两手,
发出清脆的响,其余和前回一样。唱完,她立刻又“一——二——三——四”的要大家唱。
大家似乎很惊愕,似乎她真看得大家和学生一样了;但是半秒钟的惊愕与不耐以后,终于又
唱起来了——自然有一部分人,因疲倦而休息。于是大家的临时的学生时代告终。不一会,
场中忽然纷扰,大家的视线都集中在东北角上;这是齐督军,韩省长来了,开会的时间真到
了!
空空的讲坛上,这时竟济济一台了。正中有三张椅子,两旁各有一排椅子。正中的三人
是齐燮元,韩国钧,另有一个西装少年;后来他演说,才知是“高督办”——就是讳“恩
洪”的了——的代表。这三人端坐在台的正中,使我联想到大雄宝殿上的三尊佛像;他们虽
坦然的坐着,我却无端的为他们“惶恐”着。——于是开会了,照着秩序单进行。详细的情
形,有各报记述可看,毋庸在下再来饶舌。现在单表齐燮元,韩国钧和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
博士的高论。齐燮元究竟是督军兼巡阅使,他的声音是加倍的洪亮;那时场中也特别肃静—
—齐燮元究竟与众不同呀!他咬字眼儿真咬得清白;他的话是“字本位”,是一个字一个字
吐出来的。字与字间的时距,我不能指明,只觉比普通人说话延长罢了;最令我惊异而且焦
躁的,是有几句说完之后。那时我总以为第二句应该开始了,岂知一等不来,二等不至,三
等不到;他是在唱歌呢,这儿碰着全休止符了!等到三等等完,四拍拍毕,第二句的第一个
字才姗姗的来了。这其间至少有一分钟;要用主观的计时法,简直可说足有五分钟!说来说
去,究竟他说的是什么呢?我恭恭敬敬的答道:半篇八股!他用拆字法将“中华教育改进
社”一题拆为四段:先做“教育”二字,是为第一股;次做“教育改进”,是为第二股;
“中华教育改进”是第三股;加上“社”字,是第四股。层层递进,如他由督军而升巡阅使
一样。齐燮元本是廪贡生,这类文章本是他的拿手戏;只因时代维新,不免也要改良一番,
才好应世;八股只剩了四股,大约便是为此了。最教我不忘记的,是他说完后的那一鞠躬。
那一鞠躬真是与众不同,鞠下去时,上半身全与讲桌平行,我们只看见他一头的黑发;他然
后慢慢的立起退下。这其间费了普通人三个一鞠躬的时间,是的的确确的。接着便是韩国钧
了。他有一篇改进社开会词,是开会前已分发了的。里面曾有一节,论及现在学风的不良,
颇有痛心疾首之概。我很想听听他的高见。但他却不曾照本宣扬,他这时另有一番说话。他
也经过了许多时间;但不知是我的精神不济,还是另有原因,我毫没有领会他的意思。只有
煞尾的时候,他提高了喉咙,我也竖起了耳朵,这才听见他的警句了。他说:“现在政治上
南北是不统一的。今天到会诸君,却南北都有,同以研究教育为职志,毫无畛域之见。可见
统一是要靠文化的,不能靠武力!”这最后一句话确是漂亮,赢得如雷的掌声和许多轻微的
赞叹。他便在掌声里退下。这时我们所注意的,是在他肘腋之旁的齐燮元;可惜我眼睛不
佳,不能看到他面部的变化,因而他的心情也不能详说:这是很遗憾的。于是——是我行文
的“于是”,不是事实的“于是”,请注意——来了郭秉文博士。他说,我只记得他说,
“青年的思想应稳健,正确。”旁边有一位告诉我说:“这是齐燮元的话。”但我却发见
了,这也是韩国钧的话,便是开会辞里所说的。究竟是谁的话呢?或者是“英雄所见,大略
相同”么?这却要请问郭博士自己了。但我不能明白:什么思想才算正确和稳健呢?郭博士
的演说里不曾下注脚,我也只好终于莫测高深了。
还有一事,不可不记。在那些点缀会场的警察中,有一个瘦长的,始终笔直的站着,几
乎不曾移过一步,真像石像一般,有着可怕的静默。我最佩服他那昂着的头和垂着的手;那
天真苦了他们三位了!另有一个警官,也颇可观。他那肥硬的身体,凸出的肚皮,老是背着
的双手,和那微微仰起的下巴,高高翘着的仁丹胡子,以及胸前累累挂着的徽章——那天场
