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这个人只善于耍小聪明,在大事的决断上屡屡失策,为什么大家还对他象神一样敬佩

诸葛亮似乎一生只在赤壁之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贡献(其实还是当时东吴说的算,诸葛亮只是个配角),其他大事上简直就是一无是处(1,用人严重失误,埋没魏延,错用马谡,且不注重培养后备人才。2,在荆州问题上几乎到了赖皮的地步,不仅损一员大将,而且破坏了和东吴的联盟。3,在实力明显不济的形势下连年北伐,且不具魄力,不敢放手一搏,使蜀国实力愈加削弱),但后人为什么喜欢把这样一个人当作智慧和聪明的象征呢,他的聪明不是典型的小聪明吗,每次都得小失大。
针对2,3楼的说法我加一点补充:东吴前期在联盟上是很积极的,在荆洲问题上已经一让再让(最开始只给了他荆洲的三个郡,后来不断满足他的要求),诸葛亮说好了取了西川就给结果还是不还,孙权一看不动武力等下辈子他也赖着不给啊,如果不是不得以,迫于曹操的压力,东吴未必会出兵。至于三楼所说的,我不否认诸葛亮在关羽走麦城以前为蜀国立业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也在事业上达到了颠峰,但后期的失误太多,作为一个丞相,事必躬亲是不对的,正是他不会用人的表现,直接造成了蜀国后期人才的短缺,至于放手一搏的问题,三楼的朋友把他比喻成一个亿万富翁,在魏国面前他算的上吗,所谓的山路崎岖,那纯粹是借口,实力的差距是很明显的,且不说曹操猛将如云,魏国所统治区域人口400多万,蜀国只有94万,按比例征兵明显占绝对优势,而且司马懿的智商他又不是不知道,你说他不放手一搏能行吗,既然想稳妥那可以不打啊,既然打了这算怎么个打法

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民间,诸葛亮向来是位大红大紫的风云人物。“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铭!对诸葛亮的评价,在历朝历代,朝野之间均能出奇地达成共识,成为很少发生非议的一位历史名人!诸葛亮当年挥毫而成、令人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对诸葛亮评价最低的,可能当数鲁迅先生,“状多智而近妖”,从这句评语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诸葛亮不那么感冒!

  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

  观其诸葛亮的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粹、死而后以,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社稷大业。若用现代语言来总结表述,诸葛亮的一生,是久经考验的一生、与人、与天奋斗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更是充满智慧的一生。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与师爷!

  其实,《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有着天壤之别,《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更比较客观真实些,比较接近历史上的诸葛亮本人。一代才华出众的杰出名相,这些史家评价,比较客观公允,当之无愧。《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是被演义化了的经过艺术包装处理了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被美化、神化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诸葛亮就这样在罗贯中的笔下,由凡人变成了神,变成了民间百姓乐于接受的神,成为了公认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

  倘若拨开披在诸葛亮身上层层华丽的外衣与耀眼夺目的光彩,平心静气地审读三国时代那段历史,你就会发现一个更加真实的诸葛亮!做为谋士、师爷、军师、丞相的诸葛亮,为辅佐刘备,在血雨腥风中打出了三足鼎立的天下,建立了蜀国,战功赫赫,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你若细读史书,就可发现诸葛亮也并非为百战必胜的常胜军师,战略与战术失误比比皆是:千百年来被人们击节赞赏、每每称道的那场空城计之战,实际上是一场战略上重大失误、战术上侥幸取胜的战争范例,倘若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的空城计真相,引大军杀入城中,诸葛亮也就做了刀下之鬼或沦为魏军的俘虏。空城计之战,是诸葛亮失算而又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招险棋。失街亭挥泪斩马谡,则又是诸葛亮的又一次重大失误;六出祁山,六次北伐中原之战,皆无功而返,排除天时地利等不利因素,做为三军统帅的诸葛亮,其失误是显而易见的!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败,当数蜀国的彻底灭亡。刘禅的被俘、蜀国的灭亡,虽然是在诸葛亮死后发生的历史事件,但生前常以相父自居的诸葛亮,是难辞之咎的,应付有相当责任的!我们不禁思索责问,蜀国当初拥有诸葛亮这样神机妙算、杰出的丞相兼军师、和几十万精兵良将,为何没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宏愿,最终反到落了个国破家亡的悲剧结果呢?

  诸葛亮当初拟定三足鼎立后,再一统天下的远大恢宏的战略理想,最终成为一场空梦,非但没有统一中原,反到连他亲自辅佐创立的蜀国也顷刻间烟飞灰灭,是蜀国的悲剧,也是诸葛亮的最大人生悲剧!倘若诸葛先生在九泉之下有知,不知会做何感想?不知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生前是否曾预见到蜀国的灭亡?他是否占卜到自己与蜀国的彻底失败?

