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应对评价与反馈

如题所述

(一)税收风险管理实践成效

  1.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得到认同。在各级国税机关大力倡导和宣传发动下,已对风险管理理论及其对征管工作的指导意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在征管实践中已开始主动应用风险管理理论,并将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的探索列入重点工作付诸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已得到各级国税机关初步认同。

  2.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模式和流程基本确立。市级和区级税源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组成风控中心,两级国税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建立职责明确、协作配合的横向联动机制,按照“税源统一监控、任务统一发布、应对统一规范、结果统一反馈、绩效统一考评”的要求开展工作,明确岗位职责,理顺工作程序,防范执法风险,落实管理责任。风险应对任务的质量控制、评价反馈及跟踪问效工作由市级税源风险分析监控中心统筹协调,各成员单位负责风险应对任务执行情况的监控管理及抽查工作。各基层区局风控中心、业务部门和纳税评估科负责本单位风险应对工作的质量管理工作。

  3.税收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支撑有力。开展第三方涉税信息采集和应用工作,搭建税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信息采集过程中与外界的联络和对接,对风险管理各成员单位所提的业务需求进行抽取、比对、筛选、展示和维护等技术支持工作。

  4.征管资源配置收效良好。根据风险等级程度和复杂程度的不同,相应调整资源配置。通过建设风险预警、纳税服务、纳税评估、大企业管理等团队,充分发挥团队比较优势,形成团队合力,将最优的征管资源配置到最高等级、高发和高难度的风险应对岗位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区级税务机关识别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实现了提升管理质效目标。

  (二)税收风险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
治税理念的偏差仍然制约着税收风险管理深化。在税收管理中,基于全面防堵骗逃税收的治税理念,不论有无实际税收风险一概视为存在风险,不论风险等级大小,均实施无差别的征收管理,导致征纳双方缺乏互信,征管力量偏重于风险全面预防,未集中力量管理存有风险的纳税人,不仅未能有效促进纳税遵从和应对风险,反而造成征纳成本大增、征收效率偏低。

  2.
风险管理职能过于分散,专业的组织机构尚未完全建立。一方面,由于我国现行税收管理体制是建立在专业化管理模式上的分权管理体制,如增值税日常管理由货劳税部门管理,企业所得税由所得税部门管理,这种分权设置有其专业化管理的优势,但是在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体制中却是一种组织上的障碍。

  3.
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有所欠缺,影响风险识别的准确度。一是受制于交易信息申报、报送义务和举证责任等立法现状,当前各级税务机关能采集到的涉税信息范围狭窄、渠道少且不准确,一些对风险分析至关重要的物流、现金流信息数据无法取得。二是风险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水平和整合水平不高,使各种信息分散在各层、各个系统中,各系统间又缺乏有效整合。三是目前风险案例和模型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影响了风险特征指标系统的归纳和提炼,缺乏实践验证的风险指标特征体系的指向性不强,无法有针对地抓住重点开展风险的应对。

  4.税源分类管理的标准体系尚需健全,风险控制的方式还需完善。税源实际和管理现状,实施以分规模、分行业、分税种或分管理事项为重点的分类管理,在具体操作环节还需要建立健全统一的分级分类管理标准。
完善税收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提高纳税人遵从度的引导机制

  1.
实施差别化管理,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风险应对的主要任务是纳税人根据不同的风险级别和风险形成的情形,有效整合税收管理资源,协调各管理层级、管理部门,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应对预案,以实现对税收风险的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

  2.
完善纳税服务机制,强化服务与管理相结合。一是构建多途径的税收政策辅导咨询机制。做细做深个性化辅导咨询,有效解决大企业无知型不遵从问题。二是构建涉税风险预警提醒机制。把对企业内控情况的评价作为日常服务的重要内容,分析、研判企业在各方面的不遵从风险,及时向企业管理机构反馈,帮助企业化解税收风险。三是构建纳税人权益保障机制。认真落实政务公开和办税公开制度,
自觉接受纳税人和社会监督,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不断调整和改进纳税服务重点和形式,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的税收环境,促进合作性税收遵从。

  3.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不诚信纳税成本。严格税收执法是引导纳税人纳税遵从的有效保障,也是打击纳税人不依法纳税最有力的武器,增强税法的刚性是提高全民纳税遵从意识的重要途径。

  (二)完善和健全税收风险管理流程

  1.
完善税务部门风险管理组织构架。风险管理组织是风险管理单位为实现风险管理目标而设立的内部管理层次和管理机构,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组织的结构、组织活动和相关规章制度,明确风险管理组织的职责和组织机构以及风险管理组织同其他部门的关系,可以科学、有序的进行风险管理活动。

  2.
深入推进信息管税,提高用于风险识别的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大力推进税源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离不开全面、真实、准确的税收基础信息。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数据标准规范数据采集,严把数据入口关。二是完善征管数据审核审计系统,加强对已采集数据逻辑关系的审核。三是拓展外部第三方信息的采集利用,通过对内外信息数据的分析,及时掌握税源管理状况,找准税源管理的风险点和风险源,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四是探索建立跨地区信息情报采集、交换管理机制,提升跨地区税源信息交换、查询功能,形成税源控管的信息化优势。

  3.
建立和完善行业税收风险评价模型,健全风险识别分析运作机制。风险评价既是税收风险管理中的关键步骤,同时也是税收分析管理的难点所在。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当地税源结构的特点,通过成立风险管理专家组,对每个行业指标进行分析,逐步建立全省统一的行业参考指标体系,用于指导各地采集所需数据以及对行业指标的合理应用,逐步建立分行业风险评价模型库,并通过成功应用模型进行交流和分析,逐步完善和丰富行业评价模型。

  4.
持续改进风险管理体系,健全风险管理监控评估机制。在应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建立和健全风险管理监控评估机制,要着眼于提高风险管理绩效和水平,科学设定风险管理监控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起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后续影响等多层次的风险管理监控评价圈,从风险识别准确性、风险控制有效性、税法遵从提高度和征管成本效益等方面对税收风险管理质量和效率做出评判。

  (三)加强税收执法监督,有效防控执法风险

  随着整个社会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纳税人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对于税务机关执法手段、征管方式等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执法方式简单,容易诱使征纳双方矛盾激化,也会相应使执法人员执法风险加大。规避税收执法风险,有效提高税收征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当前的税收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实施强化税收分析、风险管理控制的过程中,对税收征管工作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是风险管理机制正常运行的有效保障。一是要坚持全面落实税收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以岗位设定为基础,依岗定责,明确具体岗位的执法内容与执法程序,减少不作为、慢作为或任意作为等行为。二是要切实发挥税收执法检查的功效与作用,通过日常、专项和年度执法检查,查摆问题,纠正错误,落实责任,并加强整改工作的跟踪问效管理。三是要健全完善评议考核与执法责任追究制度,采用计算机考核与人工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税收执法质量,增强评议考核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同时要积极拓宽监督渠道,完善群众举报制度,全面推行政务信息公开,重视人大、政协、司法等部门监督以及新闻舆论监督,对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并依法及时处理。全方位地实行综合治税,建立协税护税体系,共同维护税收秩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