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故事

如题所述

     千年大运河养育了无数的先民。勤劳的先民们,有的依河发迹,有的靠水养家糊口。只要是有河有水,人们就有了生存的希望,这是不争的事实。随着运河水的滚滚洪流顺流而下,千百年来发生在运河岸边多少故事也随水逝去。但人们通过口口相传,还是留下了一些故事。
  

 

运河上的“乌蓬船”

在运河上也曾经有载人的“乌蓬船”,但在我们这一带运河沿儿上叫做“小急船”。这种船船体不大,灵活方便能承载三、四十人。船上用苇席竹竿等物料搭上顶棚,用以避雨和遮阳,船舱内两旁设座,往来在独流、杨柳青、天津之间。与南方“乌蓬船”不同的是,“小急船”上有桅杆、船帆和拉纤工,一般都是四、五个人使船,而南方河流较多水流平缓,一人摇橹即可。运河水流湍急,常有洄流旋涡多有危险,所以必有一人拿篙站在船头,以保船只正常行使,一人在船尾掌舵,岸上有两人拉纤使船快速前进。 

 使船人穿戴都比较考究,除掌舵人外,其他人都穿青衣、青裤、黑沙鞋,裤脚上都扎着青腿带,看着就那么利落。特别是拉纤工,都是身体倍儿棒的小伙子,拉起纤来一路小跑,从运河的独流镇码头到天津城西码头单程七十多里路,每天要往返一趟。由于这种船行使的快,人们都叫它“小急船”。养“小急船”的人家在运河沿儿的村庄里也有不少户,有的船户,只在独流镇或杨柳青镇大集日出船。 

 “小急船”每到一个村子必靠岸,一人在岸上喊几声:“小急船来喽……”村上有搭船的人们听到喊声就到河边坐船,或走亲戚或去天津卫。这些搭船的人大多都是妇女和小孩,那时妇女都是小脚,不便长途跋涉。也有人带些农村土特产到城里贩卖,这无疑给城乡交流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同时繁荣了城乡经济,改善了运河岸边人民生活。 

 运河里“撑拖床”

 冬季,运河封冻之后,常有拖床穿梭于运河之上,或载人或载物往来于村镇之间,成为当时运河沿上的一道风景。

 拖床是一种极简单的运输工具。一般拖床6尺长3尺宽,木匠用方木做成床状,在拖床底下安装上铁条,把秫秸杆上的叶皮儿剥净,用细麻绳连成排子,铺在拖床上,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拖床。撑拖床的人站在拖床上,两腿叉开,双手握挽子(所谓挽子,就是在四尺多长柳木杆子的一端安装一个锥形铁头以便于戳冰)撑着拖床前行。由于冰面光滑,撑起拖床来比较省力,而且行使速度也较快。运河沿儿上的穷苦人家,有的户就置办一个拖床,到了冬季给人们运输蔬菜或柴草到镇上去卖,赚点脚力钱。春节将近的时候,也载人到镇上置办年货,所以过年的时候运河里也是一派繁忙景象。

 运河岸上“拉短纤”

 过去失去土地的农民,只能靠给富户人家扛长活或打短工生存。运河沿儿上多了一条生路,就是给过往的大型货船拉短纤。由于运河漕运繁忙,大量船只南来北往,尤其是运河枯水季节,逆水而上的漕运船为了赶时间,不得不临时雇人拉纤,以求尽快运送货物。    

  听老人们讲,拉短纤是个辛苦活儿,逆水而上、船大水浅,十多个纤夫俯首弯腰步步蹬劲儿。单有一人打船工号子,凡遇河湾或洄流漩涡处这号子打得越起劲。拉短纤的工人还有一点和船上的长工不同,他们一般都自带干粮或到搭肩的地方自买吃食,夜间就在船上露天休息。拉纤最远的拉到过德州,而更多的人拉纤,只到沧州码头和唐官屯码头,然后领到工钱步行回家。

 至今运河沿儿上还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双塘的包子——吃也后悔不吃也后悔。”这都是拉短纤的人们留下来的话语。当时船只行驶到静海县南双塘村时都要靠岸搭肩,岸上卖吃食的很多,尤其是卖的包子看着个儿大价钱便宜,纤夫们图便宜都买着吃,吃完后又都觉得上当。因为所卖的包子白面皮儿薄,用白菜帮子剁成的菜馅,放在包子里看着包子个儿大,实际上都是白菜帮子,买着吃了后不长时间就又觉得饿了。所以人们留下那么一句歇后语。  

 这些陈年旧事,像历史上流入渤海的运河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但运河沿儿上的人们,永远也忘不了养育过多少代人的大运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07
这个有什么故事啊
相似回答