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的感觉现象的基本规律

如题所述

刚进到开满鲜花的房间,闻见芬芳的香味,时间长了就闻不到香味了。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的就是这种嗅觉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手放在温水里 ,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这是温度觉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所有这些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都是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发生的。
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各种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的现象,有些适应现象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有些适应现象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最典型的是对暗适应和对光适应。
对暗适应是从亮处到暗处,开始什么都看不见,随着时间的延长,原来看不见的慢慢看见了,这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对光适应是从暗处到亮处,在暗处时感受性大大提高了,所以刚一到亮处时会觉得光特别强,照得眼睛睁不开,但是很快就觉得光线不那么刺眼了。所以对光适应是在强光作用下,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心理学在对感觉适应进行研究的时候,对暗适应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因为生活中很多工作是在暗环境下进行的,如X光室的大夫为了看清荧光屏上的图像,不发生漏检的现象,要对暗适应;感光材料的制作是在暗室里进行的,要能看见室内的器具和材料,也得保持对暗适应。但是,对暗适应需要很长的时间,一般需要30分钟左右才能完成。对光适应则非常快,一两分钟就能完成。对暗适应后,稍不小心受了光刺激,暗适应就被破坏了。
怎样才能保持对暗适应呢?研究者发现,在光的作用下,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分解,这是对光适应的过程;在暗环境中,视紫红质又重新合成,这是对暗适应的过程。不过,视紫红质分解得快,合成得慢,所以对光适应快,对暗适应慢。要保护对暗适应,就要设法不让视紫红质分解,办法就是戴上红色的眼镜,因为在波长620纳米以上的红光作用下,视紫红质不会分解,所以红光能保护对暗适应。
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后,如果刺激强度不变,则经过一段时间后。感觉会逐渐减小以至消失,这种现象成为“适应”。通常所说“久闻不觉其臭”就是嗅觉器官产生适应的典型例子。除痛觉外,适应现象几乎在所有感觉中都存在,但适应的表征和持续时间是不同的。除视觉暗适应外,各种感觉适应大都表现为感受性逐渐下降乃至消失。触觉和压觉适应最快。对光的适应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明适应指从暗处进入明处适应过程,暗适应则相反。 电灯灭了,眼睛里还保留着亮灯泡的形象;声音停止后,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萦绕。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现象叫感觉后像。各种感觉器官都能产生感觉后像。
感觉后像有时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同,这种后像叫正后像,如看到的灯光是亮的,灯灭以后留下的视觉形象还是亮的灯;如果灯灭了,眼睛里却留下一个暗的灯泡的形象,背景越是亮的,这时,后像的性质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反,这种后像叫负后像。彩色的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如红色的负后像是绿色,黄色的负后像是蓝色。
正后像和负后像可以相互转换,后像持续的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你可以自己做一个感觉后像的实验:在夜间看一个乳白灯泡,两三分钟后突然关灭电灯,注意看眼睛里出现的后像。此事,后像里的灯泡可能是亮的,也可能是暗的,而且亮暗是交替出现的,因为是乳白灯泡,后像里有时出现的是白灯泡,有时出现的是彩色灯泡,而且灯泡的色彩也会交替变换。 同时看两张明度相同,分别放到黑色背景和白色背景上的灰色纸,你会发现,黑背景上的灰显得亮了,白背景上的灰显得暗了,这是对比的结果。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不仅明度有对比的效果,颜色也会发生对比。在一张绿色纸中间放一小块灰纸,注意看绿纸,一会儿后,你会发现,绿纸中间的灰纸带上了红色,这是色彩对比的结果。我们常说红花还得绿叶配,就是因为绿色可以诱导出红的感觉,对比的结果使绿叶衬托下的红花看起来更鲜艳了。彩色对比的效果是产生了对比色的补色。
明度和颜色有对比的现象,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也都有对比的现象。例如,闻了臭的再闻香的,香味更浓了;吃完苦的再吃甜的,甜的显得更甜了;摸过冷的再摸热的,觉得热的更热了。
