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东北有一个铁骊国吗?

如题所述

一、辽铁骊不是部,是名副其实的国

在唐朝中后期的渤海国有个铁利(里)府,到后来演变成辽国的铁利州。同时期,在渤海国北方还有个铁骊(离)国。原本是两个不同“历史坐标”中的概念,却混为一谈了。几百年来,一些人按汉语发音去研究铁骊这个历史名称,轻易地把不同事情弄在一起,得出宋辽时代的铁骊不是个国家的概念,这是首先应该予以否定的。

虽然《金史》、《续资治通鉴》等史书都说“铁骊部”,但是仔细研究后,就会相信《辽史》中的“铁骊国”是最可信的。《金史》卷二中载,金收国二年正月下诏说:“……契丹、奚、……兀惹、铁骊诸部官民……”。看似金时的人习惯于把收服的国家称为“部”,才有了铁骊部的说法。

铁骊是国,无庸质疑,理由如下:

1、多种史书都明确地记载为:“铁骊国”

据可查的很多历史书籍(不包括近人编辑的历史书)载,其中有《辽史》,还有《契丹国志》、《高丽史》等书,凡属铁骊字样的记载均毫无含混地写为“铁骊国”或“铁离国”。从某种意义上说,决无“铁骊部”或“铁骊州”、“铁骊府”等字样。只要翻开《辽史》,多处可见的是“铁骊国”的诸多史事。在《辽史》 “百官志”、“属国军”、“属国表”、“纪”、“志”等许多篇章中,都可证明铁骊是辽国的附属国。

特别是《辽史》营卫志,部族篇中,对“部”、“族”、“属国”等概念都做了十分明确地解释。该书对辽国所属的国内部、国外部、附属国等都多次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一一列举得非常详细。在这样的书籍中,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它会把“部”与“国”相混淆。

铁骊国是被《辽史》明明白白地列在“属国”序列之中的,清清楚楚地写着“铁骊国”字样。在辽代二百多年的历史记载中,铁骊国始终和高丽、日本、新罗、党项、突厥、乌孙等众多国家一样,在宗主国辽国的主宰下,进行着各项国家事务活动。

这一历史记载的事实是不容置疑的。

2、铁骊国有正规、强盛的军队

《辽史》兵卫志下,属国军篇中列有:“吐谷浑、铁骊、靺鞨……突厥、党项……高丽、西夏、女直(真)。”等59个属国军队。《辽史》百官志二中载,在长春路有“黄龙府铁骊军详稳司”。这是辽国的国外部族和附属国中,仅有的几个在辽国内被设置有军队详稳司(监治官衙)的附属国之一。

公元1040年(辽重熙9年)女真人侵犯辽国边境,就是铁骊国的军队把女真人反击回去的(《辽史》卷十八,后文有说明。),可见其军力相对来说还是较强的。

3、铁骊国有完整的官僚体制

辽国对附属国、部族的官职和品级等官僚系统都有明确的规定,《辽史》百官志二,北面属国官篇中列有:“属国职名总目:某国大王,某国于越,某国左相,某国右相,某国惕隐、亦曰司徒……”共十六个职名和职司,还说:“大部职名并同属国,诸部职名并同部族。女直(真)国顺化王府……高丽国王府、新罗国王府、日本国王府……铁骊国王府……”共78个“诸国”;之后又列有8个“大部”和61个“诸部”。

铁骊国酋长仙门曾明确地被辽国授予“右监门卫大将军”。

从《辽史》中可知,铁骊国与辽国的关系是很好的,铁骊国跟随辽国近二百年,是必定要按辽国的规定设置自己的官级品位的。

4、铁骊国有明确的疆界和自己的百姓

《辽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圣宗四载:公元995年,“兀惹乌昭度,渤海燕颇侵铁骊……”。卷八十五,列传第十五载:和朔奴率军“驻于铁骊……”等等,都说明铁骊国具有自己明确的国界,否则,用什么去衡量驻军或侵犯了铁骊?另外,《金史》中有:辽国“以兵徙铁勒、乌惹民……”。根据史料查核,这里的铁勒指的就是铁骊。在此处引这句话,是想说明铁骊国有自己的老百姓。再说,一个有兵、有官、有军队的地方,岂能没有百姓?

5、铁骊国决不是普通的附属小国

《契丹国志》说:辽国的“又次北至铁骊喜失牵国……西南至上京四千余里”,很明显,喜失牵国是属于铁骊国的。《高丽史》卷五载:显宗五年(1014年),“铁利国主那沙使女真万豆来献马”。本书后来还说,这个国主那沙又分别于1019、1030年两次派黑水靺鞨及女真人去高丽。这样的国家能和黑水靺鞨、女真、喜失牵等国一样吗?

这里,应当注意的另一件事是:在公元1014至1030年时,辽太祖建立的铁利州早已经在公元990年的时候被撤消,在铁利州这个地方取而代之的是辽国的广州。唐朝时期渤海国的铁利府、铁利部等概念,在这时则更是早已成为历史。特别是那沙这个人,从史料中查知是铁骊国的人。所以,这里的铁利则应该是铁骊。这是由于不同语言的译音或后人汉字书写造成的差误。这里也可说明,这个时间的“铁利国”(是铁骊国)的人是不能直接到达高丽国的,所以“铁骊国主”至少三次委托它国使者代替自己去高丽国。它和几百年前可以直达高丽,甚至还和渤海国一起去日本的那个铁利是不一样的。(后面将详细说明)

前面所举,说明女真诸国之中,至少有一个与喜失牵国、黑水靺鞨等国在宋辽时代也受铁骊国指使。看来,铁骊国虽然是辽国的附属国,同时,它可能还有自己的附属国、部等,或者是一个能够支使别的小国的国家。

铁骊这个有史书定义,并明确记载着它拥有自己强大而完整的“国家机器”,拥有自己的疆域和国民的社会体系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国家,决不是什么部、府之类的社会机构!

