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贴对联,手写春联和印刷春联,你会选择哪个

如题所述

过年贴春联,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每逢过年都要贴上几幅春联,而且是手写的书法春联,这样更有年味。

我小时候就开始练习毛笔字了,大约十二三岁的时候,我的字就写得不错了,那时候我就开始每年过年的时候给家里写春联了。

那个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吧,在我们老家基本看不到印刷的春联,因为每个村里都会有那么一或两个“先生”毛笔字写得不错的,每逢过年的前几天,就会请先生到自己家里来帮忙写对联。在我的记忆里,我们村的“先生”就数我的父亲和我的祖父写的毛笔字最好了。不但过年,就连平时人家家里结婚、过大寿等喜事都会请先生去写对联。

曾经,我一直以来认为我父亲的字比祖父的字写得更好。直到多年后我的书法水平超越他们的两人的时候,我才改变了看法,认为祖父的字在艺术层面上比父亲要略高些。但在功底上,父亲的功底似乎更深厚些。

;

小时候,父亲每逢过年就会拿上一支比较大的毛笔去别人家写春联。有三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

第一件:记得有一次,父亲说,他给一个长辈家写的春联,结果人家贴错了,而且错得离谱。错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对方把“六畜兴旺”四个字贴到睡房门上了。要知道,这四个字本来是贴到猪圈或牛圈里的。那个时候,几乎是家家都有养一或两头猪的,所以少不了给猪圈上也贴四个字,讨个吉利。这个事情给我的印象特别深。第二件:有一次,父亲说,某户人家里要贴几十幅对联,他要花将近一天的时间才能写完。大家可能不知道,那个时候用的红纸就是一或两毛钱一大张的,需要自己裁好大小,折好格子,然后才写。所以裁纸、折格子这些事就占去大半的时间了,甚至比写对联的时间还多。第三件:每到年底,父亲都会从街上买一本很小本的《农家历》回来,这书就是用农历记载了这一年每一天的天干地支属性及节气等,然后旁边留有大片空白供记事用,还印有一些生活小常识等,书的封底一页印的是春联。而我父亲就是带着这本《农家历》去写对联的。而我呢,就把往年的《农家历》都找来,把春联全部集中抄在一个本子上。这样,可选的内容就多了。

后来,父亲很少去写春联了,我也不清楚为什么。当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因为有些人开始请我去了,我拿着抄录了很多春联的那个本子,带上一支毛笔,就去人家家里写春联了。而我跟着祖父好像只去写过一次春联。

后来,我到外地上学了,即使回家过年,也基本没人叫我去写春联了。估计是因为时间长了不联络,感情生疏了。

近几年,我每次回家过年,都基本看不到手写的春联了。家家户户贴的都是印刷的春联。而且也就简单的在大门外贴上一两幅,家里面都很少贴了。年味,逐渐的少了!

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而许多传统的习俗却正在逐渐消失。真希望这些传统文化能够保留下来,而不是销声匿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05

按个人喜好进行选择,手写春联比较有年味,年味就蕴含在整个创作的过程当中,印刷春联较为方便。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