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

如题所述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民族希望之所托,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那么,怎样才能做一名合格教师呢?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努力将自己打造成热爱教育事业、师德高尚、关爱学生、业务能力强、敢于实践、善于反思、富有创新精神、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教师。�1�7
  一、 要做一名合格教师,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师德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教师的地位、作用、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实我觉得应该将”身正为范“放在”学高为师”的前面。一位哲人说过:“知识不足,可以用道德弥补,而道德不足,任何知识却无法补偿”。没有崇高的师德,哪怕再高的学历和知识也是不够的。教师应具备高尚的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教师的思想、言行、着装等就像一本立体教材,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如果教师能使自己的修养真正达到为人师表的地步,那学生就会“不令而行”。 因此,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要教书,必须先做人。�1�7
  二、要做一名合格教师,一定要关爱、尊重每一名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要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名学生。对学生要严慈相济,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同时要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1�7
  三、要做一名合格教师,一定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有位名人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可见,拥有厚实的专业功底对教师站稳讲台是何等重要!“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教学中游刃有余、高屋建瓴。何况形势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1�7
  四、要做一名合格教师,一定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要做一名合格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当今时代,知识在一天天升值,学习一天比一天更重要。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一个教师要想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他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发展,始终处于学习的状态。�1�7
  五、要做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四大专业能力
  1、了解学生的能力;2、处理教材的能力;3、课堂教学能力;4、协调师生关系等人际关系的能力。其中,课堂教学能力至关重要。肚子里有货但倒不出的“茶壶型”教师已经不再受欢迎,他们或许专业知识很牢固,专业能力很强,但他们却无法教会学生。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如果说知识是“金子”,那么学习方法就是“点金术”。可见教给学生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尤其是当今时代,教师和学生同时步入信息社会,电视、计算机、信息高速公路等多种获得知识的渠道打破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不再是“演员”,教师必须由“演员”转换为“导演”。新的课程需要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助的舞台。总之,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把创造还给教师,使教育充满智慧”;“把世界引进教室,使课堂成为现实社会的组成部分”。�1�7
  六、要做一名合格教师,必须敢于实践和善于反思
  有人说,只有下到水里才能学会游泳,教师何尝不是如此,教学实践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显得特别重要。从目前来看,新课程改革存在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行为滞后于理念。对于新课程的理念,中小学教师大多已经耳熟能详,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已经成为教师认知并认可的话语,但是与这种理念相匹配的行为尚未成型,行为与理念脱节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实践,努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同时,在实践中要不断总结和反思。如果我们能持之以恒,坚持每日反思,就会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1�7
  七、要做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代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一个没有创新人才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技术时代,一个普通人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非常便捷地获得丰富的信息。例如《全唐诗》可以储进一张光盘,只要你愿意查阅其中的任何一类诗句皆可立即调出来,但是,如果要写一句新诗句,那便是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怎样创新远比怎样获得信息和怎样管理信息显得更为重要。因此,现代人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操作者,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自己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为此大力倡导教师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我想,只要我们能够无私奉献,真正热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用真心去交流,用诚心去感悟,用爱心去管理,用细心去呵护,努力钻研、敢于实践、善于反思、不断创新,那么,每一位教师都一定会成为学生喜爱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8-19
一、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马卡连柯曾有关这样的论断:“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伤害学生幼小心灵,践踏学生自尊的“教育事故”却无处不在。为了学生所犯的一点点错误而横加指责甚至冷嘲热讽;为了学生没听清老师的一句话而罚写作业;为了所谓的集体荣誉而取消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的权利……更让人痛惜的是,一位老师指着一位长相不太好的女生说:“你长得这么难看,再不好好学习,将来连坐台的资格也没有!”这位女生不堪受此侮辱,于是跳楼自尽。面对这些,我不禁要问:这是在培养人,还是在毁灭人?这样的人还配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
我们的教师当然做不出这样的事,但我们有必要反思自己,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维护了学生的自尊?我们在做每一件事都要思考,这样做会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意识到,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深深的铭刻在学生心中,可以给学生带来永留心中的温馨,也可以给学生带来深藏心底的伤痕。所以我们大可不必为了树立自身的无上权威而不惜伤害学生的身心,放任自己浮躁的心态,粗暴的举止,以求得学生的盲从。尽管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大量事实证明,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有着强烈自尊心的孩子。尊重每一位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并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作为教师,我们义不容辞。
二、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不偏不倚。
我们的学生,因为性格、智力元素、家庭受教育情况各不相同,因而存在着差别。但他们之间的差别,并不在于谁优谁劣,而在于各有特点。每个孩子都有着在某一方面成才的优势,每个孩子都存在着在未来有出色表现的可能。我们的责任是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树立信心,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奠定基础,而不应当也不可能为每一个孩子是否成才作出定论。因此,我们必须把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孩子,应当把成才的希望寄托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事实证明,只有做到对所有的学生不偏不倚,公平公正,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
三、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赞赏孩子,鼓励孩子,是师生情感的催化剂,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尤其是对那些问题学生,我们更应该付出比普通孩子更多的爱心和耐心。
如何转化问题学生,向来是老师们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著名教育专家尹建莉的一句话值的我们每一位教师思考:”你想培养一个人,首先要培养他的自信;你想毁灭一个人,就去毁灭他的自信。怎样帮他们树立自信呢?我认为,首先要找到学生自身的长处,调动利用以致发挥其所长,去抑制弥补克服其所短。找到问题学生的长处,就是找到了克服缺点和错误的内在力量。教师肯定、鼓励这些长处,就提高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其自身的优点克服其缺点,这是转化问题学生的基本途径。其次,教师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善于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捕捉问题学生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尤其是在学生处于困难的时候,你的一句鼓励,一句表扬,有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
当然,转变问题学生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艰难的过程。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听之任之。北京八中的石伏平老师说得好:“对于那些问题学生,你可以不赏识他,但你必须接纳他,因为他是你的学生;对于那些问题学生,你可以不赏识他,但你必须接纳并帮助他,因为他是一个孩子,一个还没有长大未成年孩子。”接纳并帮助问题学生,是我们的任务,更是我们的职责。在做好“人的教育”的同时,教师还应做好“知识的传授”工作。教师尽管可以凭爱心、敬业、灵活多变的形式创新,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欢迎,但最终征服学生的还应该是自身过硬的业务水平,正所谓“打铁先要自身硬。”这一点几位专家都提到了,尤其是北京广渠门中学的高金英老师,语言幽默风趣,所举的事例令人捧腹不止,例如,她讲到有一位老师,把“啪”念成“pia”,所以在领学生拼读时,拼成“pa——pia”,还有一位老师不认识“坡”字,把学生的名字“朱月坡”读成“朱肚皮”,当然这样的例子在我们周围很少发生,但我们在场的每一位老师都明白,高老师是在用幽默诙谐的例子告诫我们,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往往决定着他在学生心目中位置的高低。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以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不光是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未来做准备。我们的教育是为了未来的教育,是着眼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如果一位老师在孩子离开学校的时候,让他带走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还有一颗自尊自重、自信自强、阳光向上、积极进取的心灵,那么,他就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2个回答  2016-08-19
不要照本宣科,为学生想不是为成绩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