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高中文言文的主要句式以及它们的判别方法?

如题所述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15

    一、判断句:
    (一)采用“……者,……也”的方式
    1.“……者,……也”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这是文言文判断句的典型结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2.“……者,……”
    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3.“……,……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5.“……,……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二)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为”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中“是”“为”,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三)用“即、乃、则、诚、皆、必、亦”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梁父即楚将项燕。
    ②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⑤夫六国与秦国皆诸侯。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四)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一)“为……所……”
    1.“为……所……”
    (吴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为所……”——“为……所……”的省略形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二)“见……于……”
    1.“见……于……”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蔺列传》)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蔺列传》)
    3.“于……”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三)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
    ③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句
    (一)依所省成分划分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介词“与”“以”“为”的宾语常省略。
    ①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介词“于”“以”常省略。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
    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6.兼语的省略
    ①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2)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如: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四、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五、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当否定副词为“不”、“毋”(“无”)、“未”、“莫”,并且宾语为代词时,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③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④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当疑问代词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比如: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③唯利是图
    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①夜以继日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③全石以为底
    六、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
    1.中心词+“之”+短语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②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②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2.中心词+“之”+形容词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七、介宾短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多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但在文言文中,却常置于谓语之后作补语。例如: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③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第2个回答  2009-12-17
这个其实是靠你平时积累的 里边有好多种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省略句 疑问句
我上学的时候背的顶呱呱现在忘的差不多了
其实出现最多的就是省略句 经常出现的 你翻译一下原句就会发现里边经常省略了之字之类的表示人物的词。
宾语前置也比较简单了 你像“何以”这就是个典型的词 只要有它出现99%是宾语前置
剩下的几种句式有点忘了 你们老师上课的时候一定会说 有几个特定例子的
第3个回答  2009-12-18
首先你要把语法学会啊,弄句现代汉语,看看能不能分析明白?
等现代汉语分析明白了,再试着分析文言文,其实一样的,就是文言文很多成分省略罢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