在对感觉对比进行分类的时候,我们把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如同时看黑白背景上的灰所产生的明度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相继对比,如先苦后甜的对比。各种感觉出现的对比分别叫视觉对比(包括明度对比和色调对比)、嗅觉对比、味觉对比和温度对比等。 看到红色会觉得温暖,看到蓝色会觉得清凉;听到节凑鲜明的音乐会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本来是一种刺激能引起一种感觉,此时还是这种刺激却同时引起了另一种感觉,这种现象叫联觉
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联觉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如娱乐场所为了烘托热烈的气氛,其装饰多采用红、橙、黄等暖色调;教师、病房需要安静,其装饰常采用蓝、绿等冷色调。电视剧可以是咖啡色、红色的;电冰箱却只能是白色的、天蓝色、淡绿色的。因为,如果电冰箱是红色的,会让人产生它的制冷效果不好的错觉。一幅张贴的广告,由于上边有一只老虎长着嘴在吼叫,让人看了这幅广告,会觉得它宣传的音响声音响亮,质量也很好,产生了听觉的效果。这些都是联觉的例子。
有时,在有些人身上产生的联觉在别人身上并不一定存在。例如,一个儿童看到红色就觉得酸,看到蓝色就觉得苦。这种联觉的现象非常特殊,别人不一定会有这种联觉。有这种联觉的儿童,长大之后他的这种联觉也可能会消失了。 视觉的适应刺激
视觉的适应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nm)之间的电磁波,这一段的电磁波也叫光波。纳米是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百万分之一毫米。比380纳米短的电磁波,如紫外线,我们是看不到的;比780纳米长的电磁波,如红外线,我们也是看不到的。光波在整个电磁波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视觉器官
视觉器官如图。眼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外界光线通过角膜、前房和瞳孔进入水晶体,再通过玻璃体投射到视网膜上。视网膜是一个由视觉神经细胞组成的薄膜,分为三层,从里到外分别是节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视细胞层。视细胞层是直接接受光刺激的感受器。
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即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这两种神经细胞的形状、在视网膜上的分布以及功能都不一样。
锥体细胞呈圆锥状,集中在视网膜的中央窝及其附近,在强光下起作用,所以叫明视觉器官。锥体细胞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这是明视觉。
杆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所以叫暗视觉器官。杆体细胞不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这是暗视觉。
从视网膜出来的视神经,最终到达大脑皮层的枕叶后端,即枕极的部位产生视觉。 颜色视觉
1.颜色的特性
在较强的光线下,人眼靠锥体细胞的作用能分辨颜色。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但是,人们常常说的颜色指的只是彩色。
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从长波的红到短波的蓝紫色,中间有黄(570nm)、绿(500nm)、蓝(470nm)等色彩。彩色的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光越强看起来彩色越明亮。彩色的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灰多占的比例越大饱和度越小,反之饱和度越大。通过三棱镜从太阳光中分出来的彩虹,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它们是最纯的颜色,饱和度为百分之百。
灰是非彩色,没有色调,其饱和度为0.灰只有明度这一种特性,其明度由黑到白,中间有各种不同的明度等级。
2.颜色混合。
两种或多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会产生一种新的颜色,叫颜色混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颜色,大多是通过颜色混合得来的。颜色混合有两种,即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不同的彩色灯光重叠在一起,如彩色电视的色彩是色光混合;彩色印刷、用水彩画画和颜料染布是颜料混合。
如果两种颜色混合后失去了色调,变成了灰,这两种颜色叫互补的颜色。红和绿混合得到灰,红和绿就是互补的颜色;黄和蓝混合也得到灰,它们也是互补的颜色。不仅红和绿、黄和蓝是互补的,而且,在光谱上的任何一种颜色都有它的补色。如果不是互补的颜色混合在一起,得到的将是在光谱上位于两者之间的颜色。例如,红和黄是非互补的颜色,混合的结果就是光谱上位于它们之间的橙色。颜料混合和色光混合的结果不一样的。例如,在颜料混合中,黄颜料和蓝颜料混合产生的不是灰而是绿。
3.色觉异常
