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以前经历过什么战争?

为什么叫山海关?

1、甲申石河大战

1644年(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四月,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大顺军的重要战役。此战的胜利,开启清朝入主中原,征服南明政府与大顺、大西等政权,建立在全国的统治。 

2、八国联军侵入山海关

1900年,八国联军下令由京津出发,兵分三路,一路侵入山海关。侵入山海关的联军兵力多达6200余人,其联合舰队从山海关老龙头沿海进攻登陆。上岸后烧杀抢掠,不但澄海楼、宁海城毁于一炬,连附近的村庄和庙宇都遭到严重破坏,老龙头炮台和山海关火车站分别被各国占领。

3、山海关保卫战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人民自治军一部在山海关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阻击战。此战是东北解放战争的第一仗,推延了国民党军进入东北的时间,掩护了部分后续出关部队和地方干部开进。

4、山海关战斗

1933年1月2日至3日在山海关一带中国国军东北边防军第九旅阻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是抗日战争初期的一次主要战斗最后,日军获胜,东北军主力营长安德馨阵亡 。日军占据并控制山海关全境,取得了进攻热河的有利态势 。

5、第二次山海关战斗

1925年11月24日至27日,奉军内哄,郭松龄所属奉军第三军团宣布脱离奉军,攻击占领山海关,并自立为东北国民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8
  山海关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军事关隘,经历过无数次战争洗礼,硝烟不断。明末闯王李自成与奸贼吴三桂及清军的决战就发生在这里。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进驻北京坐上“金銮殿”之后,并没有感觉天下已然太平。因为这时驻守在山海关的蓟辽总兵吴三桂,还握有重兵,对大顺政权构成严重威胁。李亲笔写信给吴,劝他归顺农民起义军,并派特使携带大量财物和银两去犒赏吴三桂的人马。起初,吴三桂见大势已去,欲接受招降,归顺李自成,可后来又听说农民军进北京后拘禁了他的父亲和爱妾陈圆圆,便“冲冠一怒为红颜”,向清军首领多尔衮乞师求降,割发称臣,并拱手献出了山海关。消息传到北京,李自成气愤之极,遂于四月一日亲率10万农民军挥师东征,直杀山海关。李自成充分利用山海关一带的地形,采取三面夹击的战略。起初,农民起义军势如破竹,所向无敌,把吴军围得水泄不通。吴三桂几番突围均未得逞,已到山穷水尽地步,关城指日可破。正在这危急关头,清摄政王多尔衮突率14万大军从侧翼向李自成扑来,加之大风骤起,飞沙走石,在清军和吴三桂联合夹击下,人数上处于劣势的农民军,经过一天的英勇鏖战,终因寡不敌众而被迫于二十六日退回北京。从此,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由盛到衰,清军大举入关,占领北京,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山海关老龙头是这段海岸上可以停靠船只的三处地方之一,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的船只就是开到这里并由此登陆的。当时,老龙头虽为清朝的山海关防守重地之一,岸上筑有炮台,置有铁炮,并派重兵镇守。然而,当八国联军的舰队开来之时,可恶的提督郑才盛不是奋力抗击外敌侵略,而是采取不抵抗政策,命令各营清军,对空鸣枪三响,拿下炮闩,仓惶逃窜,把价值几十万两白银的大炮和弹药,拱手送给了侵略者。今天,遗弃在海岸线上的“镇海侯”大铁炮,以及炮台遗址等,即是对当年清军不抵抗行径的无情控诉。
  本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1933年元月1日至3日入侵山海关。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中日两军鏖战山海关。这就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榆关抗战”(山海关古称榆关),从此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
  日军侵占山海关是早有预谋的,因为当时日军已占领了我国东北的大片国土,进而想占领山海关,一是可以扼辽冀之咽喉,封锁东北边境,阻止我东北义勇军从这条道路上通过,防止张学良的东北军对辽西一带可能的进袭,使日军攻热河之战无后顾之忧;二是占领山海关和攻取热河之后,山海关和热河可以遥相呼应,为尔后发动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造成有利的战略态势。因而山海关阻击战就成为关系到中华民族危亡的一次举足轻重的战役。
