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鸭怎么养?

如题所述

雏鸭饲养管理
1、雏鸭选择
育雏的季节须仔细考虑,特别是稻鸭共栖模式,应选择最佳的育雏季节,以取得最好的生产效果和经济效益。稻鸭共栖的鸭苗主要是春雏和夏雏,秋雏和冬雏不作选择。
①春雏
指3-5月份孵出的雏鸭。春季气候逐渐回暖,阳光充足,对雏鸭生长有利,成活率和强健率高,到中鸭阶段,由于气温适宜,舍外活动时间长,体质好,生长增重快。稻鸭共栖的鸭苗应选择春雏,育雏结束正好与水稻栽插相衔接。不过春雏须注意做好保温工作,而且春季多雨高湿,气候多变,疾病容易入侵,处于炎热夏季的育成期要做好防暑遮荫等工作,所以管理须仔细认真,把各方面的工作都做得充分和完善。
②夏雏
指6-8月份孵出的雏鸭。此时高温高湿,雏鸭食欲差,生长发育受影响,成禽的生产力较低,且防暑降湿工作量大。不过,夏雏一般不需供热保温,作肉用商品鸭时只要适当做好防暑工作,饲养成本不会很高。
③秋雏、冬雏
秋雏是指9-10月份孵出的雏鸭。冬雏是指11-12月份孵出的雏鸭。与水稻种植在季节上不相适应。
2、育雏方式
根据现有鸭舍的具体情况,可采取多种育雏方式。针对稻田养鸭的具体情况,应集中育雏后,再分散下田放牧。介绍其中几种方式:
①平面地面育雏
即直接在鸭舍地面上铺厚垫料,如刨花、粗木削、干禾草、干砂等,在其上育雏,定期清理更换垫料,使之保持清洁干燥,此法简单易行,成本不高,但不易控制疾病,育雏效果一般。
②半地半网育雏
即鸭舍1/3地面铺设离地网面,另外地面不铺网,只铺垫料。饮水全部放置在网上,这样舍内地面保持干燥。注意斜面坡度须小于250。此法成本适中,且利于清洁工作,效果较理想,所以比较常用。
③纸箱育雏
利用普通大一点的硬纸箱,将雏鸭养于其中。此法在暖和天气时不用热源供温,可自温育雏,大大降低保温费用,且简单易行,投资小。但须注意保持干燥、卫生和通风,常在纸壁凿孔以通气,需适时分群转移,随着雏鸭逐渐长大,逐步将部分鸭移出至其它纸箱或育雏舍,使其饲养密度适中并逐渐脱温。因此法受天气影响较大,工作繁杂,育雏数量有限,适合小规模养殖。
3、饮水和饲料
①饮水
雏鸭出壳后24小时内一定要饮到水,一般做法是,将雏鸭放入1厘米深的浅水盆中几分钟,让雏鸭湿脚和饮水,即通常所说的“点水”。水质必须新鲜、清洁、水温接近室温,随着日龄的增加,雏鸭的饮水量加大,经常清洗饮水用具和换掉脏的饮水,装入新鲜的水。
②开食
在雏鸭出壳后24-28小时内,当全部雏鸭饮到水后,让雏鸭开食。最迟也不能超过36小时。雏鸭开食后的最初几天,应采用“少喂多餐”制,即每天喂7-8次不等,每次喂量很少,但须保证雏鸭吃饱。以后让雏鸭自由采食,自由饮水,晚上不设人工光照。
③饲料饲喂
雏鸭饲料宜新鲜、清洁、营养、颗粒大小适中、适口性好、易于消化的饲料。雏鸭在10-15天期间,每羽鸭用全价饲料500克分供食,在饲喂过程中拌加少量米饭。然后,用米饭加稻谷、碎玉米等谷物类饲料喂到体重75克以上,可放入大田。
4、一般管理
①通风  绝大多数开放式鸭舍是以调节舍内的温度和湿度为主要标准来进行通风换气的,靠开闭门窗的多少和开闭时间的长短来控制通风。窗户应设在高处,即使风吹不到鸭身,又利于排除较热较轻的废气。同时,防止贼风和温度波动引起雏鸭感冒和生长不良。追答

