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科研成就

如题所述

1、是理论联系实际。第二个是求真务实。
2、研究趋向上更体现出国家利益、国家标准。
3、立足于全局性、全国性的要求,针对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借鉴西方的经验,产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能够影响教育政策、影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这样的成果。
4、在研究方式上更加强调联合创新、协同创新、联合攻坚。
5、研究方法上,更加强调数据、证据、实验、时政。我们成立了数据中心或者是数据平台,还有调研大队,专门收集各地改革的经验、基本的数据。 为适应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需要,整体推进区域性教育改革发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区域发展模式,本着“院区共建,整体推进,科研引领,创截止2012年,中国教科院共设立杭州下城、成都青羊、大连金州新区、深圳南山、宁波鄞州、重庆九龙坡等六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在中国教科院和五区区委、区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在各区教育主管部门的精心培育下,在广大校长和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中国教科院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实验区整体水平不断上升,优势和特色不断彰显,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实践证明,实验区为我国区域推进教育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样板,为区域之间联动发展搭建了桥梁,为中国教科院科研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光明日报》2010年11月10日专题报道了中国教科院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经验与做法。正如文章的编者按所说:“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以小区域带动大区域,进而带动全国教育的整体均衡、优质发展的区域推进教育改革的新模式已初见端倪并逐步成为引领国内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亮点和创新品牌。”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是教育部直属的科学研究机构。2003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国内访问学者,同年12月,经原国家人事部批准研究院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4年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批准研究院单独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研究院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坚持服务于院的中心工作,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坚持访问学者导师和博士后专家团队集体指导,集中力量做大事;坚持“公开招收,择优录取”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地招收教育行政部门、国内高等院校、地方教育科研院所,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等教育系统中富有教育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我院着重培养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实际科研能力,全面提升他们服务国家决策、推进理论创新、指导教育实践的水平。
自招收访问学者和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来,研究院相继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注重实证研究、服务国家教育决策的科研工作者队伍。截止到2012年,共有151名访问学者顺利结业,5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圆满出站。 袁振国,院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教育学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教育学、教育政策、教师教育等。
徐长发,党委书记,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职业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公共管理等。
曾天山,副院长,教育学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政策、教育管理、教学理论和教育研究方法等。
高宝立,院长助理、《教育研究》杂志社总编,教育学博士,编审。主要研究领域: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
于发友,院办、党办主任,教育学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教师教育、教育政策与管理、基础教育等。
刘占兰,教育学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儿童科学学习与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幼儿园课程等。
刘贵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主任,教育学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生态课堂、区域教育、教育管理等。
孙诚,管理学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职成教育、人力资源开发、高等教育等。
毕诚,教育学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中国教育史、文化与教育、教育与人力资源、科学教育、教育领导等。
吴霓,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学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政策、区域及学校教育发展规划、教育质量管理、农民工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民办教育研究等。
杨润勇,科研处处长,教育学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政策分析、教育管理等。
陈如平,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学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教育领导与管理、教育科研管理等。
孟万金,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学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心理学、特殊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英语教学等。
郝志军,教育学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实验、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等。
龚亚夫,全国政协委员,编审。主要研究领域:基础英语教育、英语教育测评、第二语言习得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