  1932年的11月至12月间,日本关东军沿辽西走廊向山海关方向转运兵力。由皇姑屯至山海关之间的每一个车站均分驻重兵把守,空军还在前线修建机场。以旅顺为基地的日本津田第二遣外舰队,还派出军舰10余艘,游弋在秦皇岛外海面上,可谓海、陆、空军俱全。12月8日,关东军挑起了炮击山海关事件,揭开了山海关之战的序幕。
  12月8日,关外日军步兵第五联队装甲列车一列,开至山海关车站东端长城缺口,向城内射击,旋即西进至石河桥西端,继续向城内发炮。9日晨6时,日军又派飞机两架,飞临山海关上空骚扰侦察,还派遣200余名士兵向九门口方面运动。我方对日方的挑衅提出严重抗议。并经多方交涉无效。1933年的元旦下午2时,日军守备队通知日本在山海关的侨民,在5小时以内悉数退入南海日军兵营。这预示着将有大的行动。首先,日军便衣队先从山海关南门外向城门中国哨兵射击,意欲冲入城内占领县城。我哨兵开枪将其击退。这是双方大战的开始。当晚12时,日军步炮联合部队约3000余人,占领山海关车站至二里店一线,日军守备队向南门发起进攻。1月2日上午8时许,日军70余人在南关以机枪及平射炮向城上我守军射击,掩护登城。30余名日军用木梯攀登城墙,向城内抛掷手榴弹。守城军以手榴弹还击,将攀登日军击退。10时许,敌军3000余名,野炮40余门,向中国守军阵地进行猛攻。另外还有日机8架,铁甲车3辆,坦克车20余辆,向城内狂轰滥炸。守城部队浴血奋战,沉着反击,击毙日军数十名。至午后4时,将进攻的日军击退。
  l月3日,日军投入了新的大规模的兵力,向山海关发动了更为猛烈的进攻。上空有8架飞机,还有两艘兵舰发炮作掩护,大有炸平山海关之势。我守军以步枪、机关枪、迫击炮迎头痛击,誓死抵抗。面对着强大、凶残且武器装备精良且儿倍于我的敌人,守卫山海关城的安德馨营,在敌炽烈炮火下,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誓死与关城共存亡。终因敌众我寡,为英勇保卫山海关,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写下了抗日战争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虽然日军的铁蹄越过了山海关,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用血肉筑起的民族精神,是任何力量也摧不垮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9-06
历史上山海关曾发生过百余次战争,其中明末以后有5次大战血染雄关:
1644年,甲申石河大战,吴三桂在威远城跪迎多尔衮,引清兵入关击退李自
成;1900,八国联军火烧老龙头,留下座座侵略军的营盘;1933年日
寇入侵,中国军民在榆关打响了长城抗战第一枪;1945年山海关保卫战,解
放军成功阻挡了国民党军队向东北进犯的攻势……
清兵的五入中原皆是绕过山海关 而清军虽虽然穿过燕山 透入河北 但却未能打下北京 扼守河北与辽东之间的主要咽喉——山海关,清军就算穿越燕山险要,透入河北,也不能站稳足跟。 满清入主中原,决定性的一步也是山海关的打开。清兴自辽东,进入中原的主要通道是辽西走廊。虽然明朝在辽东的军事行动频频败北,但凭 借山海关及宁远、锦州等据点,始终控制着辽西走廊。清军虽然数度自西北迂回入边,但效果主要是扰掠性的。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没有及时 处理好对吴三桂的安抚和山海关的防御等问题,吴三桂举关降清,使清军争夺了几十年梦想打开的辽西走廊通道为之洞开,清军遂得以长驱直 入。农民军无法抵挡清兵之锋锐,一再败退,中原遂落满清之手。明清多次战争均未在山海关也是因为 山海关是明朝最后也是最坚固的防御所以但有可能都要御敌于关外,这样才能占据主动,袁崇焕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于宁远御敌。至于资料历史书中很多都有的。
第3个回答  2006-09-10
1381年(明洪武14年),大将徐达在此修筑长城,建关城设卫。关城北倚峰峦叠翠的燕山山脉,南临波涛汹涌的渤海湾,因此得名。由于地势险要,素有京都锁钥之称。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初,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敌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面临着东北、华北我军联合打击的威胁,已成惊弓之鸟。由地美、蒋、傅之间的矛盾,华北敌军是撤是守,是南逃还是西窜,尚举棋不定。傅作义错误地估计我东北野战军至少需要三个月以后才能入关作战,所以未定下立即逃跑的决心,采取了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局变化的方针。依据这一方针,傅作义将其所辖的蒋、傅两系军队共四个兵团十二个军约五十五万人,收缩在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长达五百余公里的铁路线上,摆成一字长蛇阵。将其嫡系部队配置在平绥路北平至张家口段,将蒋系部队配置在北平及其以东地区,必要时,可丢下蒋系部队自行西逃。
第4个回答  2006-09-06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就是山海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