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二元对立的思维

如题所述

二元对立哲学思维方式即“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对立方式。 

二元对立是在批判理论上,一对相反的理论,它们通常会以阶级形式出现。在结构主义理论中,二元对立论,是解释人类基层思想,文化与语言的一种相当有力的工具。相反,后结构主义者认为二元对立并不是人类思想最基本的组织,只是西方思想的加工品。

比如笛卡儿被称为典型的二元论。他认为世界上存在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灵和物。灵魂的本质在于思想,物的本质在于广延,二者的本质不能互换,不能决定、不能派生,彼此完全独立。笛卡儿的二元论建立在世界具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的本原的基础上,即是典型的“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对立方式。

扩展资料:

思维的陷阱:二元对立思维、分别心上帝在设计人脑的时候,留下了斧凿的痕迹,这个是人类思维集体性的一个陷阱。世界的本源是通过阴阳、01来进行编码的,大脑的神经元有冲动(1)和抑制(0)两种状态,这样的编码也决定了人喜欢二元对立思维。

二元对立思维、分别心是受文化等因素影响,人的内心会产生好恶、美丑,我想这样不想那样,非得这样不能那样,非此即彼的一种思维现象。基督教里面说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一开始是不分善恶的,没有羞耻的概念,只因受了蛇的诱惑,吃了知善恶树上的果实就会区分善恶美丑的。

佛教中的不二法门,也是同样的道理,“不二”即是“非此非彼又即此即彼”、“众生平等”、“自他平等”、“心佛平等”等,是佛教认知世界万事万物的方法与观念,演绎阐述的是世间万物本质与表象的关系。二元对立思维、分别心容易制造内心冲突,让人有种种痛苦和焦虑的体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元对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0

就是在A和B两种元素中,只能选其一,没有两者共存的选项。

分析如下:

1、二元对立思维是上帝在设计人脑的时候,留下了斧凿的痕迹,这个是人类思维集体性的一个陷阱。世界的本源是通过阴阳、01 来进行编码的,大脑的神经元有冲动(1)和抑制(0)两种状态,这样的编码也决定了人喜欢二元对立思维。

2、二元对立思维、分别心是受文化等因素影响,人的内心会产生好恶、美丑,我想这样不想那样,非得这样不能那样,非此即彼的一种思维现象。

3、它不单纯是在修辞学的对语间确定一系列对立关系。这些对照的概念,被分成两两一对,汇而形成一个完整地界定两个相互排斥的领域的二律背反系统。……基督教思想加深了天国与尘世、理性和注定泯灭的肉体间,以及有创造能力的精神与草木顽石间的对立。”

4、二元对立的思维:二元论认为这个世界有两种物质、力量或形态,是共存共荣,没有一种曾经或将会并吞,或简化另一种。

拓展资料

关于二元对立:

1、二元对立是在批判理论上,一对相反的理论,它们通常会以阶级形式出现。在结构主义理论中,二元对立论,是解释人类基层思想,文化与语言的一种相当有力的工具。相反,后结构主义者认为二元对立并不是人类思想最基本的组织,只是西方思想的加工品。

2、二元对立(binary opposition)最经典的例子,是理性(rational)与感性(emotional)的二分,而在西方哲学中,理性一向比感性获得更高的评价。

3、另一个例子,是存在(presence)与缺少(absence)的二分,同样地,前者在西方哲学中的地位远高于后者。这些“高等理念”的相似性,例如前述的理性、存在,和很多其他的如男性(与女性对立)、说话能力(speech)(与写作能力(writing)对立),被视为一种称为逻辑中心主义的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元对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9