  诸葛亮最终败给了谁?经在下研究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诸葛亮最终败给了天时与天意,天不灭曹!在滚滚向前转动的天意巨轮面前,任何人的谋略、智慧的力量,都是渺小可怜的!何为天意?民意也!春秋无义战,其实三国时代的连绵战争,也是无义之战,曹操、刘备、孙权等人为争夺领地城池,所发动的连绵不断的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其巨大的灾难与痛苦,人心思安,人心思定,成了三国时代的民意象征。

  何谓天意?窃以为天意乃宇宙客观世界中,物体、物质、事物运动中,所具有的运行、发展的内在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改变,潜而无形,浩浩荡荡、不可抗拒,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诸葛亮一统中原的雄心壮志终成空梦,他的失败,在于当时以蜀国的综合国力、军力,在并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与条件的情形下,勉力频频北伐征战,屡战屡败,加之战略与战术上的诸多失误,最终导致了不可避免的彻底失败,脱离了客观实际的良好愿望,不可能达到预期的良好结果,诸葛先生壮志未酬,英年早逝,饮恨黄泉,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大悲剧性人物,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是一种必然结果。人们不禁深思诘问,蜀国拥有神机妙算的诸葛先生为三军统帅,反倒最终落得亡国的下场?原因何在?天意在此与诸葛先生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天不灭曹!

  刘备白帝城托孤辞世,诸葛亮以相父身份,辅佐幼主刘禅,治理蜀国,此时的诸葛亮虽为相父,实为蜀国不是皇帝的皇帝,摄军政大权于一身,独步于蜀国政坛上,纵横驰骋,颇为得志,失街亭后的自贬,也是做做样子,权力丝毫未减,仍在蜀国政坛上叱诧风云,威风不减当年。客观地看,诸葛亮治理蜀国那些年,把蜀国治理得还是相当不错的,提高了国力与军力,政绩辉煌卓然。但诸葛亮此时也出现了重大的失误,埋下了蜀国亡国的祸根——完全忽视了对刘禅从政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子不孝,父之过,刘禅日后的腐败昏庸无能,身为相父的诸葛亮是难辞之咎的。当诸葛亮五丈原突然归天后,蜀国的权利中心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真空,历史把刘禅真正推上了蜀国政治权力舞台中心。刘禅这位昏庸无能只知纵情享乐的一国之君,便开始把蜀国一步步推向了亡国的深渊。蜀国有刘禅这样胸无大志的昏庸皇帝执掌朝纲,焉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焉能不成为亡国之君?天意便自然转到雄心勃勃、军力日盛的魏国头上了。灭六国者,非秦也;灭蜀国者,非魏也,乃蜀国自己也!乃刘禅自身也!天意难违,诸葛亮终究败在了天意面前!

  翻开东、西方的军事战争史,不难发现,东方军事发展的核心是重在一个“谋略”上;而西方军事发展的核心始终是在发展实力(武器装备)上,其明显差异不言而喻。此种差异,在中国古代军事家们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受孙子兵法和诸葛亮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其灾难性的后果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频频发生。只有在拥有实力的基础上,运用好谋略,方能常胜不败!

