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卫有哪些历史名人、历史古迹,流传着哪些历史故事?

安东卫就是四大卫之一的那个
不是这个,我是说安东卫有哪些历史名人、历史古迹,流传着哪些历史故事。不是由来什么的

  日照市安东卫,是一座具有六百年历史的海防古城。它位于日照城南四十公里,居绣针河口北岸,濒临黄海,地势险要。雄伟峭拔的老爷山、官山、笔架山(又名口亚山)、岚山、炮台山等,面海而立,从北、东、东南三面环抱卫城。登高而望,卫城东枕老爷山,西傍绣针河,南临沧海,北锁官山。东海三岛(车牛山、平山、达山)横卧海涛之中,西北重峦迤逦如屏似画,实为鲁东南海隅胜地和军事要冲。
  据史籍记载,安东卫,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时代为纪障城。《春秋.左传》中记载“鲁昭公十九(前523)年秋,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障”。《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一,“日照县”条下说:“纪障在南九十里,今安东卫故城”。《日照县志》(光绪本)也说:“莒邑东海,赣榆东北,有纪障城,今安东卫即其地”。卫城东,今有教场地名,相传为战国齐将孙膑,在此操练兵士,著作《兵法》,但尚未见于史书。安东卫明代以前的历史和建置沿革情况,因史籍湮没,暂时无法考证。今将明代以来的概略介绍如下:

  一、“安东卫”命名的由来

  据《安东卫志.里至篇》记载:“卫去海五里,按字义,‘卫’围也,防也。京师之外,屏一方之保障,东海汛地,设卫最多,而安东方者,莫逾于此,故名。”“卫”是明代的军事编制,每卫五千六百人,都设在要害地区。可见安东卫是以其地理位置和在军事上的重要性而命名的。

  二、“安东卫”的建置时间

  明代定鼎之后,因倭寇窜扰,遂在沿海各军事要地,设置很多卫、所,计有防海卫、防运卫十九处和所十五处。所由卫领,卫由都司领,皆属中央五军都督管辖。安东卫,就是明初十九卫之一的防海卫,可见“安东卫”之名,最迟在明初已经出现。至于建置的具体年代,诸说不一。《日照县志》(光绪本)说:“于县南九十里置安东卫”,注作:“洪武十七(1384)年置”。《安东卫志.建置篇》说:“建自洪武季年”。县人丁恺曾著的《西海徵》(乾隆二十三年本)记有:“明志以安东卫为洪武三十五年置,非也。“经查阅明代的纪年表,洪武在位只有三十一年,即1368年至1398年。所谓洪武三十五年,可能是明志把“建文”四年并入而得。建文四年,是惠帝朱允文国破身亡的一年,焉能顾得设置卫、所之事?安东卫儒学署李甫在《卫志》序言中说:“洪武十有六(1383)年,日本陆梁,出没剽掠,不可控制,始命信国公汤和,于东海诸边,严设城堡,辖隶臬司(即按察使),选练墩卒,棋布守御,倭寇始而得戢安东遂成重地。”据此,安东卫的设置,当在洪武十六、七年,与光绪本《日照县志》注文所记,庶几相符。

  三、明代设卫的原因

  明朝立国之后,倭寇屡犯中国沿海各地,始犯辽东,继犯江浙,后犯山东。日照乃山东海防前哨,而安东又为山东东南门户。在安东设置防海卫,当然是为了防御倭寇入侵。洪武初年,太祖派使臣赵秩,诏日本来中国献贡,由此日本成了中国的朝贡国。日本以献贡为名,船舶往来于海上。洪武十三(1380)年,丞相胡惟庸暗通日本,同日本僧人如瑶勾结谋乱,并训练盗匪百余名,借朝贡献巨烛,内藏火药兵器,伏匪兵于贡船中。事情败露以后,胡惟庸伏法被诛。朝廷痛斥日本暗通奸臣,遂即绝其朝贡,中断往来。由此以后,倭寇时常窜犯我沿海各地,烧杀抢掠,民不聊生,官府无法遏制。洪武十六年,朝廷乃命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等大臣,巡视东海沿岸数千里,拟在要塞地区设置卫、所,以便防倭御寇。不久,设立安东卫,置行都司(为省级最高军事执掌机关)、指挥使(统率卫兵之首领)、辖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一千二百人为千户所,所辖百户所为一百二十人),前所、左所均驻安东卫城,后所驻卫城东北九十里,名曰石臼寨,后称石臼所,有专城,实为分汛要地。明代天顺(1458-1464)年间,调中所去天津卫,调右所去徐州卫。属安东卫的只有前、左、后三个千户所,每所都设正副千户、百户等职。明代、安东地属青州府,设通府(负责地方行政之长官)、通判(处理政务的官员)、经历(管地丁银两出纳文书的官员)、教授(负责学署课试的学官)、训导(协助学官教育生员的官员)等职。清初,罢军操更官制,乃由兵部选守备(武官,卫的军政长官)任安东卫事,凡城池、民社、学校、钱粮,均与州县相同,仍设经历、教授、千总(武官)和百总各一员,石臼所千总一员。顺治十五(1685)年,总督张铉锡查海防亲至安东卫,特立安东卫都司营,专守本卫汛地。康熙五年(1666)裁掉卫千总、百总和石臼所千总各一员。乾隆九年(1744)裁卫并于日照县,其地亩、钱粮、学校、庄屯、庐舍,就其座落分别归属诸城、日照二县,原卫守备、教授、经历等职一并裁掉。仍存安东卫籍和安东卫营,城池由安东营管理,营设都司一员、卫千总一员、日照把关(次于千总之武官)一员、把总一员、莒州把总一员。夹仓巡检司于乾隆八年移到安东卫,其张洛、涛雒、岚山、官草汪隶属巡检司。夹仓、金家沟、石臼所、龙汪等海口,属县衙典史(掌管缉捕、监狱的吏员)。

