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文字才算文学?

如题所述

什么文字才算文学?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读书笔记

老色友纳博科夫先生的《一个老鳏夫的自白》(《洛丽塔》),可是我非常喜爱的一部小说。我从很多渠道听说,他的《文学讲稿》也是一好书,旧书网站上把这本书的价抬到了150元。最终我还是在云南省图书馆才一睹了它的芳容。

这书读起来很累,主要原因在于,里面提到的7部巨作原典,我至今只读过三本。那7部的名单如下,许多朋友可能早就烂熟于心。

1.简·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

2.查·狄更斯《荒凉山庄》

3.居·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4.斯蒂文森《化身博士》

5.马·普鲁斯特《斯旺宅边小径》

6.弗·卡夫卡《变形记》

7.詹·乔伊斯《尤利西斯》

如果要从这书得到一些关于文学的常识,读读序言也就够了,如果要穿过枝叶弥蔓的文本,去体味史上这些巨著的魅力,还真的花一番功夫,躲过遥控器和鼠标的诱惑,对照着原典好好下一番功夫才行。照我目前的定力,显然全都做不到。

老纳给文学下定义说:“一个孩子从大峡谷里跑出来大叫狼来了,而背后果然紧跟着一只大灰狼——这不成其为文学;孩子大叫狼来了,而背后并没有狼,这才是文学。”我是因为这句话,才体会到了这位老色友的良苦用心。朋友们如果从事文字工作,好好玩味这句话就已经足够了,以下的摘抄,基本都来自于书中,或者是我的读后随想,可以忽略不读,到底打住。当然如果你耐着性子读完,也会有非常奇妙的收获。

=====真他妈文明的分割线=====

1.文学是创造,小说是虚构,说某一篇小说是真人真事,这简直侮辱了艺术,也侮辱了真实,其实大作家无不具有高超的骗术,不过骗术最高的,应首推大自然,大自然总是蒙骗人们。

2.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艺术的魔力在于孩子有意捏造出来的那只狼身上,也就是他对狼的幻觉,于是他的恶作剧就构成了一篇成功的故事,他终于被狼吃了,从此(人们)坐在篝火旁边讲这个故事,就带上了一层警世危言的色彩,但那个孩子是小魔法师,是发明家。

3.我们可以从3个方面来看待一个作家:他是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师,一个大作家集三者于一身,但魔法师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他之所以成为大作家,得力于此。

4.艺术的魅力也可以在于故事的骨髓里,思想的精髓里,因此一个大作家的三相:魔法、故事、教育意义往往会合而为一而大放异彩。

5.衡量一部小说的质量如何,最重要看它能不能兼备诗道的精微和科学的直觉。聪明的读者在欣赏一部天才之作的时候,为了充分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不只是用心灵,也不全是脑筋,而是用脊椎骨去读的。

6.对于一个天才的作家来说,所谓的真实生活是不存在的,他必须创造一个真实以及它的必然后果。

7.奥斯丁的作品并不像本书讨论的另外几本小说那样称得上极为生动的杰作,像《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宁妮娜》这样的小说是作者的生花妙笔控制下的给人快乐的炸弹,《曼菲斯尔德庄园》则出自于一位小姐的纤手,是一个孩子的游戏,不过从那个针线筐里诞生的是一件精美的刺绣艺术品,那个孩子身上焕发着一丝奇妙的才华。

8.一个读者若能了解一本书的设计构造,若能把它拆开,他就能更深地体会到该书的美。在小说的开始,简奥斯丁用了4种方法刻画人物:

9.第一种是穿插着作者的冷言妙语的直接描写。另一种方法是通过直接引用人物的谈话来刻画人物性格。第三种方法是通过间接引语刻画人物。第四种方法是谈及某个人物时就模仿这个人物的原话。

10.简.奥斯丁的风格还有几个更显著的特色值得一提,她很会控制比喻的使用,尽管她以细腻微妙的笔触在一小块象牙上描绘出的雅致的文字画在作品中处处可见,可她对与风景动作色彩等等有关的比喻的运用是严格限制的。

11.简.奥斯丁有一种手法,特别用于描写范尼对事情的反应,我称这种手法为码马头棋步,这是从国际象棋借来的一个术语,用来描述在范尼变化多端的感情棋盘上忽而向一边或另一边的突然偏转。(这种说法,有点类似于编剧当中的剧情翻转)

12.构成奥斯汀风格的几要素中有一点特别显著,我称之为“特殊笑魇”。这是一种通过在简单的陈述事实报告消息的语句中悄悄插入一点微妙的讽刺而达到的特殊效果。“可是有件事至少使托马斯爵士非常惊奇,诺里斯太太竟能够隔不多久就气呼呼的告诉他们饭你又生了一个孩子。”“看到表妹毫无信心,他们倒越发自信了,他们很快就能从容自在满不在乎地仔细端详她的面庞和衣装”。

