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施工如何协调与地方关系

如题所述

优质快速建成通车,是每个建设者的责任与义务,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正确处理好公路建设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利益当先 矛盾突出 高速公路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涉到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和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建设中表现出来的主要矛盾有:一是少数群众有理阻工、无理取闹。公路建设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气候的制约比较大,雨天或天气不适宜都不能施工,晴天可以施工了,少数人以土地征用、水系道路恢复、青苗补偿等为借口煽动群众阻工闹事,使施工单位错过良好时机,耽搁工期,也恶化了路地关系,造成矛盾的激化。二是群众强行参与参运。当地群众以田土被占、没地方赚钱为由,强行要求参工参运,或是个人来找,或是村里出面,甚至有少数乡镇领导干部打招呼,要求照顾熟人、亲戚或朋友到施工单位做事,导致路地矛盾协调复杂化和多样化,增加协调的困难。三是强包工程或地材,强装强卸。少数人强行包揽工程建设或材料供应,不答应,他们就千方百计阻挠、刁难、破坏,承包给他们却又给工程质量、进度管理留下隐患,他们做好做坏、做快做慢都要钱,施工单位没法奈何。四是群众对公路设计的不满意。群众认为高速公路是封闭的,建成后是永久性的,所以对构造物特别是通道的通行能力要求高,本来是一条过人的小路,设计一个人行通道即可,群众却要求设计一个能过大型货车的通道,达不到要求动不动就集体阻工。五是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水土流失、临时用地征用等引发的路地矛盾问题。 措施不当 争纷难解 矛盾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曾在湖南益(阳)常(德)、娄(底)涟(源)、(湘)潭邵(阳)等高等级公路上专门从事过路地矛盾协调工作,认为路地矛盾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公路设计方面引起的。设计者不是当地人,调查也不深入、不全面,导致设计出来的通涵构造物不符合当地的水系道路实情,位置、标高、大小满足不了群众生产生活的要求,在施工中暴露出来时再去解决,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和时间,但工程又不能停下来,而群众则坚持先解决问题再去允许施工。二是当地各级指挥部的原因造成的。公路建设涉及房屋拆迁、三杆(电力杆、广播杆、通讯杆)转移、土地征用、青苗补偿费和其他诸多方面,一般是以地方政府经费包干形式去完成上述工作,做好开工的前期准备,迎接施工队伍进场。可往往是一年半载过去了,这里的问题没解决,那里的费用没到位,施工单位进场施工,群众出来阻工。同时指挥部个别人不是从如何搞好公路建设的大局出发,而是为少数人的利益着想,出了问题不管是非,要施工单位出钱,花钱买平安,孰知平安岂是钱可买。三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故意破坏。这些人想发建设高速公路的财,羊肉没吃到反惹一身臊,于是怀恨在心,到处煽风点火,给施工单位找茬子、找麻烦、搬弄是非,导致不明真相的群众跟着阻工闹事。四是施工单位自身原因引起的。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没有注意处理好关系到群众的具体问题,如水系、道路切断后的临时保证措施,水土流失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损失,牵涉到群众利益的细节处理不均衡,一些具体问题处理方法、处理措施不当等。 心系群众 化解矛盾 路地矛盾发生,必须及时妥善解决,否则会引发群众的大规模阻工、集体上访甚至造成流血冲突,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和路地关系。一是要优化公路设计。选好线路,少占耕地、少拆迁、土石方填挖基本持平,占用、恢复与开发综合考虑利用。同时要深入实际,多听群众意见,使通涵构造物的设计与当地实情相符,能够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并考虑到今后当地发展的需要。正式动工前,由业主、监理、施工单位、指挥部、村干部和群众代表联合进行水系、道路、构造物调查摸底,完善和优化设计。二是要有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是搞好公路建设的基础,公路建设中的土地征用费、拆迁费、青苗品补费及其他费用,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最容易引发矛盾的问题,该补偿群众的要及时支付。对群众提出的合理建议和要求,要予以考虑或采纳。建设高速公路,目的就是加快经济的发展,服务于人民。三是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要加大修建高速公路重大意义和要求的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人尽皆知,使群众都来关心、支持高速公路的建设,形成路地共建的良好氛围。四是要依靠当地公路建设指挥部和广大基层干部作为当地父母官,群众工作经验丰富,工作方法得当,说服力强,处理问题比较周全,群众易于接受;同时,要多请各级指挥部到群众中间、施工现场、施工单位了解情况,查找问题,分析问题,防患于未然,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相关文章没有相关文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