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账目收支怎么“巧算账”?

如题所述

发展产业、提高收入,对贫困地区群众而言尤为重要。但在一些地方,“通过‘巧算’收入账”,“以拔高收入的方式实现假脱贫”;“有的发展产业不进行调查研究,靠拍脑袋决策”,“扶贫项目和贫困户产业需求严重脱节”。

如何防止“巧算账”式的数字脱贫?如何避免“拍脑袋”式的产业规划,从而实现稳定脱贫?

摸清贫困群众生活状况

做扎实调查,讲明白政策

从滇西北的大理,到滇东北的昭通,记者采访过的10多户贫困户,没有一家说得清家里的收入。很多贫困户倒不是刻意隐瞒,而是自己也不知道家里到底有多少收入。昭通市永善县马楠乡党委委员杨友泽坦言,要想摸清贫困群众生活状况,得比贫困群众更了解群众的家底才行。

除了对自己家底不甚清楚的以外,刻意隐瞒自家收入的也有。有基层干部表示,“有的村里全村几乎都说自家没存款,可是一家金融机构统计显示,这个村组光在这一家机构就有五六百万元的存款。”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要客观看待、充分理解农户少报收入这一现象,“一来农村有不愿意露富的传统民风;二来部分农户害怕自己收入超过脱贫标准后就没了相应政策扶持。实际上现在脱贫不脱政策,扶贫政策已经逐步稳定,贫困户没有必要隐瞒收入。”

针对一些隐瞒收入争当贫困户的现象,多位基层干部认为,一方面要向群众讲清楚政策的稳定性,让贫困户不故意虚报,另一方面也要做实入户调查,不能让故意少报收入者占便宜。

脱贫收支不能“巧算账”

钱同群众算,账要群众认

脱没脱贫,如何做到“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群众认账”?

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老君山镇新生村第一书记赵丽苗表示,判断一户是否脱贫,要综合考虑家庭收支情况,“关键看是否符合‘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

不少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略高于年人均收入3000元,但仍然进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最主要的原因是“住房安全无法保障”。特别是在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高寒山区,少数群众此前仍住在杈杈房、土坯房中,如果不进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很难实现安全保障。

昭通市绥江县新滩镇石龙村村干部说,他们常在村里跑,哪家实际多少亩地、在哪里打工,还是很难瞒得住的,“公认的贫困户肯定是进了,少数没进的找上门来我们就一笔笔给他算账。”

在剑川县老君山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门口都贴着一张帮扶情况明白卡,致贫原因、扶贫举措、收入情况一目了然。“脱贫时都需要贫困户自己签字认账。”赵丽苗说,“算清楚账,贫困户才能认账。工资性收入、养殖种植等生产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土地流转收入等几项加在一起,收入其实是能算清的。”

实际上,由于脱贫验收需要第三方入户调查,在对贫困户脱贫出列算账时,大多数地方会相对保守地估算贫困户收入。

“计算养殖收入,需要按照出栏数而不是存栏数;一个人外出务工10个月,我们往往只能给他计算八九个月的收入,因为有可能第一个月并没有找到工作,此外务工收入一般还要剔除掉部分交通及必要生活成本开支。”杨友泽说,在脱贫出列时更要从紧把握,避免“数字脱贫”。

脱贫攻坚过程中,纪检部门一定要强化执纪监督,对‘数字脱贫’等问题紧盯不放、绝不手软,以严监督严查处,严防脱贫走形式。”大理州剑川县纪委书记赵桂海说。

来源:人民日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16
在商场开了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