思维的陷阱:二元对立思维,分别心上帝在设计人脑的时候,留下了斧凿的痕迹,这个是人类思维集体性的一个陷阱。世界的本源是通过阴阳,01来进行编码的,大脑的神经元有冲动(1)和抑制(0)两种状态,这样的编码也决定了人喜欢二元对立思维。二元对立思维,分别心是受文化等因素影响,人的内心会产生好恶,美丑,我想这样不想那样,非得这样不能那样,非此即彼的一种思维现象。基督教里面说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一开始是不分善恶的,没有羞耻的概念,只因受了蛇的诱惑,吃了知善恶树上的果实就会区分善恶美丑的。佛教中的不二法门,也是同样的道理,“不二”即是“非此非彼又即此即彼”,“众生平等”,“自他平等”,“心佛平等”等,是佛教认知世界万事万物的方法与观念,演绎阐述的是世间万物本质与表象的关系。二元对立思维,分别心容易制造内心冲突,让人有种种痛苦和焦虑的体验。俗话说,傻子最快乐,傻子没有太多的分别心,所以就比较容易获得快乐。

我们的先祖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总结了一套用阴阳来表达世间万物的杰出方法。有些人一听到阴阳就觉得特别的神秘,其实阴阳只是我们的先祖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符号而已。

世间有男有女,有没有丑,种种迹象表明造物者创造的世间万物内在的数的规律都是通过阴阳,01来进行编码的。老子的道德经中说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可以由阴阳来构成,但是要想摆脱不和谐和冲突,就需要持中道,不偏不倚,这个中道加上阴阳就是三,所以老子说三生万物。这和佛家的中道思想是相通的。这并不代表着世界的本质就是三元的,我的见解和目前哲学界的三元论有所不同。

既然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阴阳,那么人类的思维本质是物质的,是神经冲动,脑神经的活动也可以通过阴阳来进行表达,兴奋和抑制分别对应着阳和阴。我们为了达到内心的平和,就要持其中道,不偏不倚,摆脱人类思维固有的陷阱二元对立思维。

举个例子,有个姑娘请教别人,说她很痛苦,不知道如何选择。她遇到了一个她喜欢的人和一个喜欢她的人,该如何选择,她陷入这个二元对立思维中痛苦不堪。我们来分析看看,喜欢她的人,她不是很喜欢,两个人朝夕相处,和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当然也不排除相处时间长了会慢慢的喜欢上,但是选择喜欢她的人却能够有许多好处,在家可以少干家务活,财务大权在握。而选择她喜欢的人呢,这些都可能恰恰相反。于是这个姑娘就陷入了内心的矛盾冲突当中了。试想想如何摆脱这个二元对立思维的冲突,她完全可以找到第三条路,例如可以找一个她喜欢和同时喜欢她的人;如果透彻理解了人世间的事物,那么这位姑娘会认识到每件事情无所谓好坏之分,只需要凭着自己的直觉去处理就行了,也可以再多增加一下对两个人的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凭着直觉就知道哪个更适合自己,而不至于掉入到二元对立思维的陷阱当中不能自拔。佛对于难以回答的问题采用的是一种无记的态度,具体是指佛对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不作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回答而是先搁置起来的态度。这样的态度是非常聪明的做法,把问题搁置一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心就不会系缚在具体的事物上,就打破了精神交互作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经,是金刚经中最紧要的关节,禅宗五祖半夜给六祖慧能传授衣钵时,当五祖讲到这句话时,六祖就大彻大悟了。这句话中的含义需要耐心的领悟,可以这么理解:人的内心不被具体的事物所系缚,住即系缚,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人的注意力自然而然的随着自己关注的丰富的外部和内心世界而自然的切换,把注意力放在了对具体的事物的关注上,人就摆脱了无意识状态,避免了内心冲突。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性本恶还是性本善等这些经典的哲学问题都是二元对立思维的陷阱。对于这两个问题放在人与哲学的章节探讨。

二元对立思维存在着泛化现象。二元对立思维不仅体现在个人的内心世界,也体现在人与人之间,通常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吵架,争辩,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都源于这种二元对立思维的泛化。也许真的要利用《非诚勿扰》中的分歧争端机来解决二元对立冲突。

