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中北京文化和风俗的展现主要是靠北京方言、市井文化和风俗人情的体现。
《骆驼祥子》中从所描写的人物、渲染的气氛,到展现的世态人情、运用的市民口语,都洋溢着浓重的“京味”。《骆驼祥子》就设置在北平这个大舞台下。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开创者,那什么是“京味”呢?究其内涵,京味就是小说中的对象具有鲜明的地域情调,不仅表现在自然地理、自然景观方面,如:气候特征,地形地貌,景观建筑等,更表现在人文方面,如:政治经济,人文风俗,文化人口等。
京味小说中最显著的特征是北京的人,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简言之,就是“用提炼过的北京话,写北京的人、北京的事”。
1、人物的语言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人物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洋溢着浓重的北京味道。老舍颇有风俗小说家的风范,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地地道道的口语化语言。
如:“坐在车上打盹”、“不如爽性出去试试”、“吆喝”、“吹了”等。许多北平口语的字和词,用老舍的话说“笔下丰富了许多,而可以从容调动口语,给评议的文字添上写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
因此,《祥子》的语言是活的。”老舍用极通俗的语言就把人物的性格逼真地刻画出来。如下面一段对话:“你要是还没吃饭的话,一块儿吧!”虎妞仿佛是招待个好朋友。……“你干什么去了?”刘四爷的大圆眼还盯祥子“车呢?”“车?”祥子晬了口吐沫。
2、北京地区的风景,通过小说可以看到一幅色彩浓郁的北平地域景观。
如:“冬天又到了,从沙漠吹来的黄风一夜的工夫能冻死许多人。听着风声,祥子把头往被子里埋,不敢再起来。……狂风怕日落。直到四点多钟,风才完全静止,黄昏的天上透出些夕阳的微红。”
透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北平典型的气候特征,自然景物与人的心理特征描写,情景交融,渲染之功。老舍的笔下街道名、胡同名,店铺,祥子的主要活动地点如毛家湾、西山等都是真实的。
3、底层人民风俗画的描写,琐碎的生活杂事不仅是北京市民的真实生活写照,而且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如:“大家躲在那随时可以倒塌而把他们活埋了的屋中,把命交给了老天”足见贫民生活的凄凉与悲惨。
大杂院里形形色色的人的生活之艰辛都能用极其通俗的渲染地方色彩的语言描绘出来,如:妇女们“怀着孕也照常操作,只吃着窝窝头与白薯粥”,姑娘们“十六七岁了,没有裤子,只能围着块什么破东西”。
扩展资料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
《骆驼祥子》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旧北京为背景。祥子所处的时代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
《骆驼祥子》中的背景世界是黑暗的、畸形的、失衡的中国旧社会,人民过着贫苦的生活,祥子只是广大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自由,但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贫穷又剥夺了他们手头仅有的可怜的自由。
参考资料来源:骆驼祥子——百度百科
骆驼祥子中北京风俗和文化的展现有没有例子
骆驼祥子中北京风俗和文化的展现有没有例子
追答里面有呀,方言和生活风俗方面的:
三、浓重的京味
如:“坐在车上打盹”、“不如爽性出去试试”、“吆喝”、“吹了”等。
如下面一段对话:
“你要是还没吃饭的话,一块儿吧!”虎妞仿佛是招待个好朋友。……“你干什么去了?”刘四爷的大圆眼还盯祥子“车呢?”“车?”祥子晬了口吐沫。
风景,我们可以看到一幅色彩浓郁的北平地域景观。如:“冬天又到了,从沙漠吹来的黄风一夜的工夫能冻死许多人。听着风声,祥子把头往被子里埋,不敢再起来。……狂风怕日落。直到四点多钟,风才完全静止,黄昏的天上透出些夕阳的微红。”风俗画的描写比比皆是。琐碎的生活杂事不仅是北京市民的真实生活写照,而且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如:“大家躲在那随时可以倒塌而把他们活埋了的屋中,把命交给了老天”足见贫民生活的凄凉与悲惨。 大杂院里形形色色的人的生活之艰辛都能用极其通俗的渲染地方色彩的语言描绘出来,如:妇女们“怀着孕也照常操作,只吃着窝窝头与白薯粥”,姑娘们“十六七岁了,没有裤子,只能围着块什么破东西”。用老舍自己的话就是:“一个作家实在就是个全能的演员,能用一支笔写出王二、张三与李四的语言,而且都写得恰如其人。”
大量运用幽默生动的北京方言,使得他的文字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被誉为最活泼的、最俏皮的、最流利的和最上口的。老舍的幽默是“含泪的幽默”透着辛酸、讽刺,同时也表达了老舍对悲剧的深刻的同情与谴责,这正是老舍幽默魅力的所在。如在表达祥子的决心,“但是,他下了决心,一千天,一万天也好,他得买车!”然后在祥子埋头苦干,病了也舍不得休息的情况下,终于“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他得买车”、“凑足了”、“通红”、“哆嗦着”等词十分形象幽默,同时也感叹了对祥子凑足钱买车的不易,表达了对祥子的同情。
-------------------------------
在附上一篇,这回应该很明显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