13.还有一个要素称为“警句式语调”,这是一种内容有点自相矛盾,措辞非常巧妙的句子所具有的一种简洁的节奏:他对小表妹的友好亲切符合他的身份和权利,他送给她一些非常可爱的礼物,却又取笑她。

14.风格不仅是一种工具,也不是一种方法,也不仅仅是一个措词问题,风格的含义远远超出这一切,它是作家人格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的特性。一个没有天资的作家是不能开创出有任何价值的文学风格的,他写出的东西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硬拼凑在一起的不自然的结构,没有一丝天才的闪光。

15.我不相信人人都能被教会写小说,除非他本身已具备了文学天姿,只有具备了文学天资,一个年轻的作者才能被扶上路子,发现自己的能力,摆脱陈腐的语言,消除臃肿的问题,养成不找到合适的词语决不罢休的习惯,非找到那个能极其精确的表达思想,那个既能准确表现它的细微层次,又能确切表达他的感情强度的唯一一个恰当的词,在这几方面,简.奥斯丁算得上一个好榜样。

16.读荒凉山庄的时候,我们只要浑身放松,让脊梁过来指挥,虽然读书时用的是头脑,真正领略艺术带来的欣悦的部位却在两块肩胛骨。可以相当肯定地说,那背脊的微微震颤是人类发展纯艺术、纯科学的过程中所达到的最高的情感宣泄形式。让我们崇拜自己的脊椎和脊椎的兴奋吧,让我们为自己是脊椎动物而感到骄傲吧,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头部燃着圣火的脊椎动物。人脑只是脊柱的延续,就像烛心穿过整根蜡烛一样。

17.对立冲突的人和力量层层裹挟在大法官庭主题中,象征着更大更普遍的力量,克鲁克在自然引发的火中丧生,地狱里的魔鬼就生活在火中,他的死便有了地狱倾覆的象征意义,这类冲突斗争是小说的骨架,然而狄更斯更是大手笔,写来不让人觉得显山露水,他的人物不仅仅是穿着衣服的思想或象征,而是活生生的人。

18.再布下大法官庭的迷雾的时候,狄更斯是个魔术师,是个艺术家,在孩童主题中他是个为改革冲锋的战士兼艺术家,推进引导整个故事的神秘主题中他是个绝妙的说书人,吸引我们的是身为艺术家的狄更斯。

19.请允许我指出狄更斯创作中的一个妙处,书中这样描写旷日持久的诉讼案和大法官庭:诉讼过程中有多少非当事人被庄迪斯对庄迪斯伸出的龌龊的手糟蹋了,腐蚀了,这是个大得无边的问题。上至推事——他那汇钉的案卷上,一叠叠厚厚的积满尘垢的庄迪斯案文件……

20.我们立即就会注意到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狄更斯手法,在语词上花样翻新,使用双关语俏皮话,不但使无生命的文字灵灵的跃动起来,还使它们超出字面意变出种种戏法。

21.我们说到一个故事的形式时,指的是什么呢?是结构以及某个故事的发展,为什么故事沿着这条线或那条线写下去。也指人物的选择,他笔下人物的利用,是人物之间的互相作用,各种人物主题,主题线及主线的交叉……精心设计的艺术作品的样式就是结构。

22.形式的另一个方面是风格,风格指结构如何起作用。风格指作者的手法,他的癖好,各种专用的技巧,如他的风格很生动,那么他用了什么样的比喻,有哪些形象的描绘?又是如何着手的?他用了比喻,那么他又是如何使用隐喻、明喻这些修辞手法,加以变换,并把它们结合起来的。

23.风格的功效是通向文学的关键,是叩开狄更斯、果戈里、福楼拜、托尔斯泰和一切大师的作品之门的万能钥匙。

34.形式(结构+风格)=题材,为什么写+怎么写=写了什么。

35.狄更斯的风格中我们首先注意到他擅于运用强烈诉诸官能感觉的比喻,有唤起逼真感觉的艺术功力。

26.用修辞或非修辞手段唤起逼真的感觉。鲜明的比喻并非接连不断使用的,他们的出现间歇有致,而其间又聚积了许多细腻详尽的描绘。狄更斯想通过谈话或思考,把一些情况或消息告诉读者的时候往往并不使用显眼的比喻。

27.狄更斯一段描写港口的文字:

后来雾宛如帷幕般揭起了,原来并不知就在近处的许许多多船只出现在眼前,不知一共有多少。侍者说船都在肯特的船只停泊处,有些船船身巨大,一艘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刚回到英国。太阳透过云层照射下来,在幽暗的海上凿出了一个个银光粼粼的水潭。这时船只忽明忽暗,变化诡奇,小舟小艇繁忙地在海岸和停泊的船只间来回奔驶;船上生趣萌动,喧哗热闹,周围的一切也是那么生意盎然,这情景真是美妙极了。