写《辽史》的两个作者,分别是辽、元两代的宰相,《契丹国志》、《高丽史》等书的作者也都不是普通人;难道说,这些人会随意为铁骊添上一个“国”的概念?所以,我们不能看着书本的内容,而不按书本说话。虽然《金史》等书把铁骊国说成是铁骊部,但从这本书中对铁骊零星的记载中却有错误的情况看(见后述),《金史》所说的铁骊部没有信服力。

(关于铁骊国的详情请见后文。辽国先称契丹,中又改为契丹,所以本文所用两个国名,分别是按事件当时的国名而写的,请原谅。)

二、辽铁骊和铁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把辽国时期的铁骊和铁利视为一体,把铁骊国埋没在铁利部的概念中,这是很悲衰的。事实上,铁骊和铁利决不是一回事!

有些书中,把铁骊写作铁离,把铁利写作铁里,《辽史》等历史书刊就是这样。在一本书中同时出现两种名称。也许,这就是二者的区别,是表明决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的基本写法。

1、有关历史背景的问题

宋辽时代的铁骊和铁利都不是历史的主角,都是随着历史的主角而变动的配角,在历史上是受别人主宰的,这也是当今人们对它们不能全面理解的原因之一。

我们怎么看铁骊和铁利,两者是一还是二?

其中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主要的背景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取决于当时辽国和渤海国之间的关系上。

特别是现在,有的历史学人说,辽天赞四年(925年)十二月以前,辽国和渤海国之间没有战事,由此得出铁利不是史书中说的那样,不是在辽神册初年归入辽国等,并因而说铁骊就是铁利。

事实上,在天显元年(926年),渤海国被辽国彻底灭亡前,辽太祖执政期间,辽国和渤海国之间的战事一直不曾间断过。

《辽史》卷一载:公元902年7月,“伐河东”。那时的辽河以东地区全都是渤海国的土地,这是完全的辽与渤海间的战争。

《辽史》卷一载:公元903年春,“伐女真,获其户三百,九月,复攻下河东怀远等军”。这个“怀远”,便是当时渤海国15府中的一个府。说明在903年或以前的时候,辽国和渤海国之间就有战争。

《辽史》卷一还说:公元909年,辽太祖“幸辽东”。都说明在辽神册初(916)年以前,原渤海国所属的辽东、或辽东的一部分,已经是契丹国的疆域,或者已经被辽国控制了。

神册年前的公元915年,辽太祖到鸭渌江钩鱼。很明显,原先位于辽河西岸的辽国这时已经发展到了鸭渌江边。

同书又说:辽神册四年(919年)二月,修辽阳故城,“以汉民、渤海户实之,改为东平郡”。辽阳原先也是渤海国的地方,这时已经成为辽国的地方,后来被定为辽国的东京。说明,公元919年以前,辽阳一带已经从渤海国转到辽国(契丹)人的手里。这个地方,汉朝时属襄平县,渤海国的铁利府就在这个地方。

《辽史》卷二十八中载:“东京故渤海地,太祖力战二十余载乃得之”。 “渤海户”已经在辽神册四年就被辽人“实之”到原先渤海国的地方了。“太祖力战二十载”……两国之间有否战事,说得多么清楚!

《辽史》卷二载:公元921年,辽国于“十一月,丁未分兵略檀、顺、安远……十余城,俘其民徙内地”。十二月,“诏徙檀、顺民于东平、沈州”。又载:公元924年5月,“徙蓟州民实辽州地,渤海杀其刺史张秀实而掠其民”。

这里的安远、沈州、辽州等地,也都是原渤海国的地方,渤海人也在杀辽国人。《辽史》地理志二:辽州“本拂涅国城,渤海为东平府”;沈州“本挹娄国地,渤海建沈州”,属定理府所辖。

在《辽史》卷三十八,地理志二中,对原渤海东平府这个地方叙述说:“太祖伐渤海,先得东平府,迁民实之”。查阅有关史料知,这次“伐渤海”肯定不是天显元年(926年)灭渤海国的那次战争。因为那次战争,是先过商岭得扶余府,后灭掉渤海的。渤海国的东平府位于辽河之滨,近临契丹,必然首先被辽国征服,归附辽国的时间不会晚于神册年间。

在公元925年12月之前,如果没有战争,渤海国会把这大片土地拱手相让吗?辽人会这样随意地迁移、分兵、充实百姓吗?正因为有了连年不断的战争,才有了渤海国的东平、怀远、安远、铁利、鸭绿等府,在渤海灭亡前就已经归顺辽国(契丹)的事实。

另外,辽太祖在公元925年12月说:“……帷渤海世仇未雪,岂宜安驻!”(《辽史》卷二)。两国之间既然有世仇,怎能在天显元年(公元926年)以前“无战事”?

可见,在公元925年十二月以前,辽和渤海两国之间不但早有战争,契丹人还占领了很多渤海国的地盘。辽太祖也曾多次迁徙过“渤海民”,这是不容质疑的。

就是在这种连年不断的,契丹与渤海的战争中,渤海国的铁利府在渤海国灭亡前就归顺了辽国。它与怀远、安远、东平、鸭渌四府一样,是在辽天显元年(926年)以前的战争或外交中归顺辽国的,到天显元年以后,其它十府才先后被辽国收归。

天显元年(926年)前(辽太祖时期),辽国和渤海国之间的战事

年 份
两国之间的主要事件
备 注

902年7月
辽以兵40万伐河东(辽河以东的地区——渤海国)
《辽史》卷一

903年9月
复攻下河东怀远等军(渤海怀远府·原越喜之地)
《辽史》卷一

909年1月
幸辽东(看来,辽国已经发展到辽东的地方)
《辽史》卷一

915年10月
钩鱼鸭渌江(很明显,辽国已经发展到鸭渌江地区)
《辽史》卷一

916年10月
乘胜而东(卷1)。《辽史》卷17:“东辽之地,自神册来附”;卷60:“神册初,平渤海,得广州,本渤海铁利府” 卷38:“太祖迁渤海人居之,建铁利州”
《辽史》

