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找一些有关广州风土人情的问答题!!!!

越多越好!!!!尽快~~~~谢谢

河源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是沿海与山区的交界之处,这里聚居的90%是客家人,客家人是在东晋战乱时原藉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人,经过几次艰难拔涉,时延1050年,迁徙到赣南、闽南、粤东北等到地方,在继承原中原地区某些文化风俗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生活环境而形成的一个独特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其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话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客家人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俗习惯,只是因时期和地域的不同而稍有差异。客家人多数居住在山区,素有“无客不往山,有山必有客”的说法,因受外界影响少,而各个地方客家人又有其自己的小特色,如口音差异,但大同小异。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客家人迁徙到岭南山区时候,为避免常出没的野兽和坟方流氓侵犯,在吸取了古时中原地区的建筑精华的基础上,而建造的一种集族而居式、独具特色、古朴典雅的民居建筑,客家民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形式,按建筑风格和形式的不同,可以把客家民居分成围龙屋、五凤楼、方楼、土楼、府第式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

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被称为我国民居的五大特色。围龙屋是当时中原汉族较先进的“抬梁式”、“穿斗式”的混合结构工艺。一般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的面积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需要5年、10年,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进、猪圈、鸡舍、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防火、蓄水等作用。

河源地区的客家民居属府第式,与围龙屋有相似的结构模式,建筑讲究地势和座向,一般布局要求与子午线为中轴,左右对称,按结构可分为“三堂、二横、一围”,三堂指前、中、后三个厅堂,中厅是举行重大聚会和喜庆活动的场所;后厅一般为“祖公堂”,是供奉祖先神位和祭祀的专用场所;前厅大门的左右两侧门进去是横屋,再由两边横屋向后延伸到成半月或四方形的后围,在后堂祖公堂的背面与围之间是一座高于前屋基的地,俗称“花台”。

客家民居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客家民居具有以下五种优越性:一是充分的经济性,建筑材料主要是黄土、木、沙、石,且拆后重建,材料可以再利用;二是良好的坚固性,墙基由石块垒筑,有竹片木条夹于墙内;三是奇妙的物理性,由土木筑成的墙,有调节空气湿度和温度的作用,土木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其温度改变迟缓,而且若空气湿度大于其本身的,则会吸收空气中的水份,达到调节空气的湿度和温度作用。四是突出的防御性,墙体坚固,底层不开窗,硬木厚门上还包贴铁皮,门上置防火水柜楼内生活设施齐全,这是他们抗御兵匪、野兽等袭击所必需的。五是独特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布局和造型上,如图:

客家风俗

客家人来到山区的时候,由于受环境的影响,而形成了一些客家人的独特生活风俗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风俗习惯已经消失,有的则保留着,有的则有所改进或改变。下面是一些典型的习俗,列出与大家共赏。

搬新屋

客家人做了新屋,一般都要举行“搬新屋”礼俗,叫“出煞”。要请风水先生驱赶“三煞”之后,才会平安吉利。

迁居之日凌晨一时左右,在正屋厅堂放大桌一张,桌上放三个大米斗,盛白米一斗,干谷二斗,米斗置中心,风水师放罗盘于米斗上,泥水师放泥刀一把、五尺一枚于左谷斗,木匠师放放曲尺及墨斗于右谷斗,米谷斗上面各放大红包一个。厅堂正中放八仙桌数张,摆到大门前,桌上用折棉布数丈,直铺到门口。地理先生头裹红巾,身穿素衣,左用执大雄鸡一只,右手握七星宝剑,口中念念在词,神气甚足,把雄鸡割死,将血洒于白布上,直出大门,把鸡丢在大门外,同时泥水师、木匠师用红木棒大力打布,齐出大门,随即鞭炮声、鸟枪声、锣鼓声大闹助威,送出大门外。

早上吉时,敦请本族有名望而又多子孙的老人夫妇“开大门”,男左女右,站于门内,等待外面完祭门神后,即由老人夫妇开门,开门时要说吉利的话:“左门开,财丁来,右门开,富贵来”;同说“财丁富贵一齐来”。主家即掌灯入门,家具随进。讲究的还要牵大水牛或黄雄牛入户,牛角上挂剑刀、绊红布,安上牛链及犁,由主家当事子孙执犁驶入屋内,随后主妇担炉火大锅到厨房生火,家具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02
我觉得首先你要去了解广州,才能找到这些问题啊!!
第2个回答  2014-01-02
广州骑楼那里最多?答:越秀西关这个算吗?算的话,我还能提出很多``呵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