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里,经常讲到空性,求教正确的空性是什么,要注意哪些?

藏传佛教里,经常讲到空性,求教正确的空性是什么,要注意哪些?

佛教讲空性,不是藏传佛教才讲空性,这是第一个。

其次,空性说似一物即不中,问不出答案来的。空性虽不离一切文字相,但也不是一切文字相。如果自己没有理解乃至证悟,而要人家给你说空性是什麼,即便说的人是有证悟的大智慧人,讲的是对的,也会自己拘束於人家文字语言的描述,而对空性产生不正确的知见。正如大般涅盘经里有这样一个譬喻:「如生盲人不识乳色,便问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贝。盲人复问:是乳色者如贝声耶?答言:不也。复问:贝色为何似耶?答言:犹稻米末。盲人复问:乳色柔软如稻米末耶?稻米末者复何所似?答言:犹如雨雪。盲人复言:彼稻米末冷如雪耶?雪复何似?答言:犹如白鹤。是生盲人虽闻如是四种譬喻。终不能得识乳真色。」

想要知道、证悟空性只有一条路,就是自己去闻思修,而不是想要从人家那边得到答案,这样作就像上面那段经文里的盲人一样,纵然人家说的是对的,但是就是得不到正确的答案。说闻思修,从哪里开始?从般若部的经论开始:心经、金刚经、小品般若、摩诃般若、中观论、大智度论等等讲的都是空性,从这里开始去深入经藏,时时思维其中的道理。佛法所说的思维就是禅修,就是禅那波罗蜜,就是戒定慧中的定,在定中起观以发慧,所得到的智慧,就是空性的智慧,就是般若波罗蜜。

想要知道空性是什麼,这是不二法门,看起来各宗派修法好像不一样,但骨子里都一样,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藏传的大圆满、大手印是这条路,修证的是这个东西,不要把持咒结印当成藏传佛教的全部或最终目标,汉传禅宗修证的也是这个东西,净土宗念佛求往生极乐世界,去了极乐世界,还是一样要修证这个东西,只是那边是佛菩萨教我们修证,更不要说其他天台、华严、唯识等等都是一样,南传佛教修四念处、三十七道品也是一样,不会修出别的东西。

只有自己不断在闻思修上精进,亲修亲证,不停留在闻上面,得少为足,才能知道正确的空性是什麼。如果自己不去修证,想要从旁人或从佛经上所得来的所见所闻,视之为全、为真、为实。纵然旁人乃至於佛说的确实并没有错,我们所知所执的仍然是邪知邪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1-10
无论藏传、南传、北传,空性都要先从无常和无我来理解。
(一)无常即空
“色为无常,无常者即是苦,苦者是无我,无我者即是空,空者非有非不有,亦复无我,如是智者所觉知”(增含二四,一一)。无常、苦、空、无我,是阿含根本的思想。因为无常的常性既不可得,故说为无我。无我是我性的不可得,故无常无我都是空的异名。变易法即是无常的异名。譬如说一个茶杯是无常则可,说是苦则不可,因为茶杯根本没有知觉领受的作用,无所谓苦不苦。是故说苦必须于有情自身起了老、病、死的变化,才能说是苦。是故阿含无常、苦、空、无我,是根据佛的慧观说无常即是空,因缘而显无常,因无常而悟入空性,以彼因彼缘皆悉无常,故说为空。或依次第观空,或依缘起显空,都在以无常而显空义。
但这个空只是观想所成的空,所缘的空;不是真正的法空。真正的法空,要依缘起而显其本性空。即缘起而知空,才是一切法的真空胜义。
(二)缘起即空
「我今当说第一空法,云何第一空法,若眼起时则起,亦不见来处,灭时则灭,亦不见灭处」(增含一,三○);是故要了知空义,必要了解缘起,不能了解缘起的意义,即不能理解真空胜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即是显诸法生起,必假托「缘此而彼起」的因缘相依的关系。但这个因缘相依所生诸法,都是空无自性。「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杂含一,六);这就是依因缘所生法,明确地是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无常(法)即是空。佛告三弥离提:「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然者,此性自尔」(杂含九,四六)。佛说眼等诸行,若因,若缘所生色,若苦,若乐,不苦不乐,都是无常,都是空。故佛说:「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杂含一二,六八)。这是把缘起性视为常住,不生不灭所显诸法的理性,自性空,故「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依因缘所生法,都是生灭的,依缘起和合所显的本有性,都是无常无我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的空寂性,所以说为无常、无我,即是空。这个空,即缘起而显空,或缘起即空,非缘起以外而有空,或空以外而有缘起。故曰「法住法空,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杂含一二,六八)。这是依缘起性空显不生不灭、非一非异的空义。
(三)中道义
世俗的知见,不是偏于有,就是偏于无,都是落于二边的知见,佛说中道缘起法,即是不落于二边,亦「即是离于二边,说于中道」。「乐受者是一边,苦受者是二边,不苦不乐是其中,有者是一边,集是二边,受是其中。」(杂含四三,四六)这就是说有说无,或苦或乐,都落于情识的二边知见,不是绝对的中道法。绝对的中道法,是不苦不乐,不依情识知见而以正智正见为出发点。是故释尊开示迦旃延说:「世人颠倒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若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问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杂含十,五四)。「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有者,无有,是无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杂含一二,六九)。

摘自《阿含概说》
第2个回答  2009-11-10
你看到瓷杯易碎,知道世事无常,这就是苦,但是瓷杯可以再买一个,这反映了这个事情的本质是空性,所以无常与空性是连成一体来说的。分开了,就成为断灭见。
反过来,出离为乐。出离即是空。空生一切因缘,瓷杯可碎可买,所以是大乐。非圣人不能体验。凡夫没有体验到世事无常这个苦,所以就无法体验这种乐。凡夫所能体验的是一时一事的苦与乐。
第3个回答  2009-11-11
大致说是:诸法皆空,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变化无常,而没有哪个东西是可以永恒的。但空不是没有,是变化无常意。
第4个回答  2009-11-16
此为假名空性,真正的空性,必须明心见性才知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