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日产COO古普塔:追赶中国品牌不在计划内转型另有打法

如题所述

“当真正来到中国,我切实地感受到中国汽车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日产汽车公司董事会成员、日产汽车公司代表执行官、首席运营官阿西瓦尼·古普塔先生在2023上海车展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道。他所表达的意思,也是所有三年来首次到访中国的汽车大厂全球高管的共识。



而这个“巨大的变化”,其实就是由电气化与智能化浪潮掀起的行业变革,它不只发生在中国,更是席卷全世界,只不过中国市场的变革速度更快,程度更深,就像古普塔所说的,“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电驱化、智能网联服务的引领者。”

更具体一点来看,目前中国市场的电驱化产品占比已超30%,而在2019年,这一数据还仅仅只有4.7%。古普塔认为,这项数据表明了中国已经跨过了一个转折点,即电驱化车型逐渐被视为“普通汽车”。这里的“普通”是说,电驱化车型对于消费者而言,已经不再是需要慎重考虑的“新物种”,购买它们就像购买燃油车那样稀松平常。

“这个市场将会不断扩大,出现更多电驱化车型,而燃油车会减少。”



另一个变化则体现在了软件定义汽车上,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智能”。在过去,软件可能只是作为加分项来提高产品竞争力,而现在,软件成为了汽车的核心,决定了产品是否具备竞争力。

软件驱动的电驱化车型,将是汽车市场的未来,它改变了存在数十年的游戏规则,并因此给所有传统巨头带来了压力。

三年不见,换了人间

过去的三年,是新能源汽车市场飞速发展的三年,也是自主车企强势崛起的三年。当传统大厂高管盛赞中国电气化与智能化技术先进的时候,其实是在承认,中国车企在这一轮行业变革中占据领先优势。

数据说明一切,根据中汽协统计,2022年中国乘用车销量仅有2.1%的小幅增长,而自主阵营与合资、外资阵营之间的力量对比,却有了很大逆转。2022年以前,自主品牌的市占率相较合资、外资品牌而言,基本维持着20%的差距,但在2022年,多次出现单月市占率过半反超的现象,全年差距缩减至6%,行业人士预测,2023年自主品牌市占率将超50%。



另一方面,2022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涨幅(93.4%)远高于整个乘用车市场,而自主品牌在这一快速壮大的市场中占据绝对领先地位,市占率高达79.9%。

“本土汽车制造商已经从合资汽车市场中抢占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对于日产汽车来说的确如此,对于其他车企来说,或多或少也是如此,这个趋势是很明显的。”

古普塔很坦诚地面对自主品牌崛起所造成的竞争态势变化,他明确表示,将继续投资合资车企TIV和保持传统ICE等细分市场的竞争力,而加快速度向市场投放软件定义的电动汽车,则是接下来的重中之重。

与此同时,他认为,充分的竞争对于日产来说也有好处,“可以让大家相互学习和进步。”

乐观的态度,建立在对“技术日产”的自信。在过去90年的发展历程中,日产所面临的变化与挑战不在少数,扎实的技术功底叠加创新的思维理念,是其不变的破解之道,况且对于很早就“触电”的日产来说,它手中能打的牌还有很多。



轮番出牌,以变治变

回看全球电动车发展史,可以发现,日产留下的痕迹至今仍熠熠生辉。

早在1947年,它就推出了品牌首款纯电TAMA EV,其最伟大的价值在于探索并验证了“换电”模式的可行性。



36年后,日产又推出了世界上首辆采用异步电机的电动车March EV,其具备变频调速能力,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经验。



1996年,电动车Prairie Joy EV问世,它创造了两项“世界第一”——第一台使用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的电动车,第一台到达北纬79°极寒地区的电动车(连续服役六年无故障)。



2010年,日产聆风问世,它的身上亦有两项“世界第一”,首款可量产与首款搭载永磁同步电机的双重buff,令其长期成为全球电动车销冠,并创下了210亿公里行驶里程电池0安全事故的佳绩。



我们以为无所作为的日产,其实在电气化领域已经积累了76年的技术与超过25年的电池研发与制造经验。因此,当古普塔说,要以软件定义汽车的方式加速电驱化进程,并于2026年在中国市场推出7款电驱化车型,于2030年推动在华电驱化车型占比达80%时,这家大厂要“认真搞事业”的意味已经很明显了。

在上海车展上演中国首秀的超混电驱奇骏,吹响了日产全面提速电驱化战略的先锋号角。这款车亮点诸多,最为突出的优势在于搭载了第二代e-POWER、e-4ORCE雪狐电四驱两大日产创新电驱技术。

前者兼顾高效率与高性能,实现100%全时电驱,在为驾驶者提供无限接近纯电车体验的同时,又为其规避掉了充电焦虑与续航焦虑,开辟出一条与众不同的电能混动路线。

后者通过技术整合,强化加速表现,拔高性能上限,又稳定了车身姿态,抑制了俯仰与俯冲感,进一步擦亮日产“舒适”王牌。



除了超混电驱奇骏以外,日产在本届上海车展上还带来了两款它在纯电出行领域的最新探索成果,更准确地说,它们是古普塔一再强调的“软件定义汽车”概念的初步落地。

先来说Max-Out概念车,古普塔形容它为“基于卓越的工程技术打造,能够实现更自由的出行”。其“卓越”体现在了“用最小化的装配实现空间的最大化”,即让储能电池、电驱化动力总成系统、魔毯平台等核心技术实现最紧凑的装配集成,以此在美学、空间、性能、安全、数字化等维度呈现“卓越”水准,这也是日产未来电驱化车型的发展方向。