  诸葛军师,在下为你的智慧而喝彩,为你的失败而深思!(来源:Tom 文化  燕山樵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5-08-09
首先,演义不是历史,没必要和演义中被神化的人物较真。之所以他被神化,我想是因为历代的统治者需要这样一个明知皇帝是白痴还死心塌地的卖命的冤大头,作为臣子们学习的“榜样”。
就我个人来讲,对诸葛亮既反对一味神化,也反对将其说的一无是处。毕竟他是那个年代的军事家、政治家,其在一生的功绩还是应当肯定的。至少他“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还是值得现代人学习的。
但诸葛亮也是人,是人都会犯错误啊。尤其在后期诸葛亮上了几岁年纪,再加上其一生谨小慎微的性格,肯定不如年轻时有魄力喽。
但是楼主所说的3点错误我基本赞同。
荆州之败在于他过于信任关羽,没有对高傲自大的关羽进行有效的权力制衡,结果折兵、损将、失地、结仇。
另外,个人认为,魏延实乃中国的“古德里安”,其兵出子午谷之谋和古德里安从阿登山区进攻法国的策略如出一辙。的确,魏延之策太险,战术上“可能”失败,但在战略上却是正确的。但是,诸葛亮以弱攻强,放弃了魏延的闪击战战略而选择与司马懿正面抗衡较量,从战略上说,是“必定”失败的。
第2个回答  2005-08-16
首先我要声明,我在这里谈的是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虽然他被神话后的故事很精彩。诸葛亮的存在改写了历史,他使刘备得以成为三分天下中的一国之君。人都是有缺点的,诸葛亮的谨慎过度是一大缺点,但是若没有他的谨慎,三国之中实力最弱的刘备就不可能得到后来的地位。与曹操和孙权相比,刘备除了有一个皇叔的头衔和屈指可数的几个将领以外,实在没有什么值得题的了。刘备自己也深知这点,所以才不断地网罗人心,不断地投靠他人。可以说,刘备的创业需要人才,但恰恰缺少人才。五虎上将可以说是难得的将才,但人数太少了。再看曹操与孙权身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是极好的。要不是下面这几个人苦苦支撑,刘备的江山早塌了。诸葛亮作为刘备的管家,大事小事都要管,因为刘备的信任和抬举,他不得不以报恩的心态加倍地认真努力,这也促成了他谨慎的形式作风,因为他错不得,否则在良心上觉得对不起主公。诸葛亮在处理事情上当然会有错误,甚至是重大的错误。这是他事必躬亲,不会用人所必然的结果。与曹操相比,就用人这一点来讲,诸葛亮逊色多了。但我们知道他是人不是神,从这个角度看,他犯再大的错误也是正常的。蜀国的人是一盘散沙,从关羽败后得不到救应就可见一斑,可魏吴两国却没有这样的事。特别是魏国,上下浑然一体,十分团结,这正是曹操领导有方。蜀国若没有诸葛亮的领导和调度,也许早就亡了。从三国实力上说,蜀国是最弱的,没有天时相助,地利只能凭借蜀道的艰险,更重要的是人和的力量薄弱。人才的缺乏还表现在没有青年人才上,当五虎上将死后,独当一面的将领很难找到,就连诸葛亮看重的蒋维也不能成为优秀的接班人。这些因素决定了蜀国必败。刘备临死时对诸葛亮的托付成为了他的枷锁,使得他更加谨慎而努力的操劳国事。诸葛亮长久的事必躬亲,也阻碍了后来者的成长,剥夺了他们锻炼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依赖性,造成了诸葛亮亡而蜀国衰的必然结果。“先天”和“后天”的种种因素,促成了蜀国的命运。不能简单的责怪诸葛亮的能力,从个人的角度看,他已经尽力了。换了别人不一定能做得比他更好、更用心。说他只有小聪明是不对的,日理万机的诸葛亮若没有大智慧怎能苦苦地把基本没有实力的刘备辅佐成皇帝,又为毫无出息的刘禅打理了偌大的国家而不致被很快消灭?可以说诸葛亮的遗憾在于他没有回天之力,他“生不逢时”。
第3个回答  2005-08-15
楼主:赞成你的疑问.你提的有道理.
我不象其他人那样读了圣贤书就认死孔夫子的.
首先我用自己的愚见来阐述一下诸葛亮为何能得到世人的敬佩.尊重和爱戴吧.
1.爱戴诸葛亮当以四川人为首吧.因为四川是蜀国的根据地.在蜀国多年经营之下.四川人民从各个方面受到了恩惠.正如三楼的朋友所说.诸葛亮事事躬身亲为.他不仅是个军事家.在内政方面也很是个天才.跟现在的国家总理差不多吧.他的亲政爱民,以民生为第一计的精神堪比我们可敬的周恩来总理.他为农业生产所作的贡献在<三国演义>中虽然没有详细描述.但他的功绩和深远的影响作为四川人民是世代不能忘记的.这是他的群众基础.
2.爱戴诸葛亮的第二种人是千年以来封建皇朝不停息过战争的军事家.毫无疑问.诸葛亮的军事天才是很神奇和夸张的.他的军事战略是很成功的.任何一个举兵夺权的人都希望能有诸葛亮这样的天才为他策划好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即使蜀国后期是以失败告终的.但那个责任已经完全推到后主刘蝉身上了.任何一个举兵的人都相信自己一定做得比刘阿斗更好的.(通俗来说就是假如当时的蜀国由我来做皇帝.天下就归我了)谁不是这样想的.所以蜀国的失败可以说跟诸葛亮毫无关系.这就把诸葛亮的圣人形象保存得很好了.