918年12月
幸辽阳故城
《辽史》卷一

919年2月
修辽阳故城,以汉民、渤海户实之,改为东平郡
《辽史》卷一

921年11月
略檀、顺、安远……十余城,俘其民徙内地(渤海安远府等)。12月,“诏徙檀、顺民于东平、沈州”
《辽史》卷二

924年5月
徙蓟州民实辽州地,渤海杀其刺史张秀实而掠其民。《辽史》地理志二:辽州“本拂涅国城,渤海为东平府”。
《辽史》卷二

2、铁利府是在辽神册年前归入契丹国的

铁利和铁骊关系如何?首先要弄清它们是何时归辽的,这是弄清和区别二者的基本条件之一。

宋辽时期,铁骊国和铁利府都曾归顺辽国,这是后人把二者混为一谈的原因之一。而把铁利和铁骊相混淆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弄不清铁利什么时候归入辽国(契丹国),怀疑《辽史》中所述“神册初(公元916年)得铁利”的史实。

《辽史》卷六十,志第二十九,食货志下载:“神册初(公元916年),平渤海,得广州,本渤海铁利府,改曰铁利州,地亦多铁”。同书,卷三十八,志第八,地理志二载:“广州,防御,汉属襄平县,高丽为当山县,渤海为铁利郡。太祖迁渤海人居之,建铁利州。统和八年(990年)省。开泰七年(1017年)以汉户置,统县一:昌义县”。这是铁利州在辽国时期的历史。

后人写史所指广州,是因神册初年(公元916年)辽太祖建的铁利州,于辽圣宗统和8年(公元990年)被撤消;后于开泰7年(公元1017年)在原址建立了广州。所以《辽史》书中说广州,而不说铁利州。

从《辽史》等有关史料中可以知道:一是辽太祖建铁利州,二是迁去了渤海人。这是研究辽国铁利州来源问题的两个出发点,也是辽铁利州何时归于辽国的关键所在。

从《辽史》卷二所载:渤海国的扶余、龙泉两府分别是在天显元年(926年)一、二月份被契丹国占领。随后,安边、鄚颉、南海、定理等府,先降后叛,被平定后又接着再叛。辽军从三月到六月一直忙于平定这些地方,及攻打长岭府等地。七月,显德府的重要城池铁州被平定,辽太祖死于此时。八月,辽军终于占领了长岭府。而龙原、率宾两府从地理位置上看,都在渤海国东北侧;再从《辽史》中查知,这两个府没有在天显元年以前归入辽国的可能性;必在天显当年,八月以后被辽军占领。

加上在这一年以前归入辽国的怀远、安远、东平三府,就有十三个府了。渤海国的十五府,只剩下铁利和鸭渌两府,这两府什么时候归入辽国的?另外,前面所述,在926年以前入辽的沈州、辽阳、等地在渤海国时,是属于哪个府的?

《辽史》卷二载:公元915年,辽太祖“钓鱼鸭绿江”。说明神册年以前,鸭绿江,至少是鸭绿江下游,甚至中下游地区已经在契丹人的掌握之中。作为渤海国5京之一的西京——鸭渌府何时拼入契丹版图,至今尚未发现有关资料。但从其地理位置上看,渤海国的西京——鸭渌府归属辽国的时间决不可能晚于公元926年;因为在渤海国五京中,鸭渌府距辽国最近,辽国要通过它才能到渤海国的一些地方。

《辽史》中,渤海铁利府是很明确地被两次记载为神册初(916年)归于辽国的。可是对这个记载,有些人一直持怀疑态度,甚至其理由竟然主要是由一个“注释”引起的。准确地说,辽、金等有的史料确有一些应该斟酌的地方,但对《辽史》中的这个记载应该坚信不移!理由是:

因为辽太祖是在天显元年7月份死去的,所以辽铁利州只能在公元926年7月以前建立。如果铁利府不是在神册初归入辽国的,且又像有人所说,是在现俄罗斯的伯力附近,或龙泉府东北部以远;那么从史料和地理知识上说,铁利府就只能在天显元年(926年)八月以后归入辽国,其它时间是没有机会的,这就与书中所说“太祖建铁利州”矛盾了。

另外,查阅所有资料,天显元年,辽国没有迁徙居民,更没有迁徙渤海民的记载,只是把渤海王大諲撰及族人从渤海龙泉府迁移到辽京都西。这就充分说明,辽铁利州是不可能在天显元年及以后建立的,只能是在辽太祖活着的时候,迁渤海民建的!也就是说,它只能在天显元年以前归入辽国。

天显元年,是辽和渤海两国非常关键、且重要的年头。假如铁利府是在这一年归入辽国,这个多铁地方是一定会在史料中像其它地方那样被体现出来。当然,也不排除被遗漏的问题,但机会要小得多。因为《辽史》中对辽国先平后灭渤海国的事件,由始至终都记载得十分详细。

《辽史》卷一“太祖上”中,单独地记载着:神册元年(916年)“冬十月癸未朔,乘胜而东”,其它什么也没有说。契丹国的东方是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自然有很多地区、部族或国家先后位于契丹东部。但是在这个时期,其东方只有渤海国。各种史料都说渤海国“西契丹”!巧的是,也正是从这以后,渤海国开始向辽国朝贡的。《辽史》中记载渤海国第一次向辽国进贡,是在两年后的公元918年(《辽史》卷二)。可是在这一年和前一年的历史纪录中,两国之间没有战争。渤海国总不会无缘无故地开始向辽国进贡吧?看来,916年(神册元年)的“乘胜而东”是对向渤海国的战争,并且渤海是战败一方。这也许是铁利府归入辽国的历史前提条件。

《辽史》卷十七,本纪第十七,圣宗卷载:“初,东辽之地,自神册来附”,来附者是谁?从前面所述知,渤海国其它十三府归辽时间都已经明确,这次来附者只能是铁利和鸭渌两府,或其中之一。而《辽史》卷六十中也明确说明:“神册初得铁利”。如果铁利不是这时归入辽国的,难道笔误得这样巧?这里再一次证明了铁利归辽的时期,还有很多记载也都说明了铁利的这段历史。

有人用卷六十的“注释三”来说铁利是在天显年间归入辽国的,实在是一种片面理解。其实,该注释所说的意思是要更正平渤海是在天显年,不是在神册初;辽广州是在开泰七年迁汉人后设立的,不是在辽神册年间的事。注释其中并没有要更正铁利是在那一年归辽的意思。再说,注释人的语言十分谨慎,说明人家对《辽史》的内容是很慎重的,后人怎么能轻而易举地用片面理解的注释内容来否定正文呢?