有些人分辨颜色有困难,甚至有些人不能分辨颜色,这叫色觉异常。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可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三种。
色弱者能分辨颜色,但其感受性差,当波长差别较大时,他才能分辨出不同的颜色。部分色盲又分为红绿色盲和黄蓝色盲。红绿色盲的人看不见光谱上的红和绿,但能看到黄和蓝,光谱上的红和绿的地方他看到的是不同明度的灰;黄蓝色盲的人则相反,他能看到光谱上的红和绿,却看不到黄和蓝,光谱上黄和蓝的地方他看到的是不同明度的灰。全色盲的人什么颜色都看不见,他们看世界只能看到明度不同的灰,就像正常视觉的人看黑白电视一样。
色觉异常的人自己觉察不到自己色觉上的有缺陷,别人也难以发现。因为有色觉缺陷的人对明度非常敏感,他们能分辨很细微的明度上的差别。虽然他们能和正常人一样说出物体的颜色,但是他们看到的是物体的明度,而不是物体的颜色。他们向正常人学到了用某种颜色的名称,来称呼他所看到的那种明度的物体的颜色。这个过程是在儿童成长时期完成的,非常自然,他不知道,别人也不会发觉。例如,他们看到树叶说是绿的,甚至把春天的树叶说成是嫩绿的。他和别人的称呼是一样的,但他不知道别人看到的和他看到的并不一样。
只有用检查色觉异常的工具,如石原氏色盲测验图,才可以检查出色觉的缺陷及其种类。检查色觉异常的工具所依据的原理是,在一张图上,图的颜色和其背景颜色的色调是不同的,但它们的明度是完全一样的。平时,色觉有缺陷的人是靠明度的差别来“辨认”颜色的,此时是明度相同而色调不同的颜色,他就分辨不出来了。
色觉差异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遗传的途径是,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的。外祖父是色盲,妈妈仅仅是遗传基因的携带者,她自己能分辨颜色,是隐性色盲而不是色盲,她只把色盲的遗传基因传给儿子而不传给女儿。如果外祖父是色盲,而且爸爸也是色盲,这时女孩才会是色盲。所以,色盲中女性色盲的人数仅仅是男性色盲人数的1/10。 听觉的适宜刺激和听觉感受性
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这个范围的空气振动叫声波。比16赫兹低的次声,以及比20000赫兹高的超声人们都听不到。
由于外耳道的自然共振频率在3000赫兹左右,加上中耳机械传导的特点,使得人们在听阈范围内对1000~4000赫兹的声音最敏感,对这一范围的声音的耐受性也比较高。人耳对频率非常低或非常高的声音的感受性会大大降低,对它们的听觉阈限与中音相比可以相差几十个分贝。等响度曲线图,最下边的一条曲线是听觉的阈限,在中音时,听觉的阈限值最低,低频和高频的声音,听觉的阈限值就很高。
人类听觉的感受性和年龄有关,20岁以前随年龄的增长感受性逐渐提高;6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感受性逐渐降低。老年人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特点是,他首先丧失的是对高频声音的听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丧失的范围从高频逐渐向中低频方向发展,当扩展到中频的范围时,就影响到了言语的听觉。
在声音的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叫听觉适应。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使听觉阈限升高的现象叫声音的掩蔽。声音强度太大或声音作用时间太长,引起听觉感受性在一定时间内降低的现象叫听觉疲劳。如果听觉疲劳不断积累,长期得不到恢复,将会导致永久性的听力丧失,职业性耳聋就是这样发生的。 听觉器官
听觉器官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和内耳组成。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起着共鸣箱的作用,鼓膜和听小骨把外边来的振动通过卵圆窗传到内耳,内耳中的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即听觉的感受器。空气的振动传到科蒂氏器官,刺激它的纤毛,引起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听神经传至大脑皮层颞叶的颞上回和颞中回,引起听觉。 听觉的特性
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特性。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我们平常听到的声音大多是多种声波混合出来的,参与混合的声波的性质决定了最终的波形。我们不用看就能辨别这是大提琴的声音,那是二胡的声音,因为它们的音色是不同的。
在物理学中,周期性的声波叫乐音,由不同频率的声波组成的无周期性的、不规则的声音叫噪音。在环境心理学中,凡是人们不愿听的声音都叫噪音。如果你在读书,外边播放的乐曲扰乱了你,那么你会觉得烦心,这时乐曲就成了噪音。所以,噪音不仅由声音的物理性质决定,而且也取决于人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 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嗅觉的适应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嗅觉的感受器是鼻腔上部黏膜上的嗅细胞。有气味物质的分子随着呼吸进入鼻腔,刺激了嗅细胞,嗅细胞将嗅觉刺激的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能,嗅觉的神经冲动沿嗅神经传至中央后回,产生嗅觉。
嗅觉是难以分类的一种感觉,至今仍用引起嗅觉的物质来标示各种嗅觉,如香味、焦臭味等。
