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夜雪》表现了什么?在线等!!!急

亲亲们。。。我就80分,我只能给50.。急啊!!!

题解
这首五绝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
雪,是天公奇妙的造化,是大自然美丽的精灵,也是诗人们情有独钟的诗思寄托物。古人咏雪,历代不乏佳作。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下,飞舞两楹前。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年。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不过,以“夜雪”为题的并不多见。因此,白居易的这首小诗可说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句解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评解

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它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丝雕琢和安排的痕迹。这正是白体特有的风格。全诗短短二十字,无一字一句直接写及如何下雪,却句句紧扣诗题,从各个不同侧面衬托出夜间下雪的情景,可谓另有云天之妙。
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2-03
嘿嘿,在考试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2-03
首句不从正面写雪,却从感觉写起,含蓄地道出“夜雪”悄无声息地来临了。“衾”“枕”暗示“夜”字,“讶”“冷”暗传“雪”字,紧扣诗题,文笔简洁了当。
二句仍未直接让“雪”登台,又从视觉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已深沉,夜色凝重,此时诗人举目视窗,本该漆黑的一片,却见窗户光明白亮,说明雪下得大,积得厚,正是积雪的强烈反光才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三、四句笔锋一转,从听觉角度来写。寂静的夜晚,不时传来积雪压折竹枝的清晰的响声,可见雪下之久、之大、所积之厚。
第三句一个“重”字,是全诗的诗眼。一、二、四句都围绕这一“重”字展开,雪下之久、之大、之厚,无不落在它的身上,这一“重”字,既是诗人对雪的感知和推想,更是诗人心情的一种披露。寒冷的冬夜,诗人心绪不佳,彻夜无眠,感觉“衾枕冷”,看到“窗户明”,听到“折竹声”,不由自主地写出了一种独特的人生感悟。
诗中明写人,暗写雪,可谓苦心孤诣(yì),独出机杼(zhù)。通篇采用侧面暗示,将雪虚笔写出,这就使得这首小诗含蓄隽(jùn)永,韵味悠长,不愧是咏雪诗中的珍品。
白居易也写了不少与雪有关的诗,《夜雪》只是其中的一篇而已,不过虽然篇幅短小,却写得耐人寻味,波折委婉,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效果。
1.温度,第一句,从诗人感觉到天气变寒来突出雪之冷.
亮度和颜色,第二句,深夜之中,原本应该伸手不见五指却"复见窗户明",所以由此展现出雪的洁白和晶莹,可以照亮黑夜.
雪之大,一个"重"字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而最后一句,"折竹"更从侧面衬托出雪大,形象生动,曲折有致.

2,大雪夜间降临,原本应该悄无声息,但诗人被寒意惊醒,一个"冷",一个"折竹声"婉转表达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些许愁思和感慨!
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 。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 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咏雪诗中写夜雪的不多,因为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 ,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富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跳出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窠臼,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再现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 ,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 ,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 ,从而说明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以上全用侧面烘托 ,句句写人,却处处见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 ,托出“重”字 ,别有情致 。“折竹声”于“ 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体现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风格。
第3个回答  2010-02-02
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五绝作于任江州司马时。是说,夜间忽觉被窝里有点冷,继而看见窗户发亮,原来是下雪了;时时听见竹子被压折的声音,方知雪下得很大。觉衾寒窗明,而知有雪,闻折竹之声,而知雪重,写来曲折有致,构思巧妙,别具一格。就景写景,又景中寓情,“冷”、“夜雪”和“折竹声”,委婉传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无限感慨。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表现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与孤寂之心。
第4个回答  2010-02-02
这首诗没有正面写雪景,而是从人的感觉、视觉、听觉诸方面写起
首句不从正面写雪,却从感觉写起,含蓄地道出“夜雪”悄无声息地来临了。“衾”“枕”暗示“夜”字,“讶”“冷”暗传“雪”字,紧扣诗题,文笔简洁了当。
二句仍未直接让“雪”登台,又从视觉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已深沉,夜色凝重,此时诗人举目视窗,本该漆黑的一片,却见窗户光明白亮,说明雪下得大,积得厚,正是积雪的强烈反光才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三、四句笔锋一转,从听觉角度来写。寂静的夜晚,不时传来积雪压折竹枝的清晰的响声,可见雪下之久、之大、所积之厚。
第三句一个“重”字,是全诗的诗眼。一、二、四句都围绕这一“重”字展开,雪下之久、之大、之厚,无不落在它的身上,这一“重”字,既是诗人对雪的感知和推想,更是诗人心情的一种披露。寒冷的冬夜,诗人心绪不佳,彻夜无眠,感觉“衾枕冷”,看到“窗户明”,听到“折竹声”,不由自主地写出了一种独特的人生感悟。
诗中明写人,暗写雪,可谓苦心孤诣(yì),独出机杼(zhù)。通篇采用侧面暗示,将雪虚笔写出,这就使得这首小诗含蓄隽(jùn)永,韵味悠长,不愧是咏雪诗中的珍品。
白居易也写了不少与雪有关的诗,《夜雪》只是其中的一篇而已,不过虽然篇幅短小,却写得耐人寻味,波折委婉,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效果。
1.温度,第一句,从诗人感觉到天气变寒来突出雪之冷.
亮度和颜色,第二句,深夜之中,原本应该伸手不见五指却"复见窗户明",所以由此展现出雪的洁白和晶莹,可以照亮黑夜.
雪之大,一个"重"字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而最后一句,"折竹"更从侧面衬托出雪大,形象生动,曲折有致.

2,大雪夜间降临,原本应该悄无声息,但诗人被寒意惊醒,一个"冷",一个"折竹声"婉转表达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些许愁思和感慨!
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 。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 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咏雪诗中写夜雪的不多,因为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 ,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富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跳出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窠臼,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再现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 ,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 ,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 ,从而说明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以上全用侧面烘托 ,句句写人,却处处见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 ,托出“重”字 ,别有情致 。“折竹声”于“ 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体现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风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