从现有资料来看,渤海国的铁利府归入辽国的时间在《辽史》中的记载是正确的,与相关记叙是相符合的,与历史事实也是相吻合的。不应怀疑史料中的这项记载!我们只能、并且必须认定,渤海国的铁利府是在神册初归入辽国的!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4cc5330100gv6a.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2-04
东北古代铁骊国(四)(2010-02-03 11:25:32)
标签:历史 靺鞨 《辽史》 夫余 铁骊 辽国 杂谈 分类:历史

四、铁骊国的基本情况

在《辽史》、《金史》及很多史料中,都有铁骊国关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记载。可惜的是这些记载都很零散,几乎没有具体、成形的说明文章,使后人对铁骊国的探索感到茫然,只能凭借各种史料来分析。

1、铁骊国的地理位置

铁骊国的位置历来就有很多争议,但是它位于我国东北的北部,或现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一带是共同的看法。

这个问题是研究铁骊国问题的关键所在,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说:

第一、《辽史》卷二、本纪第二,太祖下载:天显元年(926年)二月,“丙午,改渤海国为东丹……丁未,高丽,濊貊、铁骊、靺鞨来贡”。这是相邻两天之内发生的事件,说明铁骊和这些国家,及渤海、辽国等曾同时存在。那么首先弄清辽国、渤海、高丽、濊貊、靺鞨等有关国家当时的地理位置,铁骊国的位置不也就清楚了吗?

辽国,其上京临潢府当时位于内蒙巴林左旗附近,国界在再现内蒙古中东部一带。东在松花江北流段以西,北东到大兴安岭南端北在蒙古高原,西至黄河河套一带。

渤海国曾“尽得夫余、沃沮、弁韩、朝鲜海北诸国”,“地直营州东二千里,南比新罗,以泥河为境,东穷海,西契丹”(《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四,渤海传)。

到辽天显元年,其南部已为辽国所有,只到太子河以北的地方。

东穷海,西契丹是不会变的。

北部因没有比它再强的国家,所以其北界不应该有所变化,必然是原夫余的北界。《后汉书》、《三国志》等书都说夫余“北有弱水”,那么,渤海国的北界是松花江东流段无疑。

其他几国情况是:

高丽,在天显年间,其北界是在泥河附近,西、东、南三界都在朝鲜半岛上是显然的。

靺鞨,自唐以后,因渤海已脱靺鞨号(参见《新唐书》渤海传),已具体化为南黑水靺鞨和北黑水靺鞨,黑水靺鞨一直处在黑龙江北及下游段的南北两岸是没有争议的。

在唐书和辽史中极少说及濊貊,其中的具体题目更是很少。渤海国曾在濊貊故地建东京龙原府,应该在朝鲜半岛东北部滨海地区。这时的濊貊,也许已经被渤海国驱至更远的东北方向。说明它与唐、辽地界相距很远,关系不大,所以没有什么记载。《山海经·大荒东经》说:“濊貊也称为‘蔿国’”。“蔿国,盖即濊貊也”,濊原为渔猎部落,貊则为游猎或游牧部落。对当时的辽国来说,濊貊的距离和作用远于铁骊,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还有一个国家是应该提到的:就是一直居住在大兴安岭、嫩江一带的室韦。到辽时,室韦众多部族在嫩江流域已生活近千年。《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室韦传载:“室韦,契丹别种,东胡之北边,盖丁零苗裔也……地据黄龙北,傍峱越河(嫩江),直京师东北七千里,东黑水靺鞨,西突厥,南契丹,北濒海”。而在“黑水靺鞨传”中写为:靺鞨界“北室韦”。说明室韦的四至随着时间的变化,也是不同的。但其生活在嫩江流域这一点,是《魏书》、《北史》、《新唐书》、《旧唐书》、《辽史》等书中所共同的。《旧唐书》和《新唐书》室韦传中都说:“峱越河东南亦与那河(唐时名松花江)合,其北有东室韦,盖乌丸东南鄙余人也”。峱越河是嫩江,北南走向。那河是松花江东流段,西东走向。乌丸遗人居于松花江北,靠近着傍嫩江流域的室韦人,所以才被称为东室韦的。显然,它生活在呼兰河西的松嫩平原上。而室韦西是突厥、回纥等,那里更没有铁骊的位置。

给铁骊剩下的地方只有呼兰河、黑龙江、松花江交叉的中间三角地带。

第二、《大金国志》《三潮北盟会编》《北风扬沙录》等均载:“女真西界渤海,铁离” 。当时,在松花江南是渤海国,渤海被灭后,松花江南属于辽国,那里不可能有铁骊国的位置。

辽国把女真和靺鞨是明鲜分别的,松花江自东南方向流合于黑龙江;黑龙江北及下游段被靺鞨所踞,松花江南是渤海国,杂居女真人;因铁离东为女真,很明鲜,黑龙江与松花江汇合处往西至汤旺河的三角区内,是女真人所踞,它的西面是铁骊。在黑龙江下游南端直到长白山居住的女真人西接渤海国。

《契丹国志》说:契丹“正东北至铁离国,南至阿里眉(五国部的奥里米)等国界”,这地方“西南至上京五千里”,以此向北“与铁离国为界”,向南接阿里眉等国。“又次北至铁离喜失牵国”,“西南至上京四千余里”。当时的“里”与现在朝鲜国的里数相似,只相当现在的三百米左右。所以,辽时的五千里,相当于现在的一千五百公里左右。则从辽上京,既现在的内蒙巴林左旗南部向“次北”1200公里,是现在绥化、庆安等地;正东北1500公里,是现在的铁力市、伊春市到嘉荫县等地,这就是故辽铁离国所在位置。