说完了诸葛亮受爱戴的原因.再探讨一下他是不是你所说的"大事决断屡屡失策'吧.
首先强调一点:无论是通俗小说<三国演义>还是史书<三国志>.作者都是封建皇朝中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人.也是说他们是个有神论者.也是个唯心主义者.这是无法争辩的事实.也是不可排除的因素.
虽然史书<三国志>没那么多的神话色彩.如借东风,关羽显圣等情节.但是,<隆中对>是千真万确的.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是无用置疑的.在唯心角度来说.诸葛亮是认为人不能胜天的.所以他是很不愿意辅助刘备的.无奈的是,一来中了刘备的博同情之计(风雪连天,三顾草庐).二来有感于刘备的仁政跟自己的做人原则相同.三来怕张翼德真的烧了他的草庐.这三兄弟在软硬兼施.要是执意不出山的话.草庐烧了不单止.还要给绑票.这个聪明人怎能吃这个眼前亏啊.惟有顺水推舟.水到渠成了.
至于出山以后的情节就更玄了.华容道上,关羽放走曹操说成了"亮夜观天象...操不该亡'也.上方谷烧不死司马父子说成"天命难违'.姜伯约诈降功亏一篑也与诸葛亮断言的刘备只能得到三分一之天下暗合.
诸葛亮的天才是从古圣贤的智慧结晶中得来的.诸葛亮很明显是个周易学专家.而兵法则受孙武和鬼谷子影响相当深.加上自己的灵活运用.所以成了天下军师.但在他得到了古代圣贤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了封建思想的束缚.这就出现了人不能胜天的结果.
提问者把这一切看成是"大事决断屡屡失策'是不正确的.我们只能说诸葛亮没有科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把成败交由天意主宰是他的迂腐.要是他的思想用在无产阶级革命上.即使他能胜利,也没有今天的共产党执政局面.
好了,我的原则是决不谈政治的.你的问题就解释到这里吧.我的见识只限于这么肤浅了.若还不满意,令请高明吧.谢谢!
第4个回答  2005-08-16
楼主:赞成你的疑问.你提的有道理.
我不象其他人那样读了圣贤书就认死孔夫子的.
首先我用自己的愚见来阐述一下诸葛亮为何能得到世人的敬佩.尊重和爱戴吧.
1.爱戴诸葛亮当以四川人为首吧.因为四川是蜀国的根据地.在蜀国多年经营之下.四川人民从各个方面受到了恩惠.正如三楼的朋友所说.诸葛亮事事躬身亲为.他不仅是个军事家.在内政方面也很是个天才.跟现在的国家总理差不多吧.他的亲政爱民,以民生为第一计的精神堪比我们可敬的周恩来总理.他为农业生产所作的贡献在<三国演义>中虽然没有详细描述.但他的功绩和深远的影响作为四川人民是世代不能忘记的.这是他的群众基础.
2.爱戴诸葛亮的第二种人是千年以来封建皇朝不停息过战争的军事家.毫无疑问.诸葛亮的军事天才是很神奇和夸张的.他的军事战略是很成功的.任何一个举兵夺权的人都希望能有诸葛亮这样的天才为他策划好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即使蜀国后期是以失败告终的.但那个责任已经完全推到后主刘蝉身上了.任何一个举兵的人都相信自己一定做得比刘阿斗更好的.(通俗来说就是假如当时的蜀国由我来做皇帝.天下就归我了)谁不是这样想的.所以蜀国的失败可以说跟诸葛亮毫无关系.这就把诸葛亮的圣人形象保存得很好了.

说完了诸葛亮受爱戴的原因.再探讨一下他是不是你所说的"大事决断屡屡失策'吧.
首先强调一点:无论是通俗小说<三国演义>还是史书<三国志>.作者都是封建皇朝中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人.也是说他们是个有神论者.也是个唯心主义者.这是无法争辩的事实.也是不可排除的因素.
虽然史书<三国志>没那么多的神话色彩.如借东风,关羽显圣等情节.但是,<隆中对>是千真万确的.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是无用置疑的.在唯心角度来说.诸葛亮是认为人不能胜天的.所以他是很不愿意辅助刘备的.无奈的是,一来中了刘备的博同情之计(风雪连天,三顾草庐).二来有感于刘备的仁政跟自己的做人原则相同.三来怕张翼德真的烧了他的草庐.这三兄弟在软硬兼施.要是执意不出山的话.草庐烧了不单止.还要给绑票.这个聪明人怎能吃这个眼前亏啊.惟有顺水推舟.水到渠成了.
至于出山以后的情节就更玄了.华容道上,关羽放走曹操说成了"亮夜观天象...操不该亡'也.上方谷烧不死司马父子说成"天命难违'.姜伯约诈降功亏一篑也与诸葛亮断言的刘备只能得到三分一之天下暗合.
诸葛亮的天才是从古圣贤的智慧结晶中得来的.诸葛亮很明显是个周易学专家.而兵法则受孙武和鬼谷子影响相当深.加上自己的灵活运用.所以成了天下军师.但在他得到了古代圣贤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了封建思想的束缚.这就出现了人不能胜天的结果.
提问者把这一切看成是"大事决断屡屡失策'是不正确的.我们只能说诸葛亮没有科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把成败交由天意主宰是他的迂腐.要是他的思想用在无产阶级革命上.即使他能胜利,也没有今天的共产党执政局面.
好了,我的原则是决不谈政治的.你的问题就解释到这里吧.我的见识只限于这么肤浅了.若还不满意,令请高明吧.谢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