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苏联的发展之路曲折起伏,在其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的改革有不同特点

如题所述

2o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过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一次是20世纪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的美国,一次是70年代的中国.请回答: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的机遇"分别是什么?这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什么特点?结果和影响如何?据材料请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答:1921年,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遇到了极大的挑战,苏俄经济濒于崩溃破产,饥荒严重,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工农关系紧张,农民到处暴动。列宁认识到战时共产党政策并不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最好政策,于是实行新经济政策,开始从苏联的国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俄国的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最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银行纷纷倒闭,工商企业大量破产,生产锐减,农民收入减少,很多人濒于破产。1933年上台的罗斯福为了尽快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苏,对国家经济实行全面干预,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各方面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通过改革,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同时缓和阶级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也为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如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缺乏自主权,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致使企业失去活力等等,从而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所以,必须改革原来的经济体制,才能使社会主义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过去农村人民公社的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到1978年,全国还有一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为了克服农民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安徽、四川省首先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方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取得很好的效果。不久,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这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也开始探索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到1985年,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经过改革,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能消除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趋势。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中若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作出调整,使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种改革只能使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加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前进的动力。但是,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改革在具体做法上可以有相互借鉴之处,比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制,可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同时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等多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把两只手结合起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追答

求采纳

追问

好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0-17
17.D,农奴制改革已经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8.B追问

第2个回答  2014-10-17
第3个回答  2014-10-17
追问

这道题见过没

 

17,1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