人的嗅觉不如有些动物,德国的一种狼狗的嗅觉灵敏度竟是人的嗅觉灵敏度的20万倍。动物的嗅觉之所以这样灵敏,是因为动物要靠嗅觉来寻找事物,分辨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东西不能吃,而且还要靠嗅觉来辨别是否有它的天敌在这里活动过。适应环境的需要造就了动物敏锐的嗅觉。 分布在舌面、上颚上面的味蕾是接受味觉刺激的感受器。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解的、有味道的物质。当味觉刺激物随着溶液刺激到味蕾时,味蕾就将味觉刺激的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能,然后沿舌咽神经传至大脑中央后回,引起味觉。
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我们平常尝到的各种味道,都是这四种味觉混合的结果,而且混合后的味道并不是产生了一种新的味道,而是保留了原来参加混合的各种食物的味道。舌面的不同部位对这四种基本味觉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舌尖对甜、舌边前部对咸、舌边后部对酸、舌根对苦最敏感。
味觉的感受性和机体的生理状况也有密切的联系。例如,饥饿时对甜和咸的感受性比较高,对酸和苦的感受性比较低;吃饱后就相反了,对酸和苦的感受性提高了,对甜和咸的感受性降低了。因此,饿的时候吃东西香,饱了以后吃什么也不觉得香了。
味觉的感受性和嗅觉有密切的联系,在失去嗅觉的情况下,如感冒的时候,吃什么东西都没有味道了,可见香和味是密不可分的。所以食品要讲究色(视觉的效果)、香(嗅觉的效果)和味(味觉的效果),其中每一方面都是评价食品优劣的要素。 皮肤感觉是一个笼统的称呼,皮肤上能分辨出来的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刺激作用于皮肤,未引起皮肤变形时产生的是触觉,引起皮肤变形时便产生压觉。触觉、压觉都是被动的触觉;触觉和振动觉结合产生的触摸觉则是主动的触觉。
不同的皮肤感觉分别有不同的感受器,它们都在皮下,呈点状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上的分布密度是不同的。
表示触觉灵敏度的指标叫两点阈。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用两个钝的针头刺激皮肤相邻的两个点,能够觉察出是两个点时的最小距离就是两点阈。身体不同部位皮肤的两点阈是不同的,手指、面部的两点阈最小,脊背的两点阈最大,说明它们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和生理零度相同的温度刺激皮肤,不会引起热和冷的感觉。身体各部分皮肤的生理零度是不同的,同一皮肤表面的生理零度也会发生变化。皮肤对冷觉和温觉比较容易适应,痛觉则难以适应。 平衡觉又叫静觉,其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包括耳石和三个半规管,反映了人体的姿势和地心引力的关系。凭着平衡觉,人们就能分辨自己是在做加速,还是在做减速,是在做直线,还是在做曲线运动。
平衡器官过于敏感,微弱的刺激便会引起它高度的兴奋,造成恶心、呕吐等身体反应。晕车、晕船就是平衡器官过于敏锐造成的。 运动觉又叫动觉,其感受器分布在肌肉、肌腱和关节中,分别叫肌梭、腱梭和关节小体,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身体运动时,动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感觉神经并经脊髓后索上行,再经丘脑最后到达中央后回,产生运动感觉。
视知觉、触摸觉、言语动觉的产生以及身体运动的进行,都需要视觉、触觉和言语听觉与动觉的结合,以及动觉提供的反馈信息。所以,动觉在心理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内脏感觉又叫机体觉,包括饥饿、饱胀和渴的感觉,窒息的感觉,疲劳的感觉,便意、性以及痛的感觉等。内脏感觉的感受器分布于内脏器官的壁上。
内脏感觉的性质比较模糊,说不清楚是痒还是疼,疼的话,也说不清楚是胀的疼,还是拧的疼,定位也不准确,说不清楚是哪个地方疼,所以叫做“黑暗”感觉。痛觉还具有放射的性质,如心绞痛源于心脏,但觉得是肩胛骨疼;阑尾位于腹腔右下方,但阑尾发炎时,人们会觉得是小肚子疼。
当各种内脏器官的工作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感觉,而且内脏活动有一定的节律,变化比较少,所以,内脏器官向大脑输送的信息比较少,也比较弱。只有某个内脏器官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的内脏感觉。 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时产生的感觉。皮肤感觉和内脏感觉中都有痛觉,各种感觉器官和肌肉中也都有痛觉,痛觉遍布全身的所有组织中。痛觉没有适宜的刺激,什么刺激,只要对机体造成了伤害,都会引起痛的感觉。
痛觉总是和痛苦的情绪联系在一起,但是痛觉对机体却具有保护性的作用。痛觉的产生告诉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受到了伤害,发生了病变,给我们一个信号,让我们加以保护。所以,痛觉具有生物学的意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痛觉最难以适应。有人没有痛觉,这是很危险的。
人们之间痛觉的感受性很大的差别。有的人怕疼,有的人不怕疼,这在很大程度上和一个人对疼的认识、态度以及性格和意志特点有关。一般来说,不怕疼反而会减少疼痛带来的痛苦;越怕疼则越会觉得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