第三、辽在黄龙府设有铁骊军详稳司,说明铁骊与辽黄龙府辖区范围相邻。虽然黄龙府的位置有所争议,但不论是在吉林、农安,或其它地方,总之,它的大体方向是可以确定的,就是在松花江东流段的南部。《辽史》卷十七,本纪第十七,圣宗八载:太平六年二月,黄翩等人“引军城混同江(松花江东流段)、涑木河(拉林河)之间。黄龙府请建堡障三、烽台十,诏以农隙筑之。东京留守八哥奏黄翩入女直(真)界绚地……”。黄翩是黄龙府的大官,辽国东北界在松花江北流段和东流段一带。那么,阰邻辽国的铁骊国自然居此不远。

军事上,黄龙府归属辽长春路部署司管辖,其西和西北由长春路的东北路统军司管辖,再西北是驻有室韦军详稳司和奚王府舍利军详稳司等国军队的西北路。黄龙府东南是长春路的咸州兵马详稳司,再往南有驻在辽州的东北路诸兵马司、详稳司等,再南是辽阳路诸司(详见《辽史》卷四十六,志第十六,百官志二)。长春路的责任是“控制东北诸国”(《辽史》、百官志二),其辖区是从松嫩平原到松花江北流段往东北的大片地区。在此地域内,去掉西北面的东北统军司和东南的咸州兵马详稳司,黄龙府所辖的辽国东北境就更有限了。所以,铁骊只有在松花江北、呼兰河以东,故达末娄(大莫卢、豆莫娄)国及再往东北的地方了。

第四、《辽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圣宗四载:统和十三年(995年)“兀惹乌昭度、渤海燕颇侵铁骊,遣奚王和朔奴等讨之”,卷八十五,列传第十五,奚和朔奴传载:和朔奴“伐兀惹,驻于铁骊,秣马数月,进至兀惹城”,后又“掠地东南,循高丽北界而还”。

以高丽国和兀惹部的位置定铁骊国,可见其一斑。从和逆奴伐兀惹,驻铁骊见,铁骊与渤海、兀惹相邻。且铁骊不可能位于兀惹东、南方向,位于高丽西北方向。兀惹不与辽国直接相连,且兀惹位于高丽西北方向。当时,和朔奴是为了有所获才“掠地东南”,所以兀惹和高丽之间必定还有很多部族或国家,当然都是小国或部落。《辽史》卷十七,本纪第十七载:“蒲卢毛朵部多兀惹户,诏索之”,说明兀惹还与辽国的境外大部族蒲卢毛朵部相邻。卷十四,本纪第十四中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九月,“女真遣使献所获乌昭庆妻子”。这个乌昭庆正是兀惹乌昭度(《辽史》卷十三,注10中已有说明),兀惹又和女真边境相连。本书卷八,本纪第八,景宗传上载:保宁七年七月(975年),“黄龙府卫将燕颇叛乱,派耶律曷里必讨之,九月,败燕颇于治河,遣其弟安搏追之。燕颇走保兀惹城”。显然兀惹在治河东,治河应在松花江南。《辽史》卷六十八,表第六,游幸表中记:重熙八年正月,兴宗“叉鱼于治河”,而卷十八,《辽史》纪第十八,兴宗传一载:重熙八年正月……兴宗“丙申,如混同江观渔。庚戌,叉鱼于率没里河”。这里两处记载的是同一件事,治河必是率没里河。兴宗从混同江观渔到治河叉鱼,历时十五天,能吸引皇帝叉鱼的河流决非小河。牡丹江市西有“治山”,治河或率没里河定是契丹人或靺鞨人、女真人称呼的牡丹江。兀惹则在牡丹江东岸。那么,铁骊国的位置也就十分清楚了。

综上可知,四个方面的论述结果,铁骊国的地理位置都指向一个地方——松花江北,呼兰河和通肯河东,汤旺河西,黑龙江南所圈围的范围内。也就是现在黑龙江省绥化、庆安、铁力、伊春、缓棱、海伦、逊克、嘉阴,至北安、孙吴、黑河以东的地方。

2、铁骊国的历史沿革

铁骊国的地方,过去曾是豆莫娄(大莫卢)的地方。《新唐书》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五,东夷传载:“开元十一年时,达垢在那河阴,涑末河之东,西接黄头室韦,东北距达末娄(大莫卢)”。达垢位于松花江北流拐向东流段往东的地区,被渤海吞并之后,属怀远府达州,其东北的便是达末娄,也就是豆莫娄。

豆莫娄存在期间为唐以前的时期。《北史》卷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二,豆莫娄传载:“豆莫娄国在勿吉北千里,旧北夫余也。在室韦之东,东至于海,方二千余里”。《北史》明确说室韦是在嫩江流域,豆莫娄国不也就很明白了吗?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中还说:“达末娄自言北夫余之裔,高丽灭其国,遗人度那河,因居之”。从史料中知,这时的豆莫娄东为靺鞨,西为室韦,三者并列而居,分别于室韦和靺鞨。

按《新唐书》(《旧唐书》与《新唐书》同)卷二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室韦传载:“室建河水东合那河,忽汗河,又东贯黑水靺鞨,故靺鞨跨水有南北部,而东注于海”。依这段话分析,现在的洮儿河东合松花江后又合牡丹江,再合黑龙江,而后东去入海。与黑龙江合后,分黑水靺鞨为南北两部,不应象有人所说在忽汗河前分黑水靺鞨为两部。

本传中还说,室韦“东黑水靺鞨”。这种说法将豆莫娄的地方给挤没了,而列传第一百四十五中又明确记载了豆莫娄国的具体位置,同一本书中有两种说法,似乎有明显的分歧。也许,这时的豆莫娄已经被黑水靺鞨所吞?