二元有很多种。

西方传统中最出名大概有这几种:形式与实质(灵魂与肉体)的二元(来自柏拉图的传统);善与恶的二元(摩尼教的影响,奥古斯丁亦讨论过,但他本人是一元论);理性与感官的二元(笛卡尔,怀疑主义);等。

附录一段对二元论的解释:

Dualism 二元论 与其说二元论是一个学派,不如说它是人类本于现象观察而有的一种思想模式,遍见于东西方各种哲学学派,尤其是西方的;因此近代学者常视二元论为西方思维的特色,又以希腊哲学为代表。虽然东方哲学总有某种“大一”,“道”,或“无”的概念,但说东方哲学(印度,中国)是一元论,却有点简化又笼统。

二元论认为这个世界有两种物质,力量或形态,是共存共荣,没有一种曾经或将会并吞,或简化另一种。一元论则认为,只有一种物质,力量或形态是永恒的。纯从哲学的辩论来看,二元论有其吸引人的地方,因为它是自然的,容易从实际的经验观察得到,就如光与暗,善与恶,或属物与属灵的二元论。但这个表面看来是优点的地方,一定要面对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两种所谓物质,力量或形态,是怎样来的呢?二者有什么关系?一个外物的心智,怎能影响属物的身体?或属物的怎样影响非属物的?

从哲学史来看,把世界看成是两个形态或界别者,西方最早发展出理论来解释的是希腊。希腊人认为宇宙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真界(cosmos noe{tos),属理念界,只有心灵才能洞悉;另一是感官界(cosmos aisthe{tos),是我们活的物质世界,靠着人的感官神经便能认识。真界是永恒的,因此是不动的;感官界是无常的,恒变的;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虽然真界可以透过像“世界灵魂”(World Idea,类似基督教所言之道),而成为感官界之人追求认识的对象,世界灵魂与人却没有必要的关系。

这种希腊式的二元论思想,主宰西方思想界。透过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的哲学家,把柏拉图(Platonism)*和斯多亚(Stoicism)*宇宙观的二元因素加以极化,其中尤以托勒密朝的诺斯底主义者(Ptolemaic Gnostics)为然。他们把真界与感官界断然分割,认为此二界无路可通,人其实永无可能真正认识神,一切的努力只是一种不知其所终的努力。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认定凡是变动的,都不完全,一切变动只是向着不变动的完全而迈进;这个变动的世界既是不完全的,就是败坏的,不变动的神不可能与它有什么关系。这种极端的超越观,事实上就是连神的存在也勾消了;他既不愿与人发生任何形式上的关系,他本身又是个绝对的不可知,那么他对人而言,实际上就不存在了。

希腊人当然不会说神不存在,他们有许多神,每一个神代表人对永恒理念(或人生欲求)的投射。但基于他们二元式的世界观,就为后世预备了一个方便的模式来否定神(无神论,Atheism*),或把世界与神混为一谈(泛神论,Pantheism*)。中世纪严格分开属灵与属世,牛顿时期的人认为神不会介入世界任何的事,以至十八,十九世纪完全否定灵界的种种学说,其实都可以在希腊的二元论哲学内找到先例。进入二十世纪的末期,这种情况有一个厉害的反荡,一方面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物理学学派指出,物界并不如上几世纪的人以为的,是那样固定和可预测;另一方面,经历几世纪发展的物质主义和惟理主义,种种欠缺已呈现出来,人既不能全满足于物欲,他的理性也不是那么无所不能。二十一世纪的人要求灵性的需要和人生意义的需要被肯定,世界各个有历史的宗教,普遍得到复兴(参灵恩派神学,Charismatic Theology*),二元论的世界观受到空前的质询。

参考资料: 当代神学词典

拓展资料

那要看看唯心是否爱上了唯物啊,还有是唯心先爱上唯物呢,还是唯物先爱上唯心呢?

