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最富的两位穷苦出身的富豪,他们怎么起家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26
一、王炽
说道王炽,读者未必知道,但说到“钱王”,你也许就听说过了。
英国《泰晤士报》曾对百年来世界最富有的人进行统计,排在第四位的便是王炽。而他也是唯一上榜的中国人。在民间,他有个外号——钱王。

1、本钱。王炽是云南虹溪镇人,幼年丧父,因穷辍学,母亲依靠纺织为生。青年时期,王炽时因不满乡霸欺人,失手打死恶人,随后逃走。临走前,母亲典当了陪嫁的玉镯,凑了10两银子,这就是王炽的本钱。
2、物流。他为了逃命在云南到处躲藏,时间一久发现了商机。当时物流不通,各地之间同一货物价格差异很大,王炽就做起了物流生意。他从家乡收购土布卖到外地,又把外地的红糖等产品运回来销售,全是现金流。一年后,王炽有了100两银子。
3、马队。有了100两银子,王炽开始扩大物流经营规模,组建了马队,在云南各处奔走运货,声名渐起。
4、商号。清朝同治初年,王炽入川,见重庆(当时属于四川)商业繁盛,又居水陆交通要冲,就租了一间临街的门市房,挂出“天顺祥”商号。从此在云南、四川之间做特产运输的生意。

5、银号。入川十二年后,王炽在昆明开设“同庆丰”银号,经营汇兑、存储、放贷等生意,因为信用好,生意越做越大,五年后成为云南数得着的大富翁。
6、广告。做银号生意,信用和名气最重要,王炽利用官府打响了名气。同治末年(1875),川东的一位道台大人急需三万两白银向四川布政司缴纳任务,道台和手下官员四处借钱,无人敢借,官员们情急之下找到天顺样,王炽竞一口应承,并且不要利息。从此一鸣惊人,四川人人都知道有个“同庆丰”银号,有钱,有信用。
光绪六年(1880),云南的巡抚(云南最大的官)唐炯奉命督办西南地区的盐务。他为改善生产设备,急需白银十万两,各大银号都不敢承担。官府找到王炽以后,王炽拍着胸脯说:“十万两银子,十天送到府上。”当时王炽的现金只有三万两,他到处筹借,因为信用好,别人也敢借给他。仅用八天,王炽凑齐十万两银子。
王炽安排挑夫百余人,打出银号的牌子,列队敲锣打鼓绕城数圈后至官府送银。“同庆丰”声名再振,成为西南地区第一银号,人们都知道“同庆丰”有钱,有信用,而且与官府好,老板又爱国又讲义气,都来“同庆丰”存钱、贷款。
两年之内,“同庆丰”就做到了盈利百万两银子。
7、开矿。清末战乱,铜、锡等与军事有关的金属价格暴涨,王炽在四川、湖南、广东、汉口、宁波、上海等地招商集股,开发东川铜矿、个旧锡矿,大获其利,成为千万两银子级别的富豪。
8、官府。王炽与官府的关系极为密切,出资助清兵入越抗法(即史书记载的1884年中法战争)的人是王炽;从法国人手里买回“中国第一条铁路”——滇越铁路路权的,也是王炽。李鸿章曾称王炽:“犹如清廷之国库也”。王炽银号的贷款也多数放贷给了清廷的高官,因为高官的信用好,还贷能力强。朝廷也对王炽给了很多回报,封他为“三代一品”,也就是说的儿子、孙子都可以继承一品官。比官居二品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牛得多。
但是王炽和家人都很低调,不张扬,做了不少慈善的事。
9、衰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全国发生大动荡,与清王朝关系密切的“同庆丰”受到了巨大亏损。同庆丰贷给清王朝各级官员的公私款无处讨要。各处分号负责人更是开始营私舞弊、携款潜逃,王家衰落。
二、胡雪岩

