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载设备的我国军用机载设备的发展历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旧中国的机载设备制造微乎其微。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生产、科研相结合的机载设备制造业。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新中国建立初期,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刚刚建立的航空工业为适应繁重的飞机修理任务,在三个飞机工厂内组建了特种设备修理车间,从空军接收了特设修理能力较强的第二十一厂(南京航空附件厂的前身),从民用工业接收了天津电工西厂(天津航空附件厂的前身),和新乡平原机器厂,并组建了南京降落伞厂。这些工厂,从事航空仪表、电气、附件、无线电和军械设备的修理,以及降落伞的试制。当时生产条件很差,厂房狭窄,机床陈旧,测试仪器简陋,技术骨干缺乏。但是职工的精神面貌很好,在困难的条件下积极承担了修理任务。这就是最初的起点。
自1952年开始,航空工业逐步扩大机载设备的修理范围,由中修扩展到大修,并加强了维修备件的配制,全面地掌握了修理技术,并为转向制造锻炼了技术队伍。随后不久,各个修理厂、点又进行了调整和改选,逐步把主要力量转移到制造方面来。在从修理到制造的过程中,老厂发挥了积极作用。利用旧军营改建临时厂房,在厂长于辉领导下,一面完成修理任务,一面开展新产品试制,只用半年多时间,于1954年仿制成功首批航空仪表----空速管和磁罗盘。朱德曾两次视察该厂,并誉之为“马槽里飞出了金凤凰”,热情赞扬该厂职工的艰苦创业精神。与此同时,新厂的筹建工作也在积极准备。这是中国机载设备制造业的创建时期。
由于特种设备及其零备件的修理、制造和配套能力逐年增长,国外的订货逐年减少,1955年较1953年减少38%,机载设备与飞机、发动机不适应的矛盾开始有所缓解。 这个阶段大致是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在国家统一规划下,“一五”期间航空工业先后改建、扩建了太原航空仪表厂(也称221厂,现为太原航空仪表有限公司)、天津航空电器厂(现为天津航空机电有限公司)、南京降落伞厂、南京航空附件厂、新乡飞机附件厂等五个工厂。在陕西地区新建了属于国家156项重点建设工程的从事航空仪表、航空电气、机轮刹车附件、飞机附件、航空发动机附件制造的五个机载设备厂。这批大、中型工厂,均在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内优质建成投产,为机载设备的初步配套和发展打下了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
国产初教5飞机和歼5飞机相继试制成功之后,航空工业局紧接着于1956年11月作出《关于加强仪表、电器、附件工作的决定》。机载设备制造业为适应国产飞机的配套,在边修理、边建设的情况下,以主要力量开展了大规模的产品仿制。首批产品包括陀螺磁罗盘、地平仪、调压器、直流发电机、驾驶杆、液压泵、降落伞和喷气发动机燃油附件等,基本满足了这两种新飞机的配套,标志着中国机载设备制造来实现了从修理到制造的历史性转变。“一五”末期,国产初教5、歼5和运5三种飞机所需机载设备275项(不含重复项目),大部已在国内配套供应。
“二五”期间,根据航空工业局“填平补齐、成龙配套”的方针,为进一步适应试制轰炸机、直升机和新的歼击机的需要,又新建了第二批机载设备骨干企业,包括北京航空仪表厂、兰州航空仪表厂、北京航空电机厂、兰州航空电动机构厂、新乡飞机高空设备厂和保定螺旋桨厂等。保定螺旋桨厂在毛泽东主席的关注下,很快建设起来,使初级教练机螺旋桨的生产立足于国内。在新建工厂的同时,还接收、改建了一些民用工厂,并将一些航空学校改建成了机载设备厂,其中有苏州航空仪表厂、武汉航空仪表厂、成都航空仪表厂、合肥氧气仪表厂和湖北个体防护装备厂等。这些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使机载设备制造业初具规模,专业基本齐全。
航向姿态系统
“二五”期间又仿制大批产品,基本满足了国产歼5、歼6、运5、直5等多机种的配套需要。一些技术较高的产品,如自动驾驶仪、直流电源系统、燃油泵、燃油调节器,以及飞机座舱环境控制系统等,都投入成批生产。通过仿制,掌握了机载设备的生产技术,为开展改进改型和自行设计创造了条件。