一个想法:有的历史学家把松花江流域的古代民族分为:东胡、室韦的蒙古系统,濊貊、豆莫娄的费雅喀系统,肃慎、靺鞨的通古斯系统。这三个不同语言系统的民族并列在松花江北,互相之间必然难于融合。南北朝时,费雅喀系统正在走向衰弱,在历史长河中举步艰难。豆莫娄夹在二强者中间,日子自然不会好过,特别是靺鞨们“常轻豆莫娄等国”(《北史》卷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二,勿吉传)。“后渤海盛,靺鞨皆役属之”,而大仁秀兴盛时,“颇能讨伐海北诸部,开大境宇”,“东北诸夷畏,臣之”(《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四)。所以豆莫娄国面临的现实只有一条路,就是灭亡。从《新唐书》和《北史》《魏书》《旧唐书》等资料分析,灭豆莫娄国者就是居于北部“尤为劲健”的黑水靺鞨。但这时,这块地方不能成为纯粹意义上的黑水靺鞨。《魏书》及《北史》卷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二,室韦传载:室韦“语与库莫奚、契丹、豆莫娄国同”。按其语言相近的道理说,豆莫娄应与室韦民族系统相同或相近,与靺鞨不同,豆莫娄与靺鞨的关系不可能比室韦好。也就是说,豆莫娄不可能完全地融入黑水靺鞨。待粟末靺鞨强大得建起渤海国,“开大境宇”时,称雄北部的黑水靺鞨必然会与渤海靺鞨争斗,并败于渤海。在它们的夹缝和空隙中,两靺鞨的中间地带上,必然会随之而产生巨大社会变革。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一个新的国家形式是很正常的现象。

也许,铁骊国就是在这时成立的。

豆莫娄源于夫余遗人北来,夫余源于索离人南去;北夫余人在兵戈威逼之下,北渡松花江重回故国时,江北也不一定是纯粹的古索离人,再经过黑水靺鞨的重新组合,渤海靺鞨的外力作用;豆莫娄遗人们建立一个和祖先索离国有相同发音的铁离国,与从夫余产生出高离(丽),也许是同出一辄。

在这块土地上,最早出现的国家体系应该是肃慎,《史记》、《后汉书》等许多作品都证实了息(肃)慎的存在和它的位置,都表明肃(息)慎是最早在松花江南存在的国家形式。史料中记载,唐虞时期一直到西周,约一千五百年间,都有肃(息)慎与中原大国相联系的史实,也可查知他们一直在松花江南繁衍生息。可是,在北方漫长的冬季江河封冻时,松花江南北统成一体,他们能够不远万里到中原,就必定能涉足数里之隔的江北,因为那时候,息慎北方再无任何国家的记录。可以断言,至少在西周以前,松花江北铁骊国这块地方所属的国家形式应该是息慎。

不管叫他们息慎还是肃慎都是一回事,因古人发音时“息”、“肃”同音(见《康熙字典》未集聿部肃字注),所以中原人称其为肃慎,而司马迁在《史记》中更正为息慎。

从《后汉书》和《三国志》中,对夫余国的说法知:松花江北这块地方在息慎之后,也许中间还有其它衔接的国家形式,但有据可查的应该是索离国。索离国何时在这块土地上消失,未可知晓。夫余国从索离国分出来,这是在东周至秦汉之间的事。

高丽人灭夫余,而致夫余遗人北渡松花江则应始于西汉前期。高丽王“朱蒙死,子如栗立,如栗死,子莫来立,乃并夫余”,这是《北史》卷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二,高丽传记载的。但在本传中又说,在北魏正始年间(504-508年),高丽王向北魏宣武皇帝奏曰:“今夫余为勿吉逐”,“惟继绝之义,悉迁于境内”。这两个时间前后相差五六百年,“并夫余”并非灭夫余,高丽在西汉初时,不过是将夫余置于自己管辖势力内。所以夫余的黄金由高丽拥有,但后来夫余被靺鞨(勿吉)驱逐,致使高丽将夫余人迁于境内,则是夫余人最后的期限。在靺鞨逐,高丽迁的情况下,既有人南迁,也必有人北迁,所以这五六百年的时间应是夫余人北渡松花江的始末时间,也就是豆莫娄国成立的时间。

渤海大仁秀“讨伐海北诸部,开大境宇”时,是唐元和年间。豆莫娄国至少存在了三个世纪,也许是八个世纪。铁骊国则最晚自九世纪初到十二世纪,直到跟随女真人建立大金国后,接着灭辽,灭宋,直到把自己完全融于大金国的女真民族中,铁骊方不复存在。

显然,在铁骊这块土地上,从上古至西周属于息慎国,从秦汉或东周往后为索离国,西汉时应该是北夫余人,从西汉或北魏至隋、唐前、中期至少到唐元和年间是豆莫娄。在唐开元至元和数十年间,也许有一段黑水靺鞨统治时期,唐元和年以后便是铁骊国了,直到金后期。

《北史》豆莫娄传中“其人土著,有居室仓库”,说明豆莫娄人以定居为主,与游牧民族有明鲜区别。这块地区的前人是这样,后来的铁骊人是肯定会受其影响的。

3、 铁骊国的政治与军事

《辽史》中记载,辽国详尽地规定了各属国、部族的官职设置和职位级别。国内部族设节度使、刺史等,国外部族和属国设王位,有宰相等官职(详见《辽史》百官志)。铁骊这个属国由于很受辽国重视,必然按照辽国的规定,设置自己的官僚机构。《辽史》中,明确地把铁骊国列在附属的59个国家之中。

当时,辽国内还有52个部族,150多个州、城,200多个县和五京六府等。在“百官志二,北面属国志中”载:“辽制,属国,属部官,大者拟王封,小者准部使”。后面列出18个“大王府”和诸多的王府,铁骊国则是列在“王府”之中;可见,铁骊国王属于二等王爵。

