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秦前,今田东县地属百越(粤)地。 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14年),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今田东县地分属桂林郡及象郡。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改故秦桂林郡为郁林郡,今田东县地大部分属郁林郡增食县地。延至西晋时期为止。 东晋建武二年(313年),在郁林郡内析置晋兴郡,今田东县大部分地属晋兴郡增翊县地。南北朝时期仍因之。 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废晋兴郡置晋兴县,十八年改晋兴县为宣化县,今田东县地大部分先后属晋兴县、宣化县地。 唐武德五年(622年),析宣化县为武缘、横山、晋兴、朗宁4县,横山县治所在今田东县地,是本区域建县之始。隶邕州朗宁郡,开元年间(713-741年)唐王朝在今桂西地区置田州,辖都救(在今平果县)、横山(在今田东县)、武隆(在今田阳县、百色市)、惠佳(在今百色市)、如赖(在今田林县)5县,治所于都救县。天宝元年改田州为横山郡,今田东县大部分地属横山郡地。乾元元年(758年)横山郡复改名田州,并撤销横山县,今田东县大部分地属田州地。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田州废置,后复置。 唐代,除在今田东县地设置横山县外,还设置侯州(在今作登瑶族乡),功饶州(在今思林镇)2个羁縻州。 宋代,在今田东县地设田州、功饶州、侯唐州、婪凤州、上隆州、向武州和上林土县等土州、土县,并设置军事行政单位横山寨。 元代,废横山寨,在桂西地区设田州路、来安路、镇安路等三路军民总管府,均属湖广行中书省。其中田州路治所设于今田东县祥周乡祥周村旧州屯。共辖果化州、向武州、安定州、奉议州、上隆州、功饶州、怀德州、思恩州、婪凤州、兼州、下隆州、田州、归德州、武龙州、归顺州、归辰州等16个州和罗彼、郍带、唐兴、强山、威德、永宁、都阳、古带、南海、上林、武林、顺安、华阳等13个县。其辖境包括今平果、田东、田阳、右江等县区及巴马瑶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在此期间在今田东县境内新设置的州县有下隆州、富劳县和武林县。 明代,田州土州、向武土州治所先后迁往今田阳县和天等县,上隆州因土司迁往大藤峡而废置,宏治年间,下隆州改为土巡检司。至明末,在今田东县地保留治所的州县只有上林土县。 清初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建置情况与明末同。光绪元年(1875年),田州改土归流,在今田东地置恩隆县,隶百色直隶厅。治所初议设于燕洞圩(今属巴马瑶族自治县),后更定于平马圩(县署于光绪五年正式在平马成立)。辖境为原土田州之上田、上恩、下恩、上隆、下隆5里及篆里之一、二、三都。光绪三年至四年,恩隆县又先后把上田里二都之海图、混图和个逢图的那佛、那坡、陇桑3村划归奉议州,至此,恩隆县境东至下恩里六羊村(今属都安县),最南至右江北岸,西至上隆里坤圩(今属田阳县),北至篆里发旺村(今属巴马瑶族自治县),东西距160公里,南北距92.5公里,辖境包括今平马镇、祥周镇、林逢镇的右江北岸各村,朔良镇、那拔镇、义圩镇的全部,思林镇的一部分,还包括今田阳、巴马、都安、平果等县的一部分地区。 民国元年(1912年),百色直隶厅改为百色府。今田东县地大部分属恩隆县,其余分属上林土县、向武土州、奉议县。恩隆县、上林土县均隶百色府。 民国2年裁百色府,设田南道,恩隆县、上林土县归田南道管辖。 民国4年,都安县建立,恩隆县将县属大化区地划归都安县。 民国6年,撤销向武土州,设向都县,今印茶镇、江城镇地归向都县管辖。 民国7年,上林土县改土归流,以上林土县全境及恩隆县属之下恩里之一、二都,上田里之养半图及下旺土司全境,并置思林县。县治设于驮用圩(今思林街)。境域包括今思林镇、林逢镇的部分村屯及平果县部分地区,东至宇生村(今属平果县),南至坡塘村(今属田东县),西至潭福村(今属田东县),北至东选村(今田东县境)。东西距24公里,南北距100公里,总面积为1006平方公里,折合1503250市亩。 至此,恩隆县境域最东为江南乡赏梅村(今属平果县),最南仍为右江北岸,最西为鹅桥乡坤和村(今属田阳县),最北是巴品乡福禄村(今属巴马瑶族自治县),总面积为5547平方公里,折合8320875市亩。一直延至撤销恩隆县建立田东县为止。 