②密度
通常雏鸭群以400-1000只为宜,地面平养时,第一周龄每平方米20只左右,第二周龄14只左右,第三周龄以后不应多于10只;网面平养和地网结合饲养时密度可大些,最多可多养1/3。
③温度
雏鸭生长须适宜的温度,要避免室内温度大幅度升降。1-3日龄,温度为28-30Cº;4-6日龄,温度为24-26Cº;7-10日龄,温度为20-23Cº;11天以后类推。前期当室内温度低于20Cº时,可用红外线灯或电热板供暖。注意防止鸭子堆集,并及时疏散。
④湿度
充雏时适宜的相对湿度为56-70%,这和雏鸭出孵时机器内湿度接近,可避免雏鸭因呼吸干燥空气而散发体内大量水分,影响机体正常功能。
⑤光照
雏鸭开食后,采食量小,采食速度慢,为了保证雏鸭有足够的采食和饮水时间,一般在最初3天采用全天24小时光照,即晚上增加人工光照,光线强度以雏鸭能看见饲料和饮水为宜。
⑥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的程序和种类在各地区是不同的,这取决于当地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状况。最好由禽病专家进行调查,制定好免疫接种计划并严格执行。
⑦适时淘汰
由于稻田养鸭主要在自然的粗放条件下进行,鸭群必须健康。应当适时淘汰健康状况差、生长不良的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5
1、开食:第一次喂食称开食。一般用碎大米放在沸水里焖煮一会儿,盛出用清水漂洗沥干,以不生、不硬、不烂、不粘、不烫为准,撒在塑料薄膜或芦席上,让雏鸭自由采食。雏鸭开食后第3天应及时开荤,喂些剁碎的小鱼、河蚌肉、蚯蚓等,蚯蚓要洗净泥土,用开水浸泡片刻,切细拌碎米饭喂给。雏鸭的青饲料以水草中的槐叶萍、绿萍或其他嫩菜叶为主,切碎后喂给。在开食后的一周内,搭喂少量切碎的韭菜或蒜苗,可预防胃肠疾病,提高成活率。2、潮毛:又称试水或点水。雏鸭在开食前要先潮毛。一般在购进当天或第二天见雏鸭能快步行走、有觅食行为时进行。方法是把雏鸭捉在篮子里,每次30-50只,在气温适宜时,将鸭篮直接放入河水中,以水淹没鸭脚或腹部刚接触水面为度,让雏鸭饮一些水,嬉游5-10分钟,以适应水性。当雏鸭有一半绒毛潮湿时,即可离开水面。若遇气温较低的日子,可在鸭棚内盛半盆水进行潮毛。对不会潮毛的雏鸭,应把鸭压入水中数次,然后,将雏鸭散放在干草上,在阳光或灯光下理干绒毛,便可开食。3、保温:7日龄内的雏鸭,体温调节能力差,管理不善易引起死亡。雏鸭生长的适宜温度是:7日龄内为29℃左右,8-14日龄25℃左右,15-20日龄不低于20℃,22-28日龄不低于16℃。在自然温度条件下育雏,应结合分群管理,借助棉被、棉絮、毯子等保温,尤其在夜间或天气骤变时,必须加强管理,防止受凉或受热。4、适时喂饮:20日龄内的雏鸭,每天喂食6-7次。从天刚亮到23点;20日龄后,每天喂食5次,从天刚亮到20点,每次间隔时间大致相等。白天喂食后,一定要放水,晚上喂食后,要给饮水。放水或饮水每次10-15分钟,然后上岸理智志、干毛,进棚休息。总之要使雏鸭吃饱、饮足、嬉畅,切忌饥饱无常。严防打堆:雏鸭夜间常常喜挤聚在一起睡眠,弱雏易压死,或受热“出汗”(鸭和其它家禽均无汗腺,“汗”是呼出的水汽遇冷凝结在绒毛上的水珠)。雏鸭的尾脂腺尚不发达,放水时容易湿毛,如遇阴雨天,易生病冻死,应尽可能暂停放水。详情
    官方电话
第2个回答  2019-01-14
1.做好育雏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备足新鲜优质的全价饲料。其次,育雏室、饲养用具和必要设施要配备齐全,保证每羽雏鸭都能吃到饲料和饮水。再次,育雏室、饲养用具等要用2%烧碱水进行消毒,干燥后用清洁水冲洗干净。最后,育雏室熏蒸消毒。
2.先饮水后开食。

雏鸭出壳后没有饥饿感,在出壳后24小时后雏鸭绒毛已干,活泼好动,常发出“嘎嘎”的叫声,并开始活动互啄,这时就要先喂水后开食。若雏鸭精神倦怠,眼睛半开半闭,不愿活动,此时已超过开食时间。雏鸭开食过早,容易损伤消化器官,影响雏鸭健康;开食过迟,营养供应不上,不利于生长发育。因此,雏鸭开食的最好时间是在出壳后14—24小时之间。

要先饮水再开食。在饮水中加适量葡萄糖或维生素C,能促进肠胃蠕动,清理肠胃,促进新陈代谢,加速吸收剩余卵黄,增进食欲,增强体质。若在饮水中加入1%。的高锰酸钾,还可起到肠胃消毒作用。
3.把握饲喂方法与次数。

雏鸭的消化机能不健全,故而饲喂雏鸭时,每次不宜过多,只喂六七成饱,若一次喂得过饱,易造成消化不良,雏鸭胃肠容积小,而消化速度快,如果喂食次数过少,使雏鸭饥饿时间长,就会影响雏鸭的生长发育。