《辽史》卷二十,本纪第二十,兴宗传三载:“铁骊仙门来朝,以始入贡,加右监门卫大将军”。《辽史》志第十六,注解中说:“仙门似是铁骊酋长名”。“右监门卫大将军”这个封号相当于二等王爵,是辽南府诸卫职名中的官衔,“准部使”。虽然官职不太高,但一个属国酋长授朝庭官职,也足见铁骊国在辽国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当然,辽国授予铁骊王的官衔与铁骊国的实际国力不一定相一致,只能说铁骊国在辽国人的眼里是有相当份量的,他们才把辽国朝庭官职封给铁骊这个属国。

在《辽史》中,天显十二年(937年)九月,太宗曾“遣使高丽、铁骊”。说明铁骊自天显年间就很受辽国重视,也许与它的军事作用有关。

《辽史》卷三十六,志第六,兵卫志下载:“辽属国可纪者五十有九,朝贡无常,有事则遣使征兵,或下诏专证;不从者讨之,助军众寡,各从其便,无常额。”

《辽史》百官志二载:长春路设有“黄龙府铁骊军详稳司”。这种设在辽国境内的官僚机构的设置,在当时是为数不多的,都是辽国较重视并有一定实力的国家或部族。

重熙九年(1040年)“十一月甲子,女真侵边,发黄龙府铁骊军拒之”(《辽史》卷十八,本纪第十八),这是为辽国保卫边疆的重大军事行动。女真侵犯辽国边境,兵力是不会弱小的,否则也不会纳入到“史册”之中来!而铁骊军能“拒之”,也足见铁骊军的战斗实力了。且铁骊曾先后两次送兀惹人百户和16户给辽国,说明铁骊是与兀惹战争中的胜利一方。

4、铁骊国经济状况

铁骊国在归附契丹国的188年中,总共向辽纳贡34次,从公元926年首次进贡起,至1101年最后一次;其中,最多一年贡三次,是统和十年(992年)的事;而在954--991年,近四十年间,没贡一次。

辽圣宗开泰七年(1018年),“三月辛丑,命东北越里笃,剖阿里,奥里米,蒲奴里,铁骊等五部岁贡貂皮六万五千,马三百”(《辽史》卷十六,圣宗传七),这个数不是五部贡品总和,而是每部各自的纳贡数量。从这些贡品看,铁骊人以狩猎为主。但这块土地上,自古就已经发展了农业,《北史》豆莫娄传载:“其人土著……地宜五谷,不生五果……饮食亦用俎豆,有麻布”。其西部的室韦“颇有粟、麦及穄……有曲、酿酒”,《新唐书》黑水靺鞨传说:“畜多豕,无牛羊。有车马,田耦以耕,车则步推,有粟麦”。也就是说,松花江以北的土地上自南北朝时期以来,农业生产就很发达,到铁骊国时期,它的农业决不会退缩。

《辽史》卷六十,志第二十九,食货志下载:“雄州,高昌,渤海亦立互市,以通南宋、西北诸部、高丽之货。故女真以金、帛、布、蜜、蜡诸药材及铁离、靺鞨,于厥等部以蛤珠、青鼠、貂鼠、胶鱼之皮、牛羊驼马、毛罽等物,来易于辽者,道路襁属”。可见,铁骊的市场交换活动是很活跃的。

在《高丽史》中,多次记载铁骊国派女真、靺鞨等人与高丽联系,甚至“请历日”等活动。很明显,这些活动都是平常的商务往来关系。说明,铁骊国的商务活动是十分活跃的,他们能委托女真、靺鞨等人去高丽国,就一定能与松花江沿岸的其它各国和部族相互通商。

辽国铸造铜钱流行于市上,北方各国、甚至南方宋朝也与辽国有密切的商务往来。铁骊这样重视商务交流的属国,必有铜钱流行,甚至自己发行货币,至少是用辽国的铜钱流行于商务活动中。

5、铁骊的文化及语言、风俗

至今未见铁骊国的志书或史记,说明他们文化比较落后,不重文书。《辽史》卷十五,圣宗传六载:开泰元年(1012年),“八月丙申朔,铁骊那沙等送兀惹百余户至宾州,赐丝绢。是日,那沙乞赐佛象,儒书,诏赐护国仁王佛象一,易、诗、书、春秋、礼记各一部”。那沙显系铁骊国的重要人物,从他乞赐的这些东西看,铁骊人使用汉字或契丹文字,推崇儒学,信奉佛教,缺少儒书。

前面说过,铁骊故国豆莫娄的语言与室韦、契丹等国相同,属于蒙古语系。但豆莫娄的故国北夫余属于濊貊人的费雅喀语言系统,它又曾受到通古斯语系的靺鞨人轻视和统治,所以铁骊国的语言应该是很复杂的“大杂烩”。

在历史书籍中,对辽金时代东北各民族的服饰,装束多有说明,铁骊人不可能与其有太大的差异,但因其地理位置较远,应有民俗落后的一面,更近于原始性。其民间以麻布、兽皮衣为主,男子散发或编发,女子束髻,饮食有豆、酒、生活定居,户有仓库,睡火炕。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活动中,萨满教的巫师作用缺之不可。家有人死,缠裹尸体,置于林间或特制棚上,三年后,肉腐葬骨。

契丹国于统和十二年(公元995年)实行祖冲之的《大明历》,讲究24节气,有正旦、人日、三月三、五月五、九月九、射猎、腊祭等节日。铁骊从属契丹多年,这些民俗节日,农作节气也必定与契丹(辽)国相同。《高丽史》说,(公元1030年)铁骊向他们“请历日”,也可证明这一点。同时,他们必与辽国一样对佛教和道教十分崇信。从这些方面看,铁骊国的文化发展也一定是很进步的。

6、其它

在辽国200年的历史记录中,没有辽国讨伐铁骊国的记录,也没有铁骊国侵犯别国或别部族的记录,这可能与铁骊人平和待人、不为寇盗有关糸。

铁骊国在辽天庆四年十二月,不堪辽国的欺凌,叛入女真,成为金铁骊部。第二年(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起了大金国,十年后金国彻底灭掉辽国,同时又灭掉了北宋,直打到长江流域。在这屡屡战迹中,必定都有铁骊人的功绩。