中,这后两件是他所独有的——都显出他的身份和骄傲。他在楼下左旁往来的徘徊着,似乎
在督率着他的部下。我不能忘记他。
三 第三人称
七月A日,正式开会。社员全体大会外,便是许多分组会议。我们知道全体大会不过是
那么回事,值得注意的是后者。我因为也忝然的做了国文教师,便决然无疑地投到国语教学
组旁听。不幸听了一次,便生了病,不能再去。那一次所议的是“采用他,她,它案”(大
意如此,原文忘记了);足足议了两个半钟头,才算不解决地解决了。这次讨论,总算详细
已极,无微不至;在讨论时,很有几位英雄,舌本翻澜,妙绪环涌,使得我茅塞顿开,摇头
佩服。这不可以不记。
其实我第一先应该佩服提案的人!在现在大家已经“采用”“他,她,它”的时候,他
才从容不迫地提出了这件议案,真可算得老成持重,“不敢为天下先”,确遵老子遗训的
了。在我们礼义之邦,无论何处,时间先生总是要先请一步的;所以这件议案不因为他的从
容而被忽视,反因为他的从容而被尊崇,这就是所谓“让德”。且看当日之情形,谁不兴高
而采烈?便可见该议案的号召之力了。本来呢,“新文学”里的第三人称代名词也太纷歧
了!既“她”“伊”之互用,又“她”“它”之不同,更有“佢”“彼”之流,窜跳其间;
于是乎乌烟瘴气,一塌糊涂!提案人虽只为辨“性”起见,但指定的三字,皆属于也字系
统,俨然有正名之意。将来“也”字系统若竟成为正统,那开创之功一定要归于提案人的。
提案人有如彼的力量,如此的见解,怎不教人佩服?
讨论的中心点是在女人,就是在“她”字。“人”让他站着,“牛”也让它站着;所饶
不过的是“女”人,就是“她”字旁边立着的那“女”人!于是辩论开始了。一位教师说,
“据我的‘经验’,女学生总不喜欢‘她’字——男人的‘他’,只标一个‘人’字旁,女
子的‘她’,却特别标一个‘女’字旁,表明是个女人;这是她们所不平的!我发出的讲
义,上面的‘他’字,她们常常要将‘人’字旁改成‘男’字旁,可以见她们报复的意思
了。”大家听了,都微微笑着,像很有味似的。另一位却起来驳道,“我也在女学堂教书,
却没有这种情形!”海格尔的定律不错,调和派来了,他说,“这本来有两派:用文言的欢
喜用‘伊’字,如周作人先生便是;用白话的欢喜用‘她’字,‘伊’字用的少些;其实两
个字都是一样的。”“用文言的欢喜用‘伊’字,”这句话却有意思!文言里间或有“伊”
字看见,这是真理;但若说那些“伊”都是女人,那却不免委屈了许多男人!周作人先生提
倡用“伊”字也是实,但只是用在白话里;我可保证,他决不曾有什么“用文言”的话!而
且若是主张“伊”字用于文言,那和主张人有两只手一样,何必周先生来提倡呢?于是又冤
枉了周先生!——调和终于无效,一位女教师立起来了。大家都倾耳以待,因为这是她们的
切身问题,必有一番精当之论!她说话快极了,我听到的警句只是,“历来加‘女’字旁的
字都是不好的字;‘她’字是用不得的!”一位“他”立刻驳道,“‘好’字岂不是‘女’
字旁么?”大家都大笑了,在这大笑之中。忽有苍老的声音:“我看‘他’字譬如我们普通
人坐三等车;‘她’字加了‘女’字旁,是请她们坐二等车,有什么不好呢?”这回真哄堂
了,有几个人笑得眼睛亮晶晶的,眼泪几乎要出来;真是所谓“笑中有泪”了。后来的情形
可有些模糊,大约便在谈笑中收了场;于是乎一幕喜剧告成。“二等车”,“三等车”这一
个比喻,真是新鲜,足为修辞学开一崭新的局面,使我有永远的趣味。从前贾宝玉说男人的
骨头是泥做的,女人的骨头是水做的,至今传为佳话;现在我们的辩士又发明了这个“二三
等车”的比喻,真是媲美前修,启迪来学了。但这个“二三等之别”究竟也有例外;我离开
南京那一晚,明明在三等车上看见三个“她”!我想:“她”“她”“她”何以不坐二等车
呢?难道客气不成?——那位辩士的话应该是不错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