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有什么深刻含义

为什么道家学派仍把这段奉为经典?有人说庄子最后是什么“诡辩”?什么“偷换概念”?我觉得根本就是扯淡,任谁都能看出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心态上庄子都彻底的输了。他的回答根本就是没有逻辑的狡辩,说得难听点,像是泼妇骂街一样无理。到最后不仅在心智上输了,在风度上也输了。(这样看来,谁是凤凰谁是乌鸦?) 不明白的是为什么道家学派的后辈仍把他们祖师爷出糗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
之前惠子问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快乐呢?)庄子答道“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后来庄子又说也就是某些人所谓的诡辩说,“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我们从头再说,你问我,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你既然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我是在濠上知道的!)改变问题含义,有人说这是偷换概念,为什么要偷换概念?因为在之前的概念上他输了。有人又会说,那既然偷换成功了,就证明他赢了呗。错!按照庄子”偷换“过来的概念推论的话。他还是输。因为他之前也说过,”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既然已经知道了人家知道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还问人家?人家也是在濠上知道的。所以,庄子输了,输的一塌糊涂,不金输掉了口才还输掉了风度,一代大师,有辱斯文。

问这个问题不是贬低一个伟大学派的祖师爷,老庄思想,博大精深,但再伟大的人也有迷糊的时候,孔老夫子不就被俩小孩问住了吗?就是不明白所以才要问。求高智商前辈打脸。

不要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人,要从不同角度出发,换一种眼光看待事物。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味在其中。

整个文章中庄子与惠子之辩以鱼之乐展开。原文如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哪里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扩展资料

庄子主张是"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

就像“一棵难看的树被认为无用,有一个木匠要找一棵树作房梁,但这棵树太弯了,没法做房梁;第二个木匠找树做磨的握柄,要弯的,但这棵树太难看了,又没办法;第三个木匠要做车轱辘,但这棵树长得不行,从某方面讲是无用的。

但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正是因为它的“无用”,这棵树才逃脱了被砍倒的命运。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即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之人认识境界。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

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又名《华南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分为:外篇,内篇,杂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13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8
你都能看出来庄子输了,最后是诡辩了,难道庄子自己不知道吗?你是真认为庄子比你都傻、比你都愚蠢吗?所以这段文字肯定有超出表面的深意。庄子表达的是万物同一,鱼和人是一样的,万物平等,所以庄子才知道鱼的快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1-23
你觉得是没有逻辑的狡辩,奈何这就是诡辩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