14日龄内的雏鸭在自由采食的情况下,采食的食糜5分钟就可达到十二指肠。2小时开始排粪,4小时排空,喂食间隔时间超过4小时,雏鸭就处于饥饿状态。一般地说,雏鸭越小,食量越少,喂食次数越多。在育雏初期要做到少喂料、勤添料,日喂6—8次,加喂夜餐1—2次,以促使雏鸭活动。
4.注意保温。

温度是培育雏鸭的主要技术措施,只有温度适宜,雏鸭的体热消耗少,生长发育快,成活率才高。1—3日龄32—34℃,4—6日龄28—30℃,7—10日龄24—26℃,11—13日龄20—22℃。温度逐渐降低,每天温度变化不超过2℃。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升温或降温要以雏鸭的行为表现为准,尽量满足雏鸭对最佳温度的要求。如在温度过低时,雏鸭怕冷,会靠近热源扎堆,互相取暖,往往造成压伤或窒息死亡;温度过高时,雏鸭远离热源,张口喘气,饮水量增加;温度正常时,雏鸭精神饱满,活泼,食欲良好,饮水适度,绒毛光亮,伸腿伸腰,分布均匀,静卧无声,吃食、饮水、排泄正常。
5.饲养密度和分群。

雏鸭的饲养密度要适宜,饲养密度过大,会造成鸭舍潮湿、空气污浊,引起雏鸭生长不良等后果:密度过小,则浪费场地、人力等资源,使效益降低。网上育雏时较合理的密度是:1—7日龄25—30只/平方米,8—14日龄15—25只/平方米,15—21日龄10—15只/平方米,22—28日龄8—10只/平方米。地面育雏密度应降低一倍。同时,注意冬季密度大些,夏季密度可小些。

合理分群:按每群200—300只进行分群饲养,同时对小鸭、弱鸭、病鸭挑出来单独精心管理。
6.保证通风换气。

雏鸭新陈代谢旺盛,鸭排出的二氧化碳及粪便和残料分解产生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就会危害雏鸭健康,严重时会造成雏鸭氨中毒而大批死亡。因此,要随时保持育雏室的空气流通,合理的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排除室内多余水分,保持鸭舍干燥清洁,改善鸭群生活环境,达到促进鸭只健康快速生长的目的。
7.做好疫病防治。

搞好消毒:注重鸭棚及环境的消毒,以及料槽、饮水器的刷洗、消毒,选择2—3种不同的消毒剂交替使用,防止细菌产生抗药性。

预防用药:重点预防雏鸭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支原体病,1—7日龄用抗菌药物预防,但一定要使用敏感药物。

疫病预防:作好鸭瘟、鸭病毒性肝炎、鸭传染性浆膜炎、禽流感疫苗的免疫工作。注射疫苗时,加饮电解多维或维生素C粉拌料。注苗前后应停用抗菌药物1—2天。
第3个回答  2020-04-13
雏鸭出壳后7日龄内,室温应保持在27~31 ℃;7日龄后,每天可降温1 ℃;15日龄后保持在15 ℃左右;20日龄后即可按常温饲养
第4个回答  2019-03-01
(1)掌握合适温度,切忌忽冷忽热 由于雏鸭御寒能力弱,需要外界温度稍高些,一般出壳后1~3日龄为28~30℃;4~6日龄为26~28℃;7~10日龄为24~26℃。随着日龄的增加,室温可逐渐下降,至4周龄时,可以常温饲养,但温度一定要平稳,切忌给温忽高忽低,以免影响雏鸭生长发育,招致疾病。
(2)及时分群,严防打堆 育雏期间,常因温度管理不合适,雏鸭互相堆挤,致使部分雏鸭被闷死或压死。特别是在寒冷天气和下半夜,要注意观察雏鸭动态,及时赶堆。对于饲养量大的鸭,要及时分群,可按大小、强弱、年龄等不同分为若干小群,每群300只左右,一周以后再进行调整一次。
(3)从小调教下水,逐步锻炼放牧 开始1~5天,可以在室外铺一张尼龙薄膜,四边垫高,中间倒上清水,水深2厘米左右(水温不宜太低),再把鸭放进去。用此法锻炼下水,5日以后,就可以让其自由下水活动了。下水时间,开始时每天1~2次,每次约5分钟,一周以后增加到3~4次,每次5~10分钟,以后逐渐延长时间。注意每次下水上来后,都要让雏鸭在无风温暖的地方,梳理羽毛,待羽毛干后再赶回舍内。
雏鸭能够自由下水活动以后,即可进行放牧。开始宜在鸭舍附近放,待其适应以后,可慢慢延长放牧路线,选择理想的放牧环境。放牧的时间,开始时每次20~30分钟,以后慢慢延长,但不要超过2小时,放牧的次数也不要太多,雏鸭阶段,每天上、下午各放牧一次。
(4)搞好清洁卫生,保持圈窝干燥 要经常打扫舍内外卫生,保持鸭舍圈窝清洁、干燥;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勤换垫草,清除粪便;喂料用具每次用后要清洗干净,并经常消毒,饮水要清洁,病雏、死雏不能乱扔,要及时隔离或深埋,防止疫病传播。详情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