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丸子汤的制作方法及相关资料

急啊,要写作文,不知丸子汤怎么制作和他的资料,请大家帮帮忙!

  久不见云龙山,你会惦着它,哪怕你每日穿行于中山大道,也没有身在徐州的感觉:三天不喝丸子汤,就会失忆徐州印象。每每出差回来,总要先去云龙山下喝碗丸子汤,以填缺内心的着落。

  丸子汤起源于徐州民间,传说是北魏时道家的素食配方,后来流传至民间。绿豆面丸配以荤汤,就做成了丸子汤。

  丸子汤中的丸子是十分精彩的一道亮点,它是由萝卜、绿豆面、淀粉以及花椒面搅拌而成,制成直径为2厘米的小丸子,然后入热油锅中炸至外黄内熟时捞出,即成绿豆面丸子。这种丸子经久浸泡在汤里不会膨胀、不会软,就是你将汤喝完后再吃丸子,依然蹦脆。

  汤的做法并不复杂,净锅上火,掺入棒骨汤烧沸,下入绿豆面丸子及薄饼,稍煮后调入精盐、味精,起锅盛入碗中,再放上蒜茸,淋入辣椒油、香油,最后撒上香菜末即成。

  如今的丸子汤已演变成为早点,既然是早点就无须高厅大堂,是那种民间的极普通的小作坊,门前支一口炉灶,一张案子放着半成品以及作料和碗筷,“钱柜”一声招呼:“四张一个鸡蛋……”“好勒,荷包一个鸡蛋,四张皮子……”大师傅应声。

  然后大师傅将绿豆饼一张张摞进滚沸的清汤里,稍等一会,你再看皮子的颜色有了变化,也就熟了。师傅先将事先放好作料的大碗里添上半碗清汤,然后再把绿豆饼盛到碗里,添上丸子、撒上香菜就行了,荷包蛋也是事先做好的,谁要几个就盛几个。

  为什么它能吸引那么多人来吃?佯说吃的是文化、传统,是不能顶抗的民间风俗,也对。要不然那就是吃的手艺。但是,说实在的,那手艺也无甚秘密可言,反正,只要你做的口味好,人家就会大老远跑来吃你的。
  再说口味如何怎样,其实就是辣椒油榨的火候以及加的是什么料。如果辣椒榨老了,则发苦,香味自然就焦了:榨嫩了,香味出不来且含暗火,吃过后胃里不舒服。至于加什么料就看东家的经营目的,想创牌子、或者原本就牌子挺响,只不过照章办事,就在辣椒油将要出香味的时候撒上一把芝麻,那东西加强了辣椒的香味,还有加中药香料的,只不过不能用油榨,而是熬成汁和蒜茸拌在一起。

  蒜这东西就合绿豆面,如果吃了别的什么东西是以蒜为佐料,会一个上午没人找你谈话,有口味嘛。

  真怪了,就是这丸子汤加以那么多蒜茸口里愣没有蒜味。它比元素之间的化学性相互影响要奇特而有实际意义,所以这丸子汤只要一经吃开去,就再也难抵御从牙缝里冒出的馋意。

  现在的绿豆饼已经不用上鏊子烙了,而是由机器加工的、方方正正的湿皮子,有1毫米厚,一摞就是十斤。你别怕粘喽,不会,皮子之间有淀粉作隔离,哪怕是最低层也不会粘上。

  小丸子倒是一如往常,两厘米左右大小,黄黄的,脆脆的,一碗放有二十几个,风格上还能继承原来的样式。只是汤变革,最最不该的是改棒骨汤为清汤了。

  可惜!棒骨汤是什么味道,什么营养?活该沦为早点。堕落呀!

  可是,即便如此,来喝丸子汤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到底为什么?不知道。

  吃的是味道?

  是文化?

  是传统?

  恐怕都不是。又可能都是。从那些悠哉悠哉的人们脸上可以读出满足,那懒散的步态,满面红光,脸面上每条绽开的皱纹里洋溢着的都是滋润。

  它来源道家,几经易辙,可还留存着“素”的本性。无论是念经的道人,还是草介百姓,谁不想素素静静,平平安安,可不就是满足吗?这种满足像来自大森林的风,带着野辣和绿色。

  无须说绿豆面对人体怎么好,怎么帮助人体新陈代谢、清热解毒、利尿排毒等等,也许有这方面的功效。不说那些都在忙于整容毁容、改头换面“国际化”,那么多名噪一时的早点、名吃,不还是销声匿迹了吗?惟独它经久不衰,莫非是源于它对徐州本土的眷恋?

  如果说四川的麻辣是为抵御当地潮湿气候的话,那么,丸子汤就是徐州人袒露胸怀、豪爽侠义的精神显露。

参考资料:http://www.cnxz.com.cn/MeiWen/list/2006-10/17/content_424216.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