在仿制生产过程中,机载设备各企业认真总结经验,加强了生产和技术管理。1956年8月,由航空工业局主管机载设备的副局长陈少中主持召开了仪表、电气、附件厂总工程会议,制订了设计、工艺、检验和新品试生产条例等四个生产技术管理文件,为机载设备的生产、技术管理的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打下了基础。 634数字电传飞行控制系统
中国机载设备工厂一般都是按照仿制生产厂的模式建立起来的,经过几个机种机载设备的仿制,科研设计力量才逐步形成。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机载设备的科研设计主要是进行产品的改进改型。其内容是:对产品作部分改进,扩大使用范围,简化品种,实现系列化;采用新材料、新元件,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产品性能;改进产品结构,改进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这个期间,在贵州和陕西等三线地区建设了一批机载设备工厂,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同时许多工厂相继成立了科研设计机构,并参照样机和部分资料设计产品,以适应国产歼7、强5、轰6、运7等飞机的配套需要。
中国第一个机载设备专业设计研究机构—航空仪表设计室成立于1957年,以后发展为航空自动控制研究所。由航空设备专家昝凌负责建所工作。他在60年代初主持研制成功轰炸机用的首套自动驾驶仪,其性能优于当时仿制的同类自动驾驶仪。
此后,自行设计的歼击机火箭弹射座椅、航向陀螺仪、液浮速率陀螺组、12千伏安的变频交流电源系统、30千伏安的恒频电源系统、小型快速插头、插座,以及多型降落伞等,在有关科研生产单位相继研制成功并形成系列,满足了国产飞机的配套需要。 惯性/卫星组合导航系统
从7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新飞机研制工作的开展,机载设备各企业在普遍建立设计研究机构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了科研设计工作,充实了科研力量,增添了科研试验条件。这个期间,又先后建设和加强了航空自动控制研究所、航空电子研究所、救生设备研究所、航空火力控制研究所、机载雷达研究所和航空附件研究所等6个专业科研设计机构,建设了一批大型试验室,初步形成机载设备科研设计体系。到70年代末期,专业研究所和企业研究机构各个分工侧重,紧密结合国产新机配套的需要,采用电子计算机和各种模拟设备等先进手段,大力开发新产品。自行设计的飞行控制系统、航向姿态系统、大气数据系统、光学射击瞄准具、多普勒导航系统、火力控制雷达、火箭发射装置,以及电液伺服阀等一大批新产品和新元件陆续研制成功,适应了运7、运8、歼7、歼8等飞机的配套需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机载设备制造业认真贯彻科研先行的方针,开展“更新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工作,积极同国外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提高了设计、制造水平。为适应新惯性导航系统、喷没冷却交流电源系统、火力控制系统、航空电子综合系统、电传操纵系统和主动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发展工作,都已取得了成果,为新产品研制提供了技术储备。电磁式恒速传动装置交流电源系统、数字式大气数据计算机、歼击机飞行控制系统、平视显示器等新产品,已为新机配套或已试飞。
三轴数字电传飞行控制系统
80年代以来,中国机载设备应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诸如飞行控制系统由生产常规驾驶仪、研制控制增稳系统,发展到预研数字式、多余度的电传操纵系统;导航系统由传统的导航系统,发展到研制惯性导航系统与组合导航系统;火力控制系统由生产光学瞄准具与雷达测距器,发展到研制平视显示器与计算机、雷达组合的火力控制系统等。这个时期,机载设备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正朝着发展新技术、开发先进产品的目标前进。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