⑴ 如果唯心先爱上唯物,那么意识决定物质,唯物就必定是和唯心所想一样的完美才值得爱,尽管唯物可能并不完美,但因为唯心意识里已决定了唯物的性质,所以即使唯物是坏蛋,唯心被骗了,但唯心也仍再被自己的意识蒙蔽傻傻地继续爱着唯物,从这方面看,可以知道唯物是女性~;

⑵如果唯物先爱上唯心,那么物质决定意识,不妨先将物质假设为女性美丽的外表和心灵,意识假设为男性对改物质产生的爱情(意识),那么当物质改变时,根据唯物的物质决定意识,唯物的意识也将改变。

a 假设该意识十分顽固(爱的很深),不因改物质外在的改变(相貌)而改变,而执着去探索该物质内心本质的真理,那我们可以说这种唯物的境界很高,类似于我们说的历史的辨证的唯物主义(即,这男的很好)。

b 如果这种意识比较落后,譬如说不论该物质的外在现象还是内心本质都改变了,变的不好了,面目全非,无可救药了,而该意识仍毫无改变,至死不渝,那么我们可以称改唯物为机械的唯物主义(即,这男的傻的太可爱了,爱的太盲目了);

c 如果这种意识与物质同步,随着物质的改变而改变,甚至查觉不到有时差,那么,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唯物主义了(即,这男的在满大街上走)。

综上 由⑴结合反证法可知(1)所述特性不付男性特征,故(1)不为男性,即(1)为女性(关于第一性的讨论无两性人的说法,故该情况不计入讨论范围) 所以(1)成立

由(2)的a b c 三小点可知3种特征十分吻合3种男性特征,故(2)假设初步成立,通过分析综合法可得(1) (2)存在互为因果的联系,且提问中已明确唯物和唯心产生了爱情,故可推知,唯物与唯心必为一男一女(为什么排除同性恋不用我再说一次了吧)

由此可确定,唯物为男性,唯心为女性。

而关于何者为第一姓:

唯心认为:上帝造人首造亚当,为男性(上帝不属于灵长目人属人科人种,故不讨论其性别)。(大多数女性较为谦虚,不与男性争此排位,少部分的忽略不记)

唯物认为:现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已包括智人与猿人的略微进化体)骨骼经鉴定为男性,故为男性(大男子主义的骄傲感和好胜心)

再次综上可得,男性为第一性。

LZ见谅,本人对哲学无过多研究,只能按自己的理解回答,如果答非所问,请加俺QQ165094489指点偶下第一性的概念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2

二元对立的思维:二元论认为这个世界有两种物质、力量或形态,是共存共荣,没有一种曾经或将会并吞,或简化另一种.一元论则认为,只有一种物质、力量或形态是永恒的.纯从哲学的辩论来看,二元论有其吸引人的地方,因为它是自然的,容易从实际的经验观察得到,就如光与暗、善与恶,或属物与属灵的二元论。

拓展资料:

二元对立是在批判理论上,一对相反的理论,它们通常会以以阶级形式出现。在结构主义理论中,二元对立论,是解释人类基层思想,文化与语言的一种相当有力的工具。相反,后结构主义者认为二元对立并不是人类思想最基本的组织,只是西方思想的加工品。

二元对立(binary opposition)最经典的例子,是理性(rational)与感性(emotional)的二分,而在西方哲学中,理性一向比感性获得更高的评价。另一个例子,是存在(presence)与缺少(absence)的二分,同样地,前者在西方哲学中的地位远高于后者。这些"高等理念"的相似性,例如前述的理性、存在,和很多其他的如男性(与女性对立)、说话能力(speech)(与写作能力(writing)对立),被视为一种称为逻辑中心主义的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

