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有效

如题所述

那么该如何构建,本人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与尝试:
一、平等对话,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师生平等对话,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反思的结果,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这种“平等对话”,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你问我答,它更意味着师生共同参与、倾听、表达、探讨、沟通、评价、欣赏,强调的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围绕文本进行情感的交流,理性的碰撞,共同分享对话的收获。
要真正地实现平等对话,教师要放下架子,尊重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着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即和谐的师生关系。
重建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不仅身体要走下来,走近学生,更为关键的是心要走下来,贴近学生,与学生交流,一起活动,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合作意味着参与,师生有一种共同的体验。教师不应该对学生说你去干什么,而是应该对学生说我们一起去干什么。我们要把学生的真心放在自己的心里。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已逐渐成为共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巧言自辩,压制学生,对学生不能采取粗暴的态度,而要通过教学关系的有效调节和控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有利于教学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教师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一种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员帮助的态度来积极营造和谐、互学、相帮的教学氛围。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是影响语文教学效果诸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因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好的情绪(受赞扬、愉快、满足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精神振奋,愿意学习;不好的恶劣的情绪(受压抑、遭排挤、烦恼、害怕等)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使学生厌恶学习。客体(学生)的情绪与主体(教师)的态度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前提,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教法多样,呈现协调统一课堂
和谐的基本特征是多样统一。“多样”体现了各个要素的个性或差别;“统一”则体现了各个要素的共性或整体联系。多样统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可以说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的整体。
教学实际表明,教学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在教学中由于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学对象的差异、教师本身的素养等,决定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总是依靠单一的教学方法模式。教学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比如,语文教材文体有别,结构各异,教法当然应该有所区别;再如,有的教师长于逻辑分析,有的教师长于形象思维,其自身素养及教学风格的差异,也决定了教法自然有所不同;又如,学生的心理活动、学习表现也时有新的发展变化,教法也必须要适应这种多变性的特点,根据需要适当地变换教法。
实际上,一个教学活动往往是几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不可能一堂课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单就一堂语文课来说,也常常是讲授法、谈话法、复习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必须表现为具体的协调一致的配合统一,才具有实际意义。只提讲法的多样性而忽视教法的统一性、协调性,教学程序就会杂乱无章;反之,只提统一性,而忽视多样性、变化性,也会使教学活动单调、僵化,缺乏动态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追求最佳效果的多种教法的和谐统一,这样,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姿多彩而又协调一致的和谐美。
和谐并不是某种凝固不动或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在历时态的变化中产生的。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努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这与课程、教学手段的变革,以及教学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相适应。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克服这样两种倾向:上是千篇一律,程式化的倾向。其具体表现是墨守成规,企图以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模式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因而语文课往往上得千课一面,缺乏个性和变化,甚至死气沉沉,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能。二是对先进教学经验生搬硬套的倾向。其表现为对国内外的先进教学方法,以简单的态度对待之,生搬硬套,机械摹仿,这种课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由于不适应教学实际,其结果常常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上述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都破坏了教学方法的多样统一性、恰当性和适宜性,自然也就无和谐而言。要克服这两种倾向,首先要进行观念的更新。教师不仅要研究自己如何“教”,还要研究如何教学生“学”,只有把“教”与“学”两方面的情况都吃透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达到教与学的相互协调。其次,要大胆改革教法,既要善于继承和借鉴中外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方法,又要勇于进取,强化创新意识,能因人、因文、因时而异,创造出符合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实际的新的教学方法,把继承与革新、观念与方法和谐地统一起来。
三、激发情感,创设轻松愉快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情感态度是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语文课程标准》把“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列为教学的目标之一,并指出通过学习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语文课堂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教师要把教材中正义、美善的情感注入学生的血脉中,让它们永远在学生的血管中循环流淌,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领悟亲情力量的巨大,感受亲情的伟大,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大成功。
语文课是形象加情感的课。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交流互动,共同感动,在与文本的切磋对话中逐步走向深层的精神交流。在看似松散的课堂流程中,对文章主旨的领悟却越来越深。这就要求教师激发情感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有问题随时提出,有感受随时发表。教师善于因势利导,抓住疑点、重点、闪光点,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从中生成能力、方法、习惯,让理趣与情趣交相辉映。
教师关注主体的成功体验,发挥教学“促进者”的作用,运用艺术性的言语和热情、温和的神情、亲密无间的动作对其进行肯定和鼓励、指正和点拨,使学生感受老师评价的真诚,产生学习的兴趣、情趣。如轻轻摸摸学生的头:“你吟诵的很有韵味儿,老师自叹不如!”,或发出由衷的赞叹:“听你朗读真是一种享受!”“有个人见解,言之有理,谁的发言比他更有信服力呢?”“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求答案的过程!”……
教师鼓励多元、尊重个性、赏识性的评价,创设出了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自由氛围,学生有了安全感与自由感,才能真正沐浴在一种真实、生动的语言交流中,沐浴在一种幸福、和谐的尊重与关爱中。可以说,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都会冒出许多“奇思妙想”,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课堂变成了轻松和谐的生活乐园。
四、师生互动,达到和谐统一境界。
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应该是平等的。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带来教学互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互动”意味着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建构,真诚对话,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是一种教学境界和精神氛围。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个性得以张扬,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促使教学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和谐境界。
在语文教学中,关于“师生互动”、“对话交流”,新课标主要表达了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第二,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学习实践。(这里说的既是理念,又是对教师讲析行为的限制。)第三,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新课程环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互动为方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想法只要有理由的,教师都要寄予肯定和鼓励,千万不能让所谓的教学任务扼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从中学会发现,学会反思;还应当引发话题,参与学生的开放式研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式和步骤。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统的方式只解放出来,变“传递——接受”的讲授方式为“合作——探究”的开放活动方式。
没有师生的互动沟通,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教学不单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而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师生互动,情感共鸣,思维共振,这不仅是知识创生的过程,更是精神生产的过程,动态和谐的课堂,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总之,教师应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动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好研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