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书?

都说学好语文要多读书,广泛涉猎。但当拿到一本书时,怎样读书啊?读书是怎样的过程啊?我的语文不太好,我多读书,但不知怎样读。急啊!明年要高考了!!读英语文章也是这样的吗?

这样读书才能收获大
我阅读的书不少,但跟同学议论的时候,总感到自己的体会很浮浅,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阅读书籍,最重要的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做到这点,靠什么呢 就靠动脑思考.怎么"动脑"呢 我想具体应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穷究道理彻底".朱熹说:"读书之法,读一遍,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传."在这里,"思量"是指动脑筋思考问题,"道理彻底"是指要真正懂得,真正理解.有不少同学阅读的时候,只看不思考,只大声阅读,不动脑筋,所以收效甚微.
二,理清文章思路:阅读自然科学著作的时候,要搞清楚书上的每一个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从思路中 去学习科学的思维规律和思想方法.读文学作品要搞清作者文章的线索,思路,不能只追求情节和 结果.每学完一个章节或一个问题,合上书,认真回味一下作者的思路是大有好处的.
三, 能提出问题:阅读时的问题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自己不同意书上的见解,提出问题;一类是由于自己知识,经验不足,看不懂而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哪类问题.不懂脑筋是提不出来的.如果善于动脑提出问题,又能带着问题深入去阅读有关的书籍,进一步去思考,阅读的收获一定会更大.
四, 能独立回忆,准确表达: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以后,要认真地回忆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自己都理解了吗 有什么主要收获等等.还可以把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今后进一步研究解决.
当然,阅读有没有动脑筋,最重要的还要看阅读后能不能把收获用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之中.凡是动脑筋阅读的同学,很快就能把人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转化为自己知识的一部分,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变得越来越聪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10
第一,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时候,要知建树、究得失。我们要从总体上知晓该书的学术建树和它的贡献、特点、影响、意义等。读书的时候,要留心去想,而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完成读书任务而读书,要把读书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第二,取人之长开己窍。就是想如何取人家的长处,开自己的心窍。读书的时候,要全力以赴吸取别人的长处,获取宝贵的学术灵感。我们要时刻准备着,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每一滴宝贵的学术养料。
第三,他失九不及己得一。他人有九条过失,也比不上自己有一条所得、一点收获。我们读前人的书,经常会感到不满意。但你不满意别人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得有东西才行。
第四,读人书、想己事。我认为读书的一个秘诀就是,读人家的书的时候,处处想着自己的事,筹划自己的学问该怎么做。读别人的书时都要想,哪些地方用得上,哪些地方可以丰富自己。读完了,别人的成果变成了自己知识储备的一部分,别人的书读成自己的了。
第五,先梳理,后立说。我们要创新,要提出一个论点,要像胡适说的那样“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提问题可以大胆一点,但论证要小心。这就是先梳理、后立说。小心求证、求实是很必要的。
第六,广读书,小落笔。读书破万卷,博览群书,这是很必要的。一个学者要爱好广泛,兴趣多样,视野开阔。读书要广,视野要宽,但要小处落笔。做学问要从小处落笔,将广泛的兴趣沉落到对细小的问题的追究上。读书时就要想怎么落到实处,怎么样在细小处见出真功夫来。广读小落才会做出真正的学问来。广读广落,听起来很美,但终究会颗粒无收。
第七,读西书,做中学。我们可以多读西方的东西,因为人家毕竟走在前面。现代性,它是原生的,我们是后发的。这是没办法的事。“拿来主义”在今天还是有道理。
第八,谈空不如做实。做文学理论经常出现的一个弊端就是,说得多,做得少。想得很开很大,但很少也很难落到实处。所以,要落到实处,切忌空谈。总结具体的实际问题,在读书时细心寻找个人具体的落脚地面。比如说,文本分析和个案应该是最要紧的事。

baci 整理
第2个回答  2006-09-10
如果是参考书,首先要读要考试的内容或者还弄不懂的东西,慢慢研究,如果是课外书,可以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或者要多了解的方面。如果是要在短期内读语文,可以看一些名著的介绍或者解析,不用全本去读,时间不够也看不明白,多看名家的点评或者老师推荐的选段就好了,英语的话,最好看类型比较多,比较有针对性的文章,可以叫老师同学推荐一下。
偶的建议就是这样啦,但有时间的话,还是要注重积累比较好。
第3个回答  2019-11-18
我记得培根曾经说过:“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我认为这很对。
事实证明,只有狡猾、狡诈的人才会看不起读书,因为他们自负、他们自命不凡、他们以为他们自己什么都会,根本不需要去读书,不需从书中获取所要的东西。可是,他们错了。你身边又何尝没有这样的人呢?他们从不会谦虚,从不会读书,因为他们无知。只有书才能使人的大脑充实,自古多少文人墨客,哪个不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呢?
无知者,是没有知识的人。他们虽不自负,不自命不凡,但他们也有一个致命缺点,他们只会“徒有羡鱼情”他们知道读书好,读书会让他们聪明,可他们不知道行动,只会天天在那做着黄粱美梦,却不知道实现它要有实际行动。
明智之士会用读书。有人问了:“用读书?读书可以用?”我认为书的用处被读书者理解就是用读书。而明智之士可以做到这一点,他们不在书上找答案,而是细细品读后,在书外找。例如
《农夫与蛇》的故事是一则寓言,而明智之士读了之后,不会去盲目的提防蛇,而是提防生活中在他身边的“蛇”。这才是用读书。
愿大家都做一个明智之士,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第4个回答  2006-09-17
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还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参考资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