后结构主义者对二元对立论的批判,并不是单单持相反立场,而着眼于它的解体,而这种解构被视为非政治化的--意思是,在本质上,它对二元对立的任何一方都没有偏袒。在一对二元对立的理论被视为自我矛盾,而其价值相应下降的时候,理论便会自动解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2
思维的陷阱:二元对立思维、分别心上帝在设计人脑的时候,留下了斧凿的痕迹,这个是人类思维集体性的一个陷阱。世界的本源是通过阴阳、01来进行编码的,大脑的神经元有冲动(1)和抑制(0)两种状态,这样的编码也决定了人喜欢二元对立思维。二元对立思维、分别心是受文化等因素影响,人的内心会产生好恶、美丑,我想这样不想那样,非得这样不能那样,非此即彼的一种思维现象。基督教里面说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一开始是不分善恶的,没有羞耻的概念,只因受了蛇的诱惑,吃了知善恶树上的果实就会区分善恶美丑的。佛教中的不二法门,也是同样的道理,“不二”即是“非此非彼又即此即彼”、“众生平等”、“自他平等”、“心佛平等”等,是佛教认知世界万事万物的方法与观念,演绎阐述的是世间万物本质与表象的关系。二元对立思维、分别心容易制造内心冲突,让人有种种痛苦和焦虑的体验。俗话说,傻子最快乐,傻子没有太多的分别心,所以就比较容易获得快乐。
我们的先祖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总结了一套用阴阳来表达世间万物的杰出方法。有些人一听到阴阳就觉得特别的神秘,其实阴阳只是我们的先祖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符号而已。
世间有男有女,有没有丑,种种迹象表明造物者创造的世间万物内在的数的规律都是通过阴阳、01来进行编码的。老子的道德经中说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可以由阴阳来构成,但是要想摆脱不和谐和冲突,就需要持中道,不偏不倚,这个中道加上阴阳就是三,所以老子说三生万物。这和佛家的中道思想是相通的。这并不代表着世界的本质就是三元的,我的见解和目前哲学界的三元论有所不同。
既然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阴阳,那么人类的思维本质是物质的,是神经冲动,脑神经的活动也可以通过阴阳来进行表达,兴奋和抑制分别对应着阳和阴。我们为了达到内心的平和,就要持其中道,不偏不倚,摆脱人类思维固有的陷阱二元对立思维。
举个例子,有个姑娘请教别人,说她很痛苦,不知道如何选择。她遇到了一个她喜欢的人和一个喜欢她的人,该如何选择,她陷入这个二元对立思维中痛苦不堪。我们来分析看看,喜欢她的人,她不是很喜欢,两个人朝夕相处,和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当然也不排除相处时间长了会慢慢的喜欢上,但是选择喜欢她的人却能够有许多好处,在家可以少干家务活,财务大权在握。而选择她喜欢的人呢,这些都可能恰恰相反。于是这个姑娘就陷入了内心的矛盾冲突当中了。试想想如何摆脱这个二元对立思维的冲突,她完全可以找到第三条路,例如可以找一个她喜欢和同时喜欢她的人;如果透彻理解了人世间的事物,那么这位姑娘会认识到每件事情无所谓好坏之分,只需要凭着自己的直觉去处理就行了,也可以再多增加一下对两个人的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凭着直觉就知道哪个更适合自己,而不至于掉入到二元对立思维的陷阱当中不能自拔。佛对于难以回答的问题采用的是一种无记的态度,具体是指佛对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不作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回答而是先搁置起来的态度。这样的态度是非常聪明的做法,把问题搁置一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心就不会系缚在具体的事物上,就打破了精神交互作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经,是金刚经中最紧要的关节,禅宗五祖半夜给六祖慧能传授衣钵时,当五祖讲到这句话时,六祖就大彻大悟了。这句话中的含义需要耐心的领悟,可以这么理解:人的内心不被具体的事物所系缚,住即系缚,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人的注意力自然而然的随着自己关注的丰富的外部和内心世界而自然的切换,把注意力放在了对具体的事物的关注上,人就摆脱了无意识状态,避免了内心冲突。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性本恶还是性本善等这些经典的哲学问题都是二元对立思维的陷阱。对于这两个问题放在人与哲学的章节探讨。
二元对立思维存在着泛化现象。二元对立思维不仅体现在个人的内心世界,也体现在人与人之间,通常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吵架、争辩,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都源于这种二元对立思维的泛化。也许真的要利用《非诚勿扰》中的分歧争端机来解决二元对立冲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