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读不懂一本书时怎么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0
当你在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时候,如果你读不懂,你会怎么做呢?是继续读下去,还是查字典问老师去百度呢?

一直以来,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遇到生词查字典或问老师,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要看注释或结合上下文去理解。实事上我们在课堂学习中也是这样做的。

但是艾德勒却告诉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略过那些不懂的部分,继续读下去,将全书读完,不要被生字,词语或句子打乱你的阅读。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说大家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都会获得极大的快乐,但是学生被逼着一幕幕的念,一个生字接着一个生字的查,一个注释接着一个注释的读,这种快乐就被破坏了。最后的结果是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莎士比亚的剧本

这让我想起了当前的语文教学情况。很多学生都表示喜欢语文,但不喜欢语文课。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是能享受到审美体验的。

但是课堂上老师不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去理解文章,而是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篇章做条分缕析。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破坏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学文言文为例,老师认为学生对文言文一无所知,于是逐字逐句的讲解,完全不顾及学生的学情,哪些地方是懂的,哪些地方是不懂的。学生在学习中是没有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完全是被动的接受。

实际上小学阶段的文言文都非常的简单,的白话文故事学生都是耳熟能详的,比如《精卫填海》,比如《守株待兔》,比如《司马光砸缸》。学生只要把文章读熟,意思就能掌握了,即使有个别的字词不懂,用白话文反哺,猜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这样简单的小故事,不要说写成文言文,我估计写成甲骨文学生也能理解,有必要一字一句的去分析吗?

编者编写文言文的目的,本意是弘扬中华优秀的文化。经过老师这样的讲解,学生不仅没有喜欢上这样的文化,反倒对文言文产生了厌恶和抵触的情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