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送孩子出国留学?国外教育有哪些优势?

想送孩子出去外面看看外边的世界,国外教育和国内教育想必有哪些优势呢?

该不该送孩子出国留学?国外教育有哪些优势?

    提升职场的竞争力

    据统计,留学生8成以上选择回国就业,一般回国后3-6个月都可以找到工作,正常情况下,留学生的薪资高于国内毕业生10-18%。海外留学的经历不但给了我们职业的敲门砖,而且更加有后劲,国外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会帮助我们在未来职场晋升的道路上获得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独立思考能力的增强

    西方教育强调自主性,也就是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需要学生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我们的职场中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一遇到问题就想着依靠别人,这是不益于工作本身和个人成长的。凡事不经过自己思考,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经验,永远得不到积累和提高。而宝贵的留学经验,使着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获得了特别的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相关联地得以提高,一个职工能独立地解决以前只有依赖别人才能解决的问题,这看起来好像没有直接意义,但这本身却孕育着创造思维的本领。

    有利于拓展自己的职场人脉

    在硅谷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工程师在早上更新LinkedIn的个人档案,午餐时他就能收到5份工作邀约。”出国留学不仅仅是学知识学技术,也是了解、融入西方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国外一流的大学,都注重培育自己的校友文化。学校会不定期举办各种主题的学术会议或学术论坛,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都有机会参加。你的知识面越广泛,越容易交到朋友。如此一来,社交关系就会朝良性方向发展。了解国外文化也是留学生涯的一部分,我们应抱着融入的心态去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毕业后的就业面更广

    美国精英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教育”,而“通识教育”的主要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积极性。留学生涯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吸收知识、持续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我们进入职场大门,挑战更多的可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28

    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显著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

    因材施教。虽然在我国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并没有几个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谛。反而

    是西方的教育在这方面体现的较好,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

    赏识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赏识教育,中国的赏识教育比较模糊笼统,对孩子做的比较好的

    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赞赏,而西方是把棒在哪里告诉孩子。中国家长有耐心

    的少,光心里着急是不够的。

    惩罚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惩罚教育,在中国孩子受到惩罚都是以大人的眼光来判断,比如

    孩子把东西拆坏了,家长往往要打骂孩子,而在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并没有错,反而鼓励孩

    子多动手。

    爱心教育。我在书中了解的和我亲眼看到的西方人的爱心有胜于我们。

    中西方的教育各有优缺点,如能取长补短,也许会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

    有很多优点,这几年国外也在借鉴我们的教育方法。

    学校的教育

    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

    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

    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

    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

    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

    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

    新思维。

    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

    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

    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

    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

    自主。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

    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

    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

    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

    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异:

    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

    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

    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

    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

    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

    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

    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

    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

    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

    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

    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

    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视“精”和“深”,

    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

    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国教育要

    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

    家庭的教育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

    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

    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

    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

    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

    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

    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

    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

    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

    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

    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

    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

    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

    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

    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

    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

    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

    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

    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而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

    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

    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

    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

    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

    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

    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

    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

    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第2个回答  2019-05-20
国内的教育方式与国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论在教育制度上还是教学方式上。近年来,中国的教育发展方向追捧向西方学习,不过是以学习优点为主要目的,毕竟有些西方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定好处。下面列几点国外教育得优势:

一、从小培养责任感

 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父母要教育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替孩子承担一切,否则会淡化孩子的责任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恰当应用期望效应

    父母的期望应当与子女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并且要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父母的期望是家庭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三、捕捉成才的敏感区 

    发育正常的孩子在五六岁时会对某一方面表现出极特殊的敏感和强烈的好奇心。父母要及时捕捉孩子的“敏感区”,顺势予以引导,为孩子的成才打开通道。

四、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德国,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要参加修剪草坪之类的劳动。在美国,1岁多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吃饭,几乎看不到父母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饭的情景。

    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已经成为国内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弊端。事实证明,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与健全人格的欠缺,已经是我们目前教育再也不能忽视的重大问题。

五、在实践中教育儿童 

    在瑞典,每星期中有两天需要老师带着小宝贝们到森林里玩耍或做小试验。例如,在地上挖几个坑,分别将塑料袋、纸、玻璃、香蕉皮等埋入,过了几个星期后再挖出来,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此对小孩讲解土地可以或不可以吸收哪些垃圾。像土地不会吸收玻璃,而且还会伤害到人和动物的脚,太阳光反射聚焦还会引起火灾,所以不可乱扔玻璃垃圾。瑞典的环境建设搞得那么好,这与他们自身从小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与理论教育相比,实践教育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儿童接受,瑞典这种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接受、对生活及人类的热爱的教育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3个回答  2019-05-16
我觉得这事你要和自己的孩子共同商量的事情,毕竟出国留学是一件大事,很多孩子出国留学之后都适应不了国外的生活,反而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负担,会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阴影,也会让它们不够那么的自信,所以我建议你先要和孩子商量一下,看孩子是否愿意,如果孩子愿意的话,再看一下自己的经济基础,外国留学的话,建议可以选择比较发达的国家,这就势必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你可以看一下你自己的经济实力,如果经济实力不足的话,还不如在国内好好的上大学,其次,你要考察国外学校的学历,到国内是否认可的,这点是最重要的,不用上了,半天来学历,国内都不承认,也是非常糟心的一件事情了,
第4个回答  2019-04-11
这就需要家长自己权衡利弊,出国留学的好处是开阔眼界,增加自身含金量。代价是花费大,国外学校毕业要求高。如果家里条件可以,加上孩子自觉努力,就没问题。太傻咨询老师认为出国留学几年,首先,可以领略国外的优美风光并开阔了眼界,而且在国外生活工作几年之后你可能就有了西方国家那种先进的思想理念,这种理念的意义毫无疑问会对你的生活和工作有很深远的影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