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应该如何预防和解决?

如题所述

我认为要解决校园欺凌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哪些行为是属于欺凌范围的。
欺凌仅仅只是指肢体暴力吗?不!
欺凌行为应该包含以下这些:
排挤——小团体对于某一个体的排挤,有些孩子会拉拢一些身边的小伙伴共同去敌对或针对某一个看起来更弱小更弱势的小伙伴,对他进行嘲笑、讽刺、鄙视。
控制——欺凌者要在小团体中实现对所有人的控制权,通常会用威胁、激将法、欺骗、恐吓,引起对方的恐慌,然后好让自己在一段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占上风。
暴力——在身体上实施伤害,比如说殴打、虐待。
怎样的家庭会产生欺凌者或受害者?
在欺凌中的双方,往往来自于亲子关系不良的家庭。在家庭中,这些孩子往往原生父母关系不好,并且也缺乏其它长辈的正确指引。在失去了亲子关爱的情况下,孩子被迫寻求其它的依恋对象,所以很容易会选择向自己的同龄人群体靠拢。而未成年人之间的交情是“有条件”,往往是基于共同的爱好或价值观。而一旦在小群体中表现与其他人不一样的观点,就很容易被他人视作异类、受到排挤。
追溯到家庭关系中,(1)父母看不见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求爱、求关注、求认可) (2) 父母不允许孩子表达真实的情感、观点、需求(这一般源于父母自身的不成熟,导致父母不能容忍与自己预期不一样的情况) (3)孩子误以为自己的需求是不好的(镜像自我原理) 孩子不再敢表现自己真实的脆弱(脆弱指自己的缺点、困惑或尚没搞懂的道理等) (4)孩子内心无法得到满足(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给予) (5)丧失对父母的依恋(依恋理论) (6)转向从同伴关系中索取(追求看似亲密的关系,填补内心的缺失)
从这些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中,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角色:
主导者——这些孩子在家庭中被父母强力打压、身心受到伤害。但他们也会逐渐的掌握自己父母原先对待自己的方式,在同伴关系中展现出强硬的姿态,希望占主导地位的表现。因为对他们来说,唯有掌握主导,才能不再受到欺压。但他们的内心存在很大的缺失,仍然希望通过亲密关系获得关注、受到表扬和崇拜、更希望得到爱。但又因为他们在过往的家庭长辈身上并未习得“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内在需求”、“如何表达爱”、“如何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所以,他们对待同伴的方式使他们永远也得不到真正的“爱”,因此,他们只能变本加厉地使用威逼、胁迫、暴力等控制手段。
顺从者——另外一些孩子同样在家庭中受到过身心方面的伤害,但他们可能更多地是在心理被父母忽视,进而疏离了自己的家长。他们并不善于通过控制手段来获取小群体中的主导地位,他们更愿意像在原生家庭中那样充当一名“顺从者”的角色。因此,他们会依恋主导者,希望通过向主导者表现“顺从、迎合、忠诚”的态度来换取主导者的认可与重视,借此来满足自己的内在需要。一般情况下,他们会不断加强自己的顺从行为,努力的表现出自己和对方是同一类人。
但这样的同伴关系存在巨大隐患的:
他们的关系之间是“有条件”的。一旦条件消失,其中的“异类”就立刻会受到攻击。比如在一群顽劣的孩子中,有一名孩子受到父母的感化,希望重新开始好好上课、努力学习,那当他向群体坦白的时候,他会立刻受来自所有人的排挤,表现出的行为可能是:蔑视、嘲讽、挖苦、诋毁、甚至是肢体上的暴力。
这类群体中的关系,往往重在索取,而非给予。这些孩子通常来自于关系不和睦的家庭,孩子对人际关系充满恐惧和迷茫,防备心很重,也不太懂得真诚坦诚的交流,更不懂得亲密关系之间应该如何相互尊重、相互滋养。因此,他们聚在一起的目的就是为了“索取”,包括:安全感、归属感、受到关注、受到他人的接纳等。而因为他们本身的不成熟,所以,也很容易对对方产生不满,引发矛盾冲突,进而使关系破裂。可以说,身处这样的关系中,是无法得到真正的“安全”和“安心”的。他们需要时时刻刻向同伴确认彼此的忠诚,共同做一些“不走寻常路”的事情来证明彼此之间是一样的,没有背离彼此。总一个字来概括这种关系:累。
很容易使群体外的弱势者受到伤害。基于上面一条的原因,为了证明彼此的“忠诚”,他们会选择欺凌一些弱者。这些做的目的:(1)攻击行为能为自身带来“力量感”和“成功感”,满足对自身虚幻的想象;(2)攻击行为能为群体引来外界的关注,标榜自身的“强大”,进一步满足自己;(3)主导者通过攻击行为向群体中其他成员展现力量,树立威信,顺从者通过附和主导者的攻击行为展现自己的忠诚,双方通过一次攻击行为完成一轮“确认”,彼此各取所需。所以,很多时候被欺凌的人并没有做什么,完全只是随机发生的事件。
