郃阳提线木偶戏的历史溯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线戏渊源,十分久远,现今一般认为“起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唐代段安节所撰《乐府杂录·傀儡子》载:“自昔传云:‘起于汉祖在平城为冒顿所围,其城一面,即冒顿妻阏氏,兵强于三面。垒中绝食,陈平访知阏氏妒忌,即造木偶人,运于机关,舞于郫间。阏氏望,谓是生人,虑其城下,冒顿必纳妓女,遂退军。’……后乐家翻为戏。”已故郃阳线戏艺人雷清云早年回忆说,郃阳线戏代代相传,曾为汉王立过大功。当年匈奴攻代国,汉王被困平城。代王知道西河(郃阳古称“西河”)有线戏,告知陈平。陈平命工匠仿制大木偶.栩栩如生,借夜月舞于城楼。匈奴王之妻望见,心生妒忌,害怕城破之后匈奴王纳汉家女,遂网开一面,放走汉王。后来代王喜弃国.被赦为郃阳侯。代王喜即汉王之兄刘仲,据《郃阳县全志》载,刘仲城在今坊镇东北五里。《郃阳新志资料》载,刘仲城在坊镇东北五里和阳村。艺人的传说与史书记载基本吻合。《大业拾遗》记有:“隋炀帝使黄兖造木人二尺许,衣以绮罗,饰以金碧,能运用自如。”这记载与郃阳线胡戏的木偶形象及尺寸几无二致。即就是演出形式,唐·杜佑《笔麈》中的记载也和今天十分相同:“傀儡子,汉末使用于嘉会,北齐高纬尤好之”,“今俗悬丝而戏,谓之偶人,以手持其末,出其帏帐之上(外)。”悬丝傀儡即提线木偶的古称,“帏帐”在郃阳线胡戏中称为“亮子”。表演时艺人站于亮子后面,手提木偶出于亮子之外。《通典》说唐代已把线戏列入歌舞类。《明皇实录》中有唐玄宗《吟傀儡》(一说为梁皇所作)一诗:“刻木牵丝一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犹似人生一梦中:”诗中虽未明指即郃阳线胡戏,但“刻木牵丝”的结构,“鸡皮鹤发”的外形已与郃阳线胡戏的木偶造型完全一样,也说明在唐代线戏已十分流行了。到了明末,郃阳举人李灌(向若)与线戏艺人过从甚密,对线戏的唱腔、音乐、服饰、剧目及偶人造型作过较大的改革,使之更趋完整化、戏曲化,曾随商帮到过苏、扬二州演出。清代乾隆之后,是郃阳线戏的鼎盛时期,至光绪年间,单是郃阳境内就有线戏班社七十余个。乾隆、嘉庆、同治年间曾再次往苏扬两州及北京演出。公元1990年(光绪二十六年),北黑池的王玉润线戏班曾往甘肃、河南、山西等省演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