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为什么以“石瓢”为名

如题所述

  以石瓢命名的紫砂壶大,都是古今紫砂壶艺家的经典之作。如杨彭年与陈曼生合作弧曲的曼生石瓢,与瞿应绍合作直坡面的子冶石瓢,与朱坚合作虚盖的石梅石瓢,顾景舟与吴湖帆、江寒汀合作的景舟石瓢等。各家的石瓢尽管面貌稍有差别,但其身梯形、底置三足、其盖桥钮却是构成石瓢的基本要素,也是当今壶艺家给砂壶命名石瓢的主要依据。  在有关曼生壶的史料中尚未发现有石瓢的记载,倒是在一把既符合三要素又在壶腹镌有铭文的紫砂壶上发现了曼生为此壶的命名。该铭文7行14字:不肥而坚,是此永年。曼生作瓢壶铭。这就是说,这种壶最初的称谓是瓢壶而非石瓢壶。  陈曼生缘何以瓢冠此壶之名呢?笔者认为:在各式曼生壶中多有以葫芦为原形的壶,如:葫芦壶、匏瓜等。陈曼生可能就是依据葫芦瓢的原形设计壶形而将此壶命为瓢壶的。当然,为使用方便实用,成型的瓢壶与原形相比,在形态上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如为方便提盖子,便于清理茶渣,壶盖为压盖,壶口为阔口;为使用摆置稳当,壶身上小下大更加夸张,使重心下垂。不知这样的推想是否有点道理。  瓢壶何时改称石瓢壶?有文章说,这应该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改称‘石瓢’,从此沿袭均称石瓢壶;又说陈曼生与朱石梅分别在其参与制作的瓢壶铭文: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和‘梅花一瓢,东阁招邀,也是顾老为之更名的直接依据。根据文章作者提供的资料,笔者却看不出顾景舟先生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是改称石瓢的缘由。  弱水三千,仅饮一瓢,语出《红楼梦》第九十一回,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从此,此语成为爱河情海中的一句套话。就凭这样一句古语,笔者实在找不出与石瓢,特别是石之间有什么关系。  不过笔者从曼生石铫壶上的一则铭文却得到了一点启示。  石铫壶铭文曰: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周,字仁熟,宋泰州人,元初苏东坡举其为郑州教授),铭文的意思是说,石铫壶的制作是用紫砂泥制作而成,这是我们自己制作的紫砂壶,而不是周那时候制作的那种石铫。周那时是什么样的石铫呢?未见遗物,不得而知。但周曾赠苏东坡家藏石铫壶,这是什么样的一种石铫呢?我们从苏东坡的《坡公谢周仁熟惠石铫》诗中可以得到一点相关的信息。石铫诗说:周惠赠给苏东坡的这柄石铫壶的材质既不是铜也不是铁,而是颜色较深的,导热性差的石材,因为茶汤已经煮沸,而龙头拒火柄犹寒。作为吊在炭火上的烹煮器具,铫以薄为贵,所以速其沸也。石铫必不能薄而砂铫尚焉(清?震均《茶说》)。紫砂泥经高温烧结,其坚硬如石,将紫砂铫命其名为石铫壶当在情理之中。以此类推,将紫砂瓢壶改称为石瓢壶也是可以理解的。尽管铫与瓢的历史情况不一样。  在曼生之后的同治、光绪年间,还出现过一种名为石瓢的紫砂壶。上壶出自制壶艺人王东石之手。  王东石造壶得古法,刻工精细。他所制作的石瓢壶,状如瓢虫,中腹纵径将壶身一分为二,恰似虫翅,钮漏双孔,肖状虫目,紫铜色泽与虫色相似。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壶身有海派大画家任伯年的铭文书法真迹:石瓢。光绪己卯仲冬之吉,横云铭,伯年书,香畦刻,东石制,益受先生清玩。横云为海派画家胡远,曾请东石在家中制壶。胡与任伯年关系甚密,经常往来,两人皆爱紫砂壶。东石制壶,请任伯年题写铭文是很自然的事。由此可知,胡远为此壶命石瓢之名,由任伯年书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