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化、生活化、活动化。 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观的体现。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身心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1、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A、 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的素材,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有丰富的显示背景。如“分类”、“统计”等内容的教学。 B、 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供帮助。如二册教材《位置》的教学,通过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乘公交车来理解前后,座位来理解左右,楼层来理解上下等等。 反思: 不要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教学的数学味。什么是数学味?学习的素材包含有数学的内容,追求方法上的简洁合理,如算法多样化。 2、 课堂教学的情境化、活动化。 A、 创设学生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问题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B、 组织丰富而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自主活动中主动建构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反思: 数学学习活动要对学生的心智具有挑战与锻炼作用。 例如,百以内数的认识:估中数,拆中数,排中数。又如,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分类,付钱可以怎么付。 二、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1、 要根据学生已有基础,合理安排,适当适度。 2、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反思: 如何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 如:1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 三、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 教材努力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 教材尽量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教学活动。 反思: 防止简单化、片面化的理解和做法。 谈论的最多的当属“合作学习”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虽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成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了,似乎无此便不能称之为新课程,因此被广泛应用。我们在很多课中看到,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管什么问题,不管是否有如此展开的必要,教师都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喜欢哪个就说哪个,而看不到这种合作的必要,合作中的分工与协作,合作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感觉不到学生到底在自主什么,教师的作用到底在哪里。于是,课堂表现为散乱的活跃。很多课,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连最起码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都不能实现 学会独立学习和学会分享同样重要。 小学生的合作学习通常是通过分组进行的,这种分组是对空间结构和小组组建方式的合理优化。有时按座位组合:面对面的交流,“马蹄形”座位,“半圆型”座位;有时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或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组合,有时按兴趣、爱好、关系自由组合。每种组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习情况、学习内容、学生个性灵活选用。建构主义认为,协作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而独立学习、倾听、交流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合作学习中教会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表现为“我能学”。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和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空间。独立思考的过程是学生内心感受的过程,这个过程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如果没有充裕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学生根本无法解决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在合作学习中教会学生倾听、交流。倾听别人的意见是交流的前提,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中之重。倾听时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记住别人发言的要点,听懂别人表达的意思,当与自己的看法发生冲突时,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进行交流。 在合作学习中教会学生互助、协作。合作学习的目的之一是解决教学难点,完成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学生各自的观察、思考,是按照各人的观察能力、观察习惯、思维方式进行的,受环境和条件的约束。这样获得的信息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但是很可能显得粗疏或片面。为此,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团结、互助。例如,教学《圆的周长》。 “表扬”的滥用。“嗨、嗨、嗨、你真棒”是课堂上常见的表扬语。听课中,我们常常看到,不管是什么原因撞对了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学生多会得到如此千篇一律的肯定。在一堂估算课里,一位老师坦率的表达了她对表扬的理解:传统教育似乎总是一味地批评、职责、否定学生,使学生缺乏自信心。所以,这次课改提倡多鼓励学生,哪怕学生只有一小点成绩,也要表扬;只要有一小点进步,也要鼓励。正是基于这种理解,对学生一些很小的闪光点,比如,把约等号想象为波浪,我们也给予最隆重的奖励。如此,先开始,我们看到的是学生对表扬而激动得无法静心上课;但是接下去,我们即将看到的就是学生对表扬的功利性依赖,在没有任何人鼓励的情况下,学习便不再是学生自觉自愿的活动。另一方面,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当他们有了最起码的理性判断能力时,就会对这些肤浅的毫无针对性的表扬感到漠然和无动于衷。表扬也就丧失了本来的意义。 关于探究学习。 事件:王老师是某小学的数学骨干教师,几乎每学期他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成绩在本校名列前茅。自实行新课程以来,王老师也开始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但一学期下来,王老师发现学生的数学成绩竟然下降了。王老师不知其中缘由,就怀疑是探究学习“惹的祸”。 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王老师理解的探究学习就是让学生自由探究,教师不要干涉,不要控制,但最终学生的学习却走到了教学预期的反面。这里存在一个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教学控制如何把握的问题,处理不好教学控制,探究学习的效果很难看到,师生很容易直接对探究学习产生误解乃至偏见。 处理好探究学习与教学控制之间的关系。 如何有效控制? A、 契约控制(制度控制),长期训练培养。 B、 情感控制,师生相互交流情感。 C、 语言控制,教师具有明显指向性的语言,不能漫无目的的发散,教师的评价要有导向性。举例《乘法分配律》课例。 四、 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教学方法。 组织者、引领者、平等中的首席等等。 反思: 处理好教师的必要指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之间的关系。 鼓励教师创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要体现数学教学的基本思路。 如:位置教学的顺序,上下,前后,左右。 认识时间,8:、12:、11:30、9:30,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时间。 五、 强调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的培养。 1、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 如:一册分类的教学,二册统计的教学 2、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反思: A、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有机的渗透在数学教学中,不应游离于数学教学。 B、 要通过数学学习的收获,通过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而不是用课堂上的热闹吸引学生。 六、 对几个具体问题的思考: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是第一位的。注意区分:数学学科独有的目标和学科共有的目标。 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肢解为环节教学目标,注意环节目标的层次性和连贯性。 教材处理:慎重地取舍教材里面的内容。 算法多样化:三个误区:课堂上认为越多越好; 允许低层次的思维在徘徊;(动作思维,表象思维,逻辑思维) 对于规则和算法没有区别开来。 是针对整体而言的,应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但更应指导学生算法的优化,这是数学教师的职责。不一定要在同一节课里得到优化,视具体问题而定。哪一种方法更优化,也要视具体内容而定。
满意请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