  四、卫城建筑

  据《安东卫志·形胜篇》载:“原建城卜基于今卫城北十里之坊口,遗迹尚存”。何时移于今之安东卫地,其说有二:一说是洪武之季时。康熙十年卫守备赵双壁,在《卫志·文昌阁序》一文中说:“安东卫城,建自旧明洪武之季时……汤信国巡视抚辑,至卫西北经营区划,欲建城郭……土木未兴,偶有青鸾衔旗于斯,即今之卫堂处也。信国环视形胜,见左山如屏,右河如带,大海绕于前,关山耸于后,遂移其地,而城成焉”。此说虽未交待具体建城年代,并带有迷信色彩,但也反映了历史时代,是汤和巡视后所建。另一说是明弘治三年所筑。如《山东通志》(雍正本)附记安东卫城一文载:“明弘治三年(1490)所筑,周五里,高二丈一尺,厚二丈,垛口一千三百,门楼四座,池宽二丈五尺,深八尺。”上述二说虽然不同,建筑年代相差百余年,但原建城于坊口,后移今之卫地,事实无讹。卫城后经山洪冲激,城池损坏多处。嘉靖年间,卫经历司何亨,呈请朝廷拨给官银一千两,稍事修葺,始有改观。城上,除门内俱有门房三间,供藏武器之用。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共设八铺、小巷四铺,按时巡更,以防盗贼。戊申(康熙七年)地震,城池悉毁,圮为平地。
  除城池外,城内建设主要有公署、儒学、仓库、武器库、演武厅、庙宇等等。公署有按察司、守府、卫衙、经历司(在卫堂东)、镇抚司(在卫堂西)、儒学署(在西街路北,后为文庙)、巡检司(在卫府后)、千总署(在北门内西街)、左所(在仪门东)、前所(在仪门西)、安东营(在北门内西街),还有仓库(在卫治东)、监牢局(在卫南门里西南隅)、火炮局(北门里街东)、武器库(在卫堂东)、演武厅等。庙宇有关帝庙、三官庙、镇武庙、火神庙、城隍庙等。大街有东西石坊。这些古建筑,历经明、清多次兵火和康熙戊申地震,久已废圮。

  五、卫墩台

  墩台,是古时用以举烯烟、传敌情,以防不虞的军事通信设施。安东卫的墩台,主要设在沿海汛口要地。每个墩台配有旗、锣、烟筒,有警必举,千里之地,瞬息可知。当时设在日照境内的有两种墩台:一是军墩,即由巡查军士护守之墩,计有皮狐墩、石门墩、黑漆墩、泊峰墩、昧蹄墩、张洛墩、涛雒墩、小皂墩、温桑墩、南石臼墩、北石臼墩、万疋墩、董家墩、南青泥墩、北青泥墩、钓鱼墩、湘子泊墩、石河墩、湖水墩,以上二十墩隶属石臼所千总。二是民墩,即由民卒护守之墩,计有杨家墩、孙家墩、相家墩、夹仓墩、蔡家墩、焦家墩、新添墩、牛蹄墩,以上八墩隶属夹仓镇巡检司。每墩设卒四名,总计墩卒(包括军士和民卒)一百一十二名,每名供给工食银四两。墩下置赡养地八亩,建安息房数间,供墩卒安置家室之用,以便他们种桑麻,养鸡犬,守墩为业。一有紧急军情,白日则燃起狼烟,黑夜即照明信火,信息传递至速。嘉靖三十一年和三十四年,倭寇窜犯日照沿海一带,皆被击退,无不奏效于墩卒的尽职尽责。