1、学徒。胡雪岩1823年出生于杭州一个贫寒家庭,爸爸早年去世,十二、三岁时他去钱庄当学徒。聪明伶俐的他很快被升为跑街。“跑街”相当于现代公司业务部的客户经理,平时需要出去见大客户。才十几岁的他由此熟知了官场做派和世事人心,为日后在官商两道游刃有余奠定了很好基础。
胡雪岩的工资很高,成年后家产达到了近百两银子。
2、投资。商人都投资给产业,胡雪岩却学吕不韦,所谓“奇货可居”,他把钱投资到人的身上。
在工作中,胡雪岩认识了一个落魄文人王有龄。王有龄的口才和能力都特别强,出生于官宦世家,只是到了他的父亲才中落下来。
胡雪岩恰好替公司收回了500两银子的欠款,他把银子都给了王有龄,助王有龄进京买官。王有龄进京买官成功,成为管理浙江海运的官员。
3、回报。胡雪岩挪用公款,东窗事发,被公司开除,自己的家产也被公司给收了,只好去妓院打工。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有龄、胡雪岩相遇,王资助胡开办了阜康银行,胡赚到了第一桶金。
胡雪岩善于打广告,创立阜康银行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免费为一些官太太官小姐开设户头,在每个户头里存入20两白银赠送给她们。这些人平白无故得了存折和存款,从此都来这个银行存款。
阜康银行的名气从官场打响,迅速扩展到民间,生意滚滚而来。
4、投靠。王有龄后来兵败自杀,胡雪岩投靠了更大的靠山——左宗棠。

利用左宗棠主持的洋务运动,胡雪岩操纵江浙商业,专营丝、茶出口,操纵市场、垄断金融。至1872阜康银行有20多家分行,遍布大江南北,还被授予了二品顶戴花翎。
5、药店。1874年,胡雪岩开设胡庆余堂。胡雪岩在民间高价搜集了很多秘方,又重视药品的质量,为了确保药效,他还请工匠铸成一套金铲银锅,专门制作各种丹药。由于药效好,胡庆余堂大大盈利,分店开遍中国。

6、地产。胡雪岩在上海出差时,无意中听到隔壁旅客聊天说起上海房地产。出于商人的敏感,他顿时觉得炒作土地又是一个赚钱机会,于是起床雇了一辆马车去实地勘察,然后当机立断买下大量土地。几年后,上海的地价飞涨10倍,胡雪岩身家暴增。
7、借款。1866年前后,左宗棠奉命西征陕甘和新疆,为解决经费问题,只好借外国银行的钱。借钱任务落在了胡雪岩肩上,他不负期望,向银行和个人借款1870万两白银。从中得到的佣金288万两,虽然吃了一些回扣,但总的来说,他为国家成功收复新疆立下了汗马功劳。
8、亏损。60岁时候,胡雪岩来到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白银。起初,他高价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未料到的是,中法战争引爆了上海的金融危机。他只好低价销售,结果是亏耗1000万两白银。
9、站队。因为胡雪岩长期站在左宗棠的队伍里,左宗棠的政敌李鸿章一直瞄着机会,准备搞垮胡雪岩。李一看胡雪岩办厂亏损,就瞅准时机出手,他找到上海市长邵友濂,命令他把政府要还给阜康银行的80万两白银拖延20天。邵友濂照办了,接着四处放风说胡雪岩即将破产。消息传出,来银行提款的人踩破了门槛,阜康银行银行因此倒闭。
10、衰败。满清政府介入调查后发现,仅仅是阜康银行北京分行就亏欠1200万两白银,因此查抄胡雪岩家产作为赔偿。胡雪岩觉得政府无信,就提前一步将家产全部变卖,把钱都还给了民间借给他钱的人。等到政府部门来抄家时候,他已经没有任何家产了,清廷十分震怒。
公元1885年,胡雪岩黯然离世,终年63岁,由于他得罪朝廷,朋友不敢帮他,他的葬礼很凄惨,薄皮棺木被埋于杭州西郊的乱石堆中。

三、总结
在中国,想成为最有钱的富豪,一定要有官府的关系。
官府有信用还好,一旦发生官府失信或者战乱等情况,富豪倒台是必然的结局。
但是政府前景好的话,富豪会更富。
我觉得李嘉诚的想法是错误的,他错误估计了我们国家一片大好的政治经济形势。
聪明如你,你说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