铁骊为国至少二百多年,曾在黑龙江省这块土地上辉煌过,它比渤海、辽、大金等国存在时间都长。是因为它一直处于从属地位,而被历史无情地埋没,只在一些史书附带的笔墨中留有少许蛛丝马迹。实在可惜,可叹。

《礼·月令》有“孟冬驾铁骊”句,文中铁骊是指两匹黑色马拉的车。《说文》中视铁为黑金,铜为黄铁。铁色黑,给人以兵、坚、寒的感觉;骊字是纯黑色、美丽的马,也有成双、并驾的两匹马车的意思。应该说,铁骊是一个美好的名词。但是回顾历史,也不难看出古代中原文人和统治者用铁骊代铁离当然有其寓意,很象那些对北方民族的习惯称呼,如:濊貊,猃狁,蠕蠕,靺鞨等,具有畜类的贬意成份。

然而,时移事异矣。但愿能够发掘出铁骊国的遗踪,拂去其尘埃,让它为世人所识,为黑龙江省的历史增加些它本来就应有的光辉。

有记载的铁骊国大事纪

年份
主要事件
备注

历史沿革
古索离、北扶余、乌丸、豆莫娄之后

地理位置
东女真人、北黑龙江、西室卫各部、南渤海国(松花江)

唐朝时期
独立,不能直达唐朝,与唐无往来。
与日本、高丽等国无往来

从未归渤海国管辖
渤海未扩大到松花江北

926年2月

辽天显元年
与高丽、靺鞨、濊貊等国向辽国纳贡,降辽。
元月,辽太祖破渤海国

931年10月
向辽进贡
927年辽太宗继位

933年7月
向辽进贡

937年11月
向辽进贡
辽国“遣使铁骊”

938年2月
向辽进贡

939年11月
向辽进贡

941年2月
向辽进贡

942年4月
向辽进贡

943年
6月、11月,两次向辽进贡

945年11月
向辽进贡
947年辽世宗继位

951年12月
向辽进贡
951年辽穆宗继位

952年3月
向辽进贡

953年3月
向辽进贡

974年

969年辽景宗继位

(954—991)

近40年未向辽国纳贡

992年
分别在3、7、10月份,三次向辽进贡
982年辽圣宗继位

994年11月
向辽进贡

995年
7月13日,兀惹乌昭度、渤海燕颇入侵铁骊,辽派奚王和逆奴到铁骊征讨,12月向辽贡鹰马

996年6月
向辽进贡

997年6月
向辽进贡
经常侵犯铁骊国的兀惹国王武周向辽国投降

998年5月
向辽进贡
999年,辽建宾州,迁兀惹户居之

1002年4月
向辽进贡

1003年3月
向辽进贡

1005年4月
向辽进贡

1012年8月
铁骊国送兀惹国百余户居民给辽国,辽皇赐丝绢;同时,那沙等乞赐佛象、儒书,辽皇诏赐——护国仁王佛象一个,易、诗、书、春秋、礼记各一部

1014年1月
向辽国进贡,2月使女真万豆来去高丽
(显然,不能直达高丽)

1018年3月

辽命铁骊等5部岁贡貂皮65000张、马300匹

1019年1月
向辽国进贡,遣黑水阿天闻带土马去高丽
高丽遣使到铁骊国

1020年

辽重置黄龙府控铁骊等

1021年
遣人带方物去高丽
与高丽关系显然是通商

1022年5月
向辽进兀惹16户

1029年
遣人带貂皮去高丽

1030年
使女真计陁汉带貂鼠皮去高丽,请历法
以后,铁骊多次与高丽交往

1031年

1031年辽兴宗继位

1032—1055

辽国设祥州,安置铁骊户

1040年11月
发兵抗击侵犯辽国边界的女真兵

1047年10月
国王仙门去辽,辽皇封其为右监门卫大将军

1055年

1055年辽道宗继位

1082年1月
在松花江边,与五国部一起向辽皇贡方物

1100年12月
向辽进贡

1101年7月
向辽进贡
1101年辽天祚皇帝继位

1112年2月
与松花江沿岸各属国及部,一起在松花江边晋见辽皇。

1114年12月
投降金国,为金铁骊部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4cc5330100gv6a.html

第2个回答  2010-02-03
铁骊
亦作铁离、铁甸。《辽史》中有时以其代五国部中的越里吉,《金史》中有时将其写作铁勒,皆为修史者误书。其先人为唐初黑水靺鞨铁利部民,后归服渤海,渤海国置铁利府,926年元月辽攻取渤海王城,二月,即遣使向辽纳贡。在契丹贵族将大批渤海人南迁时,其民有一部分被分散移居今辽宁省沈阳市西南、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东的西拉木伦河旁和吉林省农安县等地,大部分稍向西徒,分布在今黑龙江省铁力县一带。辽代的铁骊,主要是指西徙的部分。以狩猎生产为主,也喂养马等家畜,1012(辽开泰元年),其使那沙向辽圣宗乞求佛像、儒书,圣宗“诏赐护国仁王佛像一,易、诗、书、春秋、礼记各一部”。其上层已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为辽属国之一,辽置铁骊国王府,以其首领为王管理其民;又在黄龙府设铁骊军详稳司,统领其兵马。自926年至辽天祚帝朝,屡向契丹贵族贡鹰鹘、貂皮、马匹等方物。常与兀惹人作战,并将俘获的兀惹户献于契丹。
1114年其王回离保率部众归附女真。
1130年(金天会八年),金太宗吴乞买以铁骊人突离刺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逐渐融合于女真之中。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05
没有,是铁骊县

铁力市(原名“铁骊”,1956年更名为“铁力”),是黑龙江省伊春市下辖的县级市。因此地为古代的铁利府与铁骊部而得名。面积6620平方千米,人口39万。邮政编码152500。市政府驻铁力镇。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12-13
现在是铁力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