  六、卫屯田

  古时的屯田,有军屯、民屯、商屯三种。安东卫所属屯田,都属于军屯,只使用于驻军。明制屯田,以正丁应役,余丁耕田,征其税为军饷,缺少部份以屯丁补之,此乃古之寓兵于农之法。每屯丁授田二十五亩,岁纳粟三石,征解于卫仓作军需。卫的屯田地原额为一千六百六十五顷,坐落在诸城、日照二县,各有屯名。其中坐落在诸城县内的原额地一千三百三十七顷五十一亩,屯名有大埠屯、张家屯、孟家屯、监家屯、毛家屯、稍坡屯、福盛屯、曹化屯、梁山屯、吴家屯、蔡家屯、于家屯;坐落在日照境内的原额地三百二十七顷四十八亩,计有斗沟屯、白石屯、赵家屯、朱家屯、竖旗屯。至明末屯政废驰。清代,除漕运地方屯田仍属卫、所外,其余卫、所屯田转属州、县,改为民屯。安东卫的屯田,直至并卫于日照县时,才分别划归诸城、日照二县,裁撤屯田弁丁,屯户所领地亩,按规定缴纳地价,报官税契,由其耕种经营,原征屯粮,改为丁粮。

  七、卫城集市贸易

  安东卫,自明清以来,既是海防要地,又是贸易通商口岸。内控鲁苏江淮辽阔腹地,外扼大海,是去高丽、日本诸国咽喉,海陆交通方便,城内城外,店铺林立,南北商客,络绎不绝。可谓商贾云集,百舸争流,人市如潮。卫城集市,发端明代,《安东卫志》说:“嘉靖初年,西大街三、八日为市,北大街一、六日逢集(后废)。嘉靖二十年,西大街三、八日大集。”此制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每日均有早市,即是其证。卫城商业,至清末民初,已达盛期。
  今日之安东卫,岚兖公路横跨卫前,岚坪铁路后贯通卫,新建的岚山港与之毗邻,随着振兴日照的总体规划的实施,作为鲁东南的海防古城安东卫,将以崭新的雄姿矗立在人们的面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2-08
在丹东的古代历史舞台上,曾有三大名将,他们是唐代的薛仁贵、明代的李成梁和毛文龙。这三大名将为开发、卫戍祖国东大门,立下过汗马功劳,为后人所缅怀和纪念。今天说说白袍将军薛仁贵。
薛仁贵,绛州龙门人,生于隋炀帝年间(公元610年),卒于唐高宗年间(公元680年)。他的一生正处于国家动荡,战乱蜂起,民生涂炭的灾难岁月。他家贫寒,以种田为生,从小好练武艺,专攻骑射,大有韬略之才,村里人称赞不绝。可惜父母早亡,全家生计压在他的肩头,穷困劳累。他的妻子柳氏深知丈夫武艺非凡,是社稷栋梁之材,如今被生计所困顿,于是终日叹息不已。那年恰逢唐太宗招募天下勇士猛将,准备出征攻打高句丽,收复辽东,统一疆土。柳氏得知消息,欣喜若狂,劝说丈夫应募从军,为国出力。薛仁贵早就想寻个用武之地,只念着妻儿孤单无力维持生计,未敢声张。这下见妻子开口劝导,当即辞别家人,投奔将军张士贵军中,参加了唐太宗亲领大军第一次进攻高句丽的战争。
薛仁贵随唐朝大军,渡辽水,破辽东城、盖牟城、白岩城。一次中郎将刘君印被高句丽将士围困,万分危急,薛仁贵单骑飞驰解救。他扬鞭拔弩,百发百中,所向披靡。高句丽的围兵顿时溃散,将领被斩。从此,薛仁贵盛名军中。
安市城一战,薛仁贵留下了一段“白袍将军”的传说。当唐太宗转战安市城北,正遇上高句丽将领高延寿率兵十五万拒战,倚山结屯。唐太宗亲自部署埋伏包抄,分路突击。薛仁贵自恃骄勇强悍,决心大显身手,创立奇功。于是在出战那天,他有意身穿白色战袍,腰挎两副弓箭,手拎亮铮铮大戟,飞马出阵,活像一颗白光闪闪的流星在敌营穿梭。呐喊冲杀,呼啸如雷,挥戈间如快刀剃毛发。众将士跟随乘胜追击,高延寿十五万大军顷刻溃退。唐太宗立马阵前,眼观此情此景,惊讶不已。问左右说:“朕之旧将大多年老,多年想擢升年轻将领,以应付边塞防守之事,选了多少都不如他。今日喜得这般骁勇之猛将,胜过收复辽东之地。”于是御召薛仁贵,面授游击将军。后又晋升右领军中郎将。因薛仁贵身穿白色战袍创立奇功,军中誉其为“白袍将军”。
公元658年(显庆三年),唐高宗派左骁卫大将军出征高句丽,薛仁贵为其部将,在横山与高句丽大将温沙多门鏖战一场。薛仁贵单枪匹马,杀入敌营,敌群应弦而倒,温沙多门败下阵去。接着又攻打凤凰山下的石城。城内有神箭手,连续杀伤薛仁贵的士卒十几人。“仁贵怒,单骑突击,贼弓矢俱废,遂生擒之。这就是薛仁贵第二次出征丹东地域,大战石城,生擒高句丽神箭手的佳话。由于薛仁贵屡建功勋,唐王朝拜薛仁贵为左武卫将军。
唐高宗收复辽东后,置安东都护府,统辖边疆军政大权,派薛仁贵率兵二万镇守。丹东地域为安东都护府所辖。薛仁贵任职期间,“抚孤存老,检制盗贼,随才任职,褒崇节义”,深得民心。千百年来,人民把他的功绩编成了动人的传说故事,一代代征下传。更有甚者,一人立庙供奉,至今丹东地域和朝鲜半岛还存有薛庙,有关薛仁贵的传说纷纭奇特。
在辽东半岛的东部,耸立着一座巍巍的山峦,古时称熊山,又称凤凰山。这山石崖陡峭,气势雄伟,山上怪石峥嵘,寺庙星落,峡谷深壑,流泉飞瀑,不愧为“辽东名山第一峰”。山下有座古城遗址,有说熊山城,有说石城,又有说安市城。《凤城琐录》云:“凤凰山有故石城,周十余里,设二门,依山设险,石碟具在,相传为旧凤凰城,朝鲜人呼之曰安市城”。《大韩疆域考》云:“古之方言,谓凤凰为阿市,安市者,今之凤凰城也。”古城依山势而筑,山峦环城,峭壁悬崖,秋石垒墙,至今断墙残垣犹存。相传唐太宗发兵征高句丽时曾亲临古城。“凤凰山在都司东百六十里,上有垒,石古城可容十万众,唐太宗征高丽,驻跸于此。还相传唐太宗亲临凤凰山,游览山川,一只凤凰从山洞里飞出来,凤凰山由此得名。除了唐太宗在凤凰山留下许多动人的传说外,名将薛仁贵的故事,几乎撒遍凤凰山的每一块奇峰异石。古城里耸立的一块巨大的台石,被传为薛大将军的点将台,台石上的水流窝被附会为薜仁贵的脚印……