民国23年,根据省政府通过的《田南整理县界案》,撤销思林县,恩隆县更名为田东县。原思林县属的保城、竹梅、养秀3乡拨属田东县,会旺、海城、平治、中山、乐育、古玫、凤梧、玉环8个乡拨属平治县。原恩隆县崇恩区的大同(除祷午街)、景德、镇江、江南4乡拨归平治县,立品区的罗贤、灵岐、仁德、羌桂、洪都、巴品8乡和隆义区的燕乐、凤桥、鹅桥3个乡拨属万冈县。原奉议县之仑圩乡、慕桃乡和仁安乡的大部分、马平乡、檀河乡、作登乡、巴立乡、大榄乡则划属田东县。当时,田东县最东的是养秀乡之百马村和真良村,最南的是巴立乡驮瓜村,最西是大榄乡之陇内村、陇陵村。最北的是云集乡之塘黎村、朝阳村。总面积为2692平方公里。 解放后,田东县的治所不变。境域有所变化。 1950年5月,田东县人民政府把接管旧政权的21乡(镇)编为7个区,撤销乡(镇),保留村(街)。 1951年8月,广西省政府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撤销万冈县。原属万冈县的第五区(那桃区)、第六区(羌圩区)及燕洞、龙威、赖满、龙田、洪晚、新黎、紫冒、岩廷8个村划归田东县。 1952年11月,为适应土地改革后发展生产的需要,全县将村改为乡。 1953年,原镇都县甘茶区及双燕、那雅、丰马3个乡拨归田东。至此,全县共辖11区1镇,142个乡。 1955年,田阳第六区新层乡驮洪屯划归田东县保利乡管辖。 1956年10月,巴马瑶族自治县成立,田东县又将那桃、羌圩2区及班龙区的燕洞、龙威、赖满、龙田、洪晚、新黎、紫帽、岩廷8个乡划归巴马县,同时撤销班龙区。同年,平果县黎明区平孟乡将第一、五、六、七片划归田东县。是年10月以后,田东县共辖1镇(平马)、8区(合恒、祥周、朔良、林逢、思林、作登、那拔、印茶)。 1958年11月,全县实行人民公社化,在8区1镇的基础上建立8个人民公社,各人民公社组织管理委员会,实行政社合一,代替区(镇)公所成为基层行政单位,下辖生产大队(街)。原平马镇和合恒区并为和平人民公社,原祥周区为飞跃人民公社,原朔良区为先锋人民公社,原林逢区为超英人民公社,原思林区为火箭人民公社,原作登区为高峰人民公社,原那拔区为万能人民公社,原印茶区为上游人民公社。 1959年1月,和平人民公社分为平马镇公社和合恒公社(1960年10月,合恒公社改称百林公社亦称巴林公社),先锋人民公社改称朔良公社。同年8月,飞跃人民公社改称祥周公社,超英人民公社改称林逢公社,火箭人民公社改称思林公社,高峰人民公社改称作登公社,万能人民公社改称那拔公社,上游人民公社改称印茶公社。全县辖9个公社。 1961年,平果县将海城公社的百教、巴朝、巴六3个大队拨属田东县。同年6月,平马公社恢复镇建制,组成平马镇政府,其余8个公社分成24个小公社,全县辖1镇24社。 1962年,平果县又把果化区果恒公社的可恒、重善两个大队划归田东县。至此,田东县的管辖范围稳定至今。同年7月,原24个小公社合并,全县设8个区公所和1个镇公所,全县辖8区1镇。 1966年9月,各区公所改称为公社管理委员会,平马镇公所改称平马镇人民政府,全县区以下的生产大队改称公社。辖8个公社和1个镇。公社以下恢复生产大队名称。 1968年3月,各区(镇)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各区公社管委会和镇人民政府职权。 1980年10月,撤销革命委员会,成立平马镇管理委员会和各公社管理委员会,全县辖8社1镇。 1984年12月,根据上级关于政社分开的精神,原8社1镇撤销,设11个乡2个镇。各生产大队改编为村,基本上每个生产大队编为一个村,亦有个别生产大队编为两个村。村设村民委员会,为群众自治组织。1987年将1984年所设的村民委员会改为村公所,作为各乡(镇)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另以自然村为单位或几个自然村联合成立村民委员会。1995年撤销村公所,改设村民委员会。原以自然村为单位或几个自然村联合成立的村民委员会全部取消。 1996~2004年,田东县行政区划基本稳定。期间,祥周、林逢、朔良、江城、祷午、布兵、印茶、那拔、义圩等9个乡先后撤乡建镇,平马镇将原街道委员会改为社区委员会。 2005年,撤销布兵镇、祷午镇、坡塘乡三个建制乡镇,分别并入祥周镇、林逢镇、思林镇。是年末,全县下辖平马镇、祥周镇、林逢镇、思林镇、作登瑶族乡、印茶镇、朔良镇、义圩镇、那拔镇等9镇1乡。 田东县县名由来,说法有二:一是因县治处古田州州治(在今祥周镇祥周村旧州屯)东部,故名“田东”;二是因县治处田南道道治(百色)之东,故名“田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