(大段大段的场景描写)有读者会认为,这类唤起感官印象的东西不过是小意思,有什么值得停下来加以称道的呢?然而文学就是这样的小意思构成的,事实上文学不是泛泛的思想,而是具体的揭示,不是思想流派,而是一个天才的个人,文学不是关于某事而是事情的本身,本质。

(1.有些人认为一切魔术,不过是游戏。虽然玩的漂亮,终究是可以略去而不影响故事的。请允许我对这些人指出,这就是故事。在那独特的环境中,从印度回来的船正将年轻的伍德考特医生带回到埃似塔身边。

(2.生硬地罗列细节描写。

(3.运用明喻和隐喻等比喻手法。

(4.重复

狄更斯喜好符咒似的语言,那是在反反复复的念诵中变得越来越强有力的文字公式,是法庭演说、法庭辩护的手法。

28.一个作家可能是个很好的说书人或说教家,但他同时应是个法术师、艺术家,否则他就不是个伟大的作家,狄更斯循循善诱,善讲故事,又是个出色的法术师,但相对他的各种才能而言,在讲故事方面他稍逊一筹。

29.一部伟大的艺术品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呢?是诗的精确和科学的激奋。这正是《荒凉山庄》最优秀的部分产生的效力,狄更斯发挥得最好的时候,他作为法术师,作为艺术家的一面,也体现得最充分。

30.尽管在讲述故事时,有这样那样的毛病,狄更斯仍然不失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书中纷繁的人物和主题如群星攒聚,要操纵这么多人和事件把它们交织起来,或通过谈话唤起不在眼前的人物的逼真形象——也就是说,不但要创造人物形象,而且要在一部长长的小说中使所创造的人物在读者头脑中始终栩栩如生,这样的技巧,这样的功力,当然表明了艺术家的伟大之处。

31.此人属于一种特殊的菌类,眼下这种人模样的菌在伦敦西头的街上自发滋生,迅速繁殖,总是罩着破旧的红外衣,其“使命”就是替人牵马或叫马车。这个人收下了两便士,没露出一点心花怒放的样子,只是把钱往空中一扔,又手心朝下一把抓住,走了。

——这个姿势,就这一个姿势,加上形容语“手心朝下”(一个无关紧要的细节),这个人就永远留在优秀读者的脑中了。

32.大作家的世界确实是个魔幻般的民主世界,哪怕是很小的小人物,哪怕像这个向空中抛两便士又接住的过场人物,在那个民主世界中都有生存、繁殖的权利。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33.对一首诗或是一部小说,请不要追究它是否真实,我们不要自欺欺人。请记住,文学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只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如果有人不想干别的,偏偏要当开文学课的教授。世间从未有过包法利这个女人,小说《包法利夫人》却将万古流芳。一本书的寿命远远超过一个女人的寿命。

34.三种因素造就一个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还有未知因素x,这三种因素相比,环境因素的影响力,远远弱于另外两种因素,而未知因素x的力量,则大大超过其他因素。

35.福楼拜的小说表现的是人类命运的精妙的微积分,不是社会环境影响的加减乘除。

36.据说《包法利夫人》中多数人物都属于“布尔乔亚”阶级,但我们首先应当弄清楚的是,福楼拜本人使用的布尔乔亚,这个词具体是什么含义?除了在法文中常见的“城镇居民”这个字面含义之外,福楼拜笔下的布尔乔亚这个词指的是“庸人”,就是只关心物质生活只相信传统道德的那些人,福楼拜使用的“布尔乔亚”这个词从来不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的内涵。福楼拜的“布尔乔亚”指的是人的心灵状态,而不是经济状况。

37.爱玛.包法利聪慧、机敏,受过比较良好的教育,但她的心灵却是浅陋的,她的魅力、美貌和教养都无法抵消她那致命的庸俗趣味,她对异国情调的向往,无法驱除心灵中小市民的俗气,她默守传统观念,有时以传统的方式触犯一下传统的清规戒律。

38.(《包法利夫人》也有许多情节上的疑点)所有的小说都是虚构的。所有的艺术都是骗术。福楼拜创造的世界像其他所有大作家创造的世界一样,是想象中的世界,这世界有自己的逻辑自己的规律和自己的例外。我例举的那些疑点,与小说的结构并不矛盾,只有缺乏想象力的教授或是耍小聪明的学生才会提出那样的问题。

39.常识根本是不道德的,因为人类的自然品性就像魔术仪式一样毫无理智可言,这种仪式早在远古的时间蒙始就存在着。从最坏处说,常识是被公共化了的意念,任何事情被他触及便舒舒服服的贬值,常识是一个正方形,但是生活里所有最重要的幻想和价值全都是美丽的圆形,圆的像宇宙,或像孩子第一次看到马戏表演是睁大的眼睛。

(看看这样密不透风的论述吧,照目前的工作状态和生活节奏,我怎么能继续读下去呢?但那些读到笔记的朋友,依然是幸运的,无须感谢我,感谢仁慈的作者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