“凤凰山箭眼”的传说更是神乎其神。相传薛仁贵经常兵到发箭岭(今凤城市北面发家岭)练兵,不舍昼夜。一天,薛仁贵眺望凤凰山巅,白云缭绕,霞光如金,十分壮观,他兴奋得张弓拔弩,朝主峰的白云深处射去,箭出呼啸如雷,直贯山崖,轰隆一声,云烟帐里露出一个城门大的箭眼。其实,这个箭眼,只不过是地壳变迁的年代,巨石崩塌相并,变成的一个天然大洞。然而后世的黄炎子孙,将此壮观演义成英雄故事,反映了人民对薛仁贵功绩的崇拜与赞美。这些传奇的故事,从不同的侧面说明薛仁贵在丹东这块土地上,确实是赫赫有名的历史传奇人物。
第2个回答  2010-02-07
安东卫,自明清以来,既是海防要地,又是贸易通商口岸。内控鲁苏江淮辽阔腹地,外扼大海,是去高丽、日本诸国咽喉,海陆交通方便,城内城外,店铺林立,南北商客,络绎不绝。可谓商贾云集,百舸争流,人市如潮。卫城集市,发端明代,《安东卫志》说:“嘉靖初年,西大街三、八日为市,北大街一、六日逢集(后废)。嘉靖二十年,西大街三、八日大集。”此制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每日均有早市,即是其证。卫城商业,至清末民初,已达盛期。
今日之安东卫,岚兖公路横跨卫前,岚坪铁路后贯通卫,新建的岚山港与之毗邻,随着振兴日照的总体规划的实施,作为鲁东南的海防古城安东卫,将以崭新的雄姿矗立在人们的面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