上面这个是近期在网上引起一大片声讨的欺凌视频。视频中黑衣女19岁,白衣15岁,是相识的朋友,属于同一个小群体。后经调查,当天一群人一起去烧烤店,期间白衣女下楼上厕所,黑衣女叫了白衣女两次都没得到回应,黑衣女觉得没面子,便开始对白衣女抽耳光,连续打了47下,后半段还是用鞋底抽打的。期间白衣女一直愣在当场没有任何反应,周围其他人有说有笑,无人制止。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就能了解视频中各人的角色:
黑衣女是群体的主导者(或试图成为主导者),她通过殴打白衣女来确立自己的群体中的威信,同时也能挣回“面子”。
围观者,包括那些说说笑笑的和拍摄者,应该都是群体中的顺从者,站在顺从者的角色上,她们需要向主导者展现忠诚,所以不会出面制止,即使某个人对白衣女心存恻隐之心想要帮她,但也要考虑自身可能会面临巨大的风险,就是落得与白衣女相同的下场。这样的恐惧,使得现场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帮白衣女一把的。
白衣女可能原先也是这个群体的一份子,也很有可能是顺从者中的一员,因此,当被殴打时,处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她只能继续延续着“顺从”的方式,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主动放弃了抵抗的权力。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未成年人小群体中都是这样的。还有一种情况————从原生的依恋关系中派生出来的亲密关系,主导者是很可能会负责给顺从者足够照顾和关爱的,比如某些家庭突然父母双亡,那家里的大哥就很有可能肩负起养育弟弟妹妹的责任,大哥通过自己的权威,对弟弟妹妹进行养育和管教,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但这也需要原先的家庭关系紧密,亲子关系和谐。
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切实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关键,在于培养与孩子之间的牢不可破的亲密关系。
1、我们作为成年人一定要看到孩子背后的脆弱。
很多孩子的内心有缺失,脆弱,想要关爱,想拥有亲密的关系,想有人可以倾听自己的心里话,想能在父母面前哭一哭,闹一闹,撒撒娇。但是这些希望在家庭中却被父母否定、拒绝,使孩子陷入绝望。其实,每个欺凌者都渴望能依恋一个成熟的人。
很多不敢主动袒露自己的缺点和需求,因为怕被父母否定、拒绝、嘲笑、指责,进而产生强烈的不舒服的感觉。孩子断绝了和成年人之间的情感的通路,只能从身边的未成年人当中去找,想尽一切办法去追求一些虚幻的满足感觉。
2、我们要承认孩子所有的需求和所有已经发生了的事实。
很多父母自己还不够成熟,所以当看到孩子做出不成熟的表现,父母就会进入到一个焦虑和暴怒的状态。
唯有家长自身变得更成熟,更有担当,更愿意暴露自己的脆弱,才能真正敞开心扉,与孩子紧密的拥抱在一起。
孩子可能感受不到自己内心中的无力感,沮丧感,挫败感,孤独和对于亲密的渴望;父母看见并承认他们这些需求都是合理的,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态度,给予更多的关注、关爱。
孩子每次与父母的逆反对抗都是一次给予孩子关爱的好机会。但这需要父母变得更包容而变得更成熟,才有可能实现。
3、我们需要大量的去倾听我们的孩子说话。
父母需要付出更大的耐心,每次沟通时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本身,而不是抱着评判的态度去扫描孩子的一言一行有哪些是错的。不驳斥,不强求,帮助孩子释放自己内心中的那些不甘和委屈。
孩子能在父母面前敞开自己,就不必到外面去找关爱。
4、我们需要勇敢的去拥抱孩子,无条件的去接纳我们的孩子。
给孩子一个充分的,安全的,稳定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内心力量变得强大,让他们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脆弱,也不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成熟、长大。
当孩子真正学会与其他的人交往,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深厚且长远的亲密关系,才是孩子幸福人生的起点。
父母,就是孩子的起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