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德战争,为何苏军作战能力后来赶超

如题所述

二战前期德军的战斗力无人能敌,为何后期却被苏军虐惨?这个问题需要辩证地看,由于战场环境的不同,作战对手的不同,以及战争潜力的储备制约着德军闪击战的持久展开,即使二战德军战斗力无人能敌,那也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的表现,综合来看,德军输掉二战是迟早的事。

一方面,二战前期德军的所向披靡,除了冒险和作战理论先进以外,还有作战规模的空前和超过预期。不可否认的是,一战后德军虽然只保留了十万陆军,但德军统帅部却非常重视对一战军事理论的研究和挖掘,尤其在保留一大批有作战经验的年青军官方面,英法都没有德国那么具备长远眼光。

正是德军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无论在作战理论的研究还是人才储备上,德国陆军仅用七八年时间就再次崛起,不得不说这是个奇迹。而古德里安创建的闪击战理论也是利益于有这样一个良好的研讨环境,最后才跟阿道夫的扩张野心相吻合,这才为德国发动二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这个层面讲,德国发动二战,有其客观的战场环境,那就是英法的绥靖政策促成,以及英法强加给德国苛刻的一战赔偿条件,这成了德国发动战争的借口,也促成了德国从上到下形成了一盘棋。而在主观条件方面,德国军事力量的重新崛起,以及德军一些高级将领不承认一战战败的结果,况且苏联和英法之间的意识形态矛盾,使阿道夫找到了发动战争的突破口,而当苏联与周边国家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英法从上到下都处在厌战氛围之中,这时正是德军对外扩张的最好时机。

另一方面,德军闪击战之所以在莫斯科战役以后不再吃香,关键的是对手越来越强大,本国的战争潜力越来越支撑不起打持久战消耗战。刚开始,德军闪击波兰占领西欧是何等的风光,苏德战争打响以后,德军三路大军更是如入无人之境,苏军300万精锐仅支撑三个月就被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那么,就在1941年9月底德军发动台风行动时,中央集团军群仍有180万大军,为何在两个月以后,德军就败下阵来,闪击战的神话被打破了呢?

这里面,德军主要存在两个错误的指导思想,一个是对苏联的作战环境研究不够。刚开始,巴巴罗萨计划就有些跑偏,认为三到五个月就能结束苏德战争,这是对苏联作战环境和战场环境以及战争潜力的严重误判。因此,才在曼施坦因指挥第56装甲军进攻列宁格勒时遭遇原始森林和沼泽转了半个月的圈,而在莫斯科战役时,即使抛开苏军调整指挥结构和改变传统打法不算,德军对苏联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应对方式仍然缺乏足够多的认识。

另一个问题就是对自己的短板问题缺乏必要的应对措施。应该说,德军的战斗力强大是没话可说的,可糟糕的后勤以及补给,包括兵员补充的困难又是显而易见的。其它不说,仅莫斯科战役以后,德军就改组了4个装甲集团军,原因就是德军的后勤和装甲补充根本无法满足前线的需要,这对闪击战来说是个严重的打击。而与之相反的是,苏军却在莫斯科战役以后,不断地加强装甲部队建设,坦克集团军和突击集团军以及T34坦克的不断扩大规模,使得战场形势向苏军方面一边倒。

而就兵员补充来说,德军根本无法与苏军抗衡,战争开始一个多月后,德军就发现苏军的兵员补充太强大,到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战场环境就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从这时起,苏军根本不担心兵力不足,更不用担心跟德军打装备作战。

通过上面的分析看出,德军前期打得好是冒险和突然袭击带来的结果,后期被苏军赶超,又是德军自身战争潜力不足,对手战争潜力强大带来的,德国输掉二战是不可避免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