Arizon概念车则是一款专为中国消费者量身打造的车型,其灵感源自中国,并由中国设计师主导设计。在它身上可以看到诸多大胆、新颖的元素,外有低重心车身加开放式无B柱结构、配备大面积自动调光玻璃的穹顶,内有颠覆印象的现代智能座舱,其智能化的具体表现,包括但不限于更简洁易用的图形用户界面、更流程自然的交互方式、可个性化调控的车舱氛围,等等。

超混电驱奇骏与Max-Out概念车、Arizon概念车,虽然技术路径不同,但却共同体现了日产立足未来移动出行发展的前瞻思考,更重要的是,我们也从它们身上看到了,这家技术大厂具备让一切先进理念落地的能力。



大厂逻辑,穿越周期

然而,电驱化时代的游戏规则,毕竟与燃油车时代不同,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能源引擎、产品核心竞争力以外,产品迭代速度、成本控制等方面也存在极大的差异。

以前一款燃油车在问世后,一般有5-7年的时间进行各种调整,然而在智能电动车时代,迭代周期缩短至两年,乃至一年、半年,技术上新的速度朝着数码、手机行业靠拢,这时候如果还按传统模式推进产品更新周期,无疑会错失良机,令产品丧失竞争优势。

对此,古普塔阐明了日产“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设想,他强调,“在未来,我们会着重把日产全球化技术在中国市场实现本地化,同时将在中国研发的技术应用于中国市场。”

日产汽车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山崎庄平 先生亦表示加快产品上市、缩短研发周期的重要性。他指出,为了缩短研发周期,将秉持“在中国,为中国”的承诺开展研发,并充分利用本地化的供应商和本地化的资产。



有此观念的大厂不止日产一个,目前大众已经在中国成立了“100%TechCo”,其将在2024年投入运营,业务范围将涵盖整车开发、零部件开发以及采购等职能,其核心在于整合资源、联结研发和采购能力,最终目的是使新产品及新技术的开发周期逐步缩短约30%。

因此,个人认为,今后日产或许也会根据自身发展情况,统筹上下游资源,在中国市场成立一个用于缩短研发周期、加快产品上市的综合性项目,以此强化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在山崎庄平看来,缩短研发周期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保持价格竞争力上,“漫长的研发周期势必会带来成本的提升。”

这就涉及到了目前中国汽车市场激烈的价格战了。年初,特斯拉靠着成本优势,以创新低的价格,搅乱原有的市场秩序,给了绝大部分都未能实现规模盈利的新能源车企严重一击。

在新能源市场,成本控制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拥有它就相当于拥有一套“进可攻,退可守”的组合拳,既能够利用成本优势攻城略地,亦能仰仗成本优势守卫市场疆域。

对此,古普塔表示,下一代电驱化动力总成技术是一套集成动力系统技术,其核心组件重量将减少25%以上,成本将削减30%。而在电动车成本大头——电池上,日产除了建立最佳的原材料供应链以外,还将开发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进一步削减成本。

据悉,Max-Out概念车将采用更高精尖的全固态电池(ASSB),相比液态锂电池,其能量密度提高一倍,充电速度提高三倍,古普塔表示:“它在电池成本和性能方面都将成为影响电动汽车行业的规则改变者。”



在电气化赛道上,中国车企换道超车,外资大厂谋求转型,新老玩家激烈互搏的场面在所难免,但在山崎庄平看来,“我们的计划不是去追赶中国的电动汽车品牌,而是将重点放在产品差异化方面。”

他举的例子是通过软件定义汽车,让产品在体验上与竞品形成区隔。事实上,与“软件定义汽车”相关的表述在本场媒体采访中出现多次,它是日产的战略重心。而为了强化软件的竞争力,日产在全球组建了一支超过4000人的软件工程师团队,专注于电池管理系统、自动驾驶系统、底盘控制等事关车辆控制和安全方面的软件开发工作。

以“差异化”为切入点,布局品牌转型之路的思路,和前段时间麦肯锡机构在2023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期间发布的“中国汽车行业现代化进程的观察与洞见”报告,在内核上是不谋而合的。麦肯锡认为,目前中国车市品牌严重同质化,在电动汽车领域,品牌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式微,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挖掘并丰富品牌文化内涵,从电动化、智能化、客户体验等多角度出发,重新确立自身品牌对消费者心智的影响。



选择差异化路径,并非日产临时起意,事实上,它很早就这么做了。燃油车时代,它就因“舒适”获得“沙发厂”称号,进入电驱化时代后,e·POWER以独特的技术逻辑,自成一派,首款纯电SUV ARIYA相较同级竞品,也有非常多细腻的“日产式”关怀。

抛开技术不谈,日产在中国市场拥有1500万拥趸,每位用户、每个家庭的幸福故事,以及他们对日产的理解与建议,都是相当宝贵的品牌差异化“素材库”。

当巨头按下转型加速键,充足的技术储备,庞大的用户基本盘,独到的竞争理念以及数十年锻造而成的体系力,谁敢保证,它不会上演比燃油车时代更精彩的